漫谈口述影像(四):来,解锁你的第一次口述影像实践
之前简单说了一些关于绘画和静态作品的口述,接下来几篇,我想多花一些笔墨来讲影片的口述影像,毕竟这也是我担任口述顾问以来接触最频繁的艺术形式。
我会分几个小节来展开,其中包含一些小练习,希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就本文提供的小练习来开始你的第一次尝试。
一、如何给一部影片准备口述影像。
二、现场放映的口述影像需注意哪些方面。
三、口述影像的后期制作。
四、未来口述影像的其它可能性。
一、如何给一部影片准备口述影像。
在我给“历程社”、“甜公益”、“心聆感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组织单位提供口述影像顾问的这些年,有一个创作工具是每位接触AD的口述员都会掌握到的,那便是“口述脚本”。
有别于临场发挥的实时解说,影片作品给口述员提供了预先准备口述词的机会,使口述员可以像播音员一样,事先准备好自己的“播音稿”,在正式口述时把握好时机,及时准确地将口述词补充到影片作品当中。
那么怎样来撰写一份“口述稿”呢?你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第一步:释放你的观察力
请选取一部你感兴趣的影片作品,选取开场的前5分钟,在一个空白文档里记录这5分钟内你从画面中看到的场景、人物、动作、物品、图像、文字,包括画面变化……凡是你通过肉眼见到的信息,都可以罗列下来。
避免枯燥,你可以找一个朋友一起进行这个游戏,分别在自己的记事本进行记录,看看彼此能在这5分钟内观察到多少信息,哪些是你们都观察到的,哪些又是自己没留意到的。
选取的这5分钟可以反复观看几回,甚至中途暂停、倒回都没关系。
当你(你们)尽可能地将所观察到的信息都罗列下来后,接下来可以进行几个维度的信息分类。
(1)关键线索
属于交代年代和场地背景、人物身份,角色关系、故事线与事件相关的。
(2)重要性
对于理解剧情发展,内容表现起重要作用的、重要却不是必须的、非必须的……进行分级分类。
这一维度的级别分析十分考验口述员的主观思维和理性思维,以及对整体叙事的理解与解构。
(3)焦点信息
出现在镜头或画面视觉焦点的内容,让人们最一目了然,却最容易忽视的信息,例如特写镜头中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又譬如人物的发型、配饰、妆容、微表情,这些对于非视障的观众是一目了然的内容,却常常会被大家略过。
(4)画面感/气氛感
这一维度的观察需要调动我们的感性思维,一方面从观众的角度去看到眼见为实的信息,另一方面需要换位思考编剧和导演的表现意图。一个画面中光线的明暗转换、色温冷暖、运镜手法,都潜藏着编导要给观众施加的作用,而作为观众,我们的大脑接收到这类具有画面感的信息后往往是自动化地进行加工处理,直接形成心理感受,这便是画面感在我们脑神经和心理机制上形成气氛感的运作过程。
而作为口述员,除了要向第 (1) (2) 点那样,具有影评员的解读能力,还要让我们的大脑“退一步”——“回到肉眼所见”,看到不经观念加工的画面;
并且,让心神“上一层”——“抽离时下的情绪,审视本我”,是何等细小微妙的影像,给我们的身心带来那些感应?(身心的反应与感受的源头,只是源于作品而已吗?)再说就深了……
第二步:信息筛选
说什么,不说什么?这是很多第一次撰写口述稿的人会遇到的挑战。这里我想提出几条原则供大家参考。
(1)作为口述影像,在影片当中不需要去赘述脱离影像的内容。
那部分的详解是在开篇前或影片之外的工作。
(2)不描述影片本有的声音信息。
诸如“掌声、脚步声、手机铃声响起”这类声音描述。
又譬如“XX说了XX”、“他们异口同声说”、“台下观众开始喧哗”……
(3)能通过情节推断出或音效得出的动作,可以不说。
观众有主动脑补和自己推理的能力,不需要像讲儿童故事那样去增加许多提醒和引导。
(4)颜色要说、形象特征要说、动作手势更要说。
“颜色”的概念充满了社会意涵,在不同文化当中更是象征着特定寓意;角色的着装仪表也同样重要,别认为盲人看不见就不在乎着装仪表,对于理解人物角色、理解时代及社会上的时尚风貌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而动作与手势,更是不可或缺,人类除了书面语、口头语,肢体语言也是构建社会关系和文化意涵的重要组成。
例如在一个中国故事的片段中,两领导碰面,先上去握手的官阶就比后者低;男女感情戏当中,少开口多用肢体语言和眼神的,在感情关系里多半更有主动权,因为另一人总要讨好和看TA脸色嘛。
(5)有悬念的地方,要说了好像没说。
我们在看小说时,经常会被作者埋下的伏笔、卖的关子勾引得欲罢不能,在听相声时,也会被“系、解、抖包袱”弄得哈哈大笑。那配合电影的口述,更要尽量去契合导演编剧们的悬念设定,一句话就把窗户纸捅破,电影看起来就没滋没味了,剧透是不可原谅的。
(6)忠实于你看到的内容,摆脱主观臆测和个人的道德审查。
什么是客观的内容?什么又是我们不自知的信息加工?什么情况下我们又会代替观众进行道德评判?
我更加主张,我们要把价值评判的权利,以及审美的机会和权利还给观众。口述影像员不需要代替观众去做道德判断,也不需要代替观众来决定美丑,更不需要代替观众去想象。
下列我举几个片段案例,看看你是否能摆脱自身的价值评判,进行忠实的描述。
第一个片段,来自娄烨导演的电影《推拿》,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

第二个片段,来自何爵天导演的电影《正义回廊》,改编自香港2013年的逆子凶杀按。
(有血腥画面!)

注:再次强调,关于“口述影像”,我们需要努力把它变成影片作品的一部分。
注意,不是用口述来把影像改编为有声作品,而是把口述嵌入到影像作品当中,与其融为一体。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定要避免覆盖原有的人物对白/旁白,关键的原声音效,甚至有时候还要避开用来烘托气氛的音乐。
影片中的声音位阶高于口述影像,宁可没有口述,也要保留原声中的对白。口述影像需要让渡于作品中体现其特性的声音和画面,切勿喧宾夺主。
其次是要遵循影片自己的节奏,不能因为间隙时间太短,就在中间暂停或掐断影片来描述。
不扭曲和改编影像作品的口述才是我们需要的“好口述”,否则就是跟快剪解说、有声读物等混为一谈了。
以上常识,望读者朋友们周知。
假如你是初次以“口述影像”的角度来练习,对信息筛选还有疑惑,或者想知道自己的水平如何?可以将你的观察和感受通过email : theo_w@163.com,来与我取得交流,欢迎愿意入坑的你来信!
(未完待续)
文字校对: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