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岸度叻克内置Ligna CI OFF

2023-10-31 15:52 作者:Shayne的乒器库  | 我要投稿

感谢 @草鱼1221 球友将板子借给我试打。这支是ST柄的光板,我是正手留空贴皮,直握试打的。板子手柄漂亮,有种艺术品的感觉。

板重82.5g。配置:正手挺拔K2,49.5g;反手挺拔量子X Pro蓝MAX,47.2g。整套179.2g。

岸度叻克内置(TP_Ligna CI OFF)的结构为:云杉面材,阿尤斯力材,内置编织碳素,桐木大芯。这个结构非常接近尼塔库大师内置(大师为玄武岩碳素),而且代工厂Soulspin也是大师的代工厂,可以说和大师内置是同门师兄弟。 此番试打,感到这种结构设计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在桐木芯两旁放置编织碳来增加出球速度和板身硬挺程度,这种做法我在锐利斑马木内置和乒乓网传世玫瑰底板上都见过,事实上叻克打起来也有些像这两者。不同的是,叻克的云杉面材很厚,几乎是许多板子上面材和力材加起来的厚度。这就使我联想到经典的3+2桧碳结构底板(如蝴蝶普碳),而叻克内置等于是把厚厚的桧木层换成了也很厚的云杉层加上一层横向的阿尤斯。 在配胶方案上,我采取了正手好透、反手有一定支撑的配置。这种外软里硬的内置,根据我以往经验,反手要配海绵硬挺些的套胶,不然小力量支撑不好,容易掉球。而正手本也可以配狂飚,只不过担心遮盖了板子本身的灵性,于是大胆配上更好透的K2,主打撞摩。 在小力量下,正手提供了非常美妙的吃球手感。云杉自从在OC结构上出现以来,便以“速透”而著称;但此处加厚用于面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仿佛可以让来球陷进果冻里,又仿佛正手拥有了一块超厚的海绵。反映在出球性能上:发球转,借力球不仅稳定而且可以在顶大板的时候方便地减力挡;但与此同时,搓球容易冒高。 虽然说叻克内置的碳层没有那么死硬,发力打透时还是能够感受到它的形变,但它毕竟回弹快,以增加出球一速为主要目的,还是有一种“绷”的感觉,要求发力框架紧凑。有趣的是,软厚的表层和硬弹的内部放在一起,造成了这块板子非常鲜明的两面性格。在四成力以下,是非常偏弧的手感,半出台球很容易就可以“抄”起来;而如果用四成力以上发力撞进去,则出球变得非常快,同时弧线变得低平,需要格外注意。当然,也可以在四成力以上时直接侧向拉扯,这样可以有效地拉长板子偏弧的区间,说明纤维侧向没有那么“绷”;但是,仍然要掌握好度,否则内部碳层的暴脾气还是有些难驾驭。 在反手的运用上,叻克内置于是拥有了小力量偏弧、大力量偏快的特性。接发台内下旋时裹球容易,而发大力则有直逼底线的快撕,旋转在中等以下,但可谓一道白光。两个档位之间的转换有些难适应,失误率不低,感觉主要还是得对上点击球,不然出球轨迹有些难以预料。相应地,反手也不太能有那种义无反顾的感觉。 而正手的退台拉球环节,由于击球空间大,在两种档位之间的切换则容易一些。既可以以摩擦为主,充分利用面材的包裹性,拉出侧拐很厉害的弧圈,也可以主动迎前,快收小臂,用打外置板的手法击出一速惊人、落点接近底线、路线比较沉的球。当然,在绝对球质上,和芳碳板还是有一定差距。 和芳碳板相比,叻克内置的主要优势应该是省劲,同样的发力可以打出更快的一速;同时,小到中力量区间可以拥有良好的控制,在逆风局能够打出一些神仙球。反倒是遇到机会球的时候,断档的问题会让人有些犹豫,有时抓不住机会。我自己实战打下来,并没有额外涨球。

岸度叻克内置Ligna CI OFF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