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格】镜花缘
*民国时期背景,ooc警告
*跟据《赤伶》背景改编
*戏子taX小姐孔
01.
“都说戏子无情,戏子却有心”
02.
张语格是个小县城的戏楼的招牌台柱。小县城是个清净的好地方。没有洋人的租界,人们也是和和睦睦。生活还算是安定。
但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烽火漫山河,便是很快被攻破。日本人围了县城,从此本宁静的县城就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张语格,明天日本人要来戏院听戏,准备下。”
“是。”她端坐于妆台前,描起了眉。
03.
明天是孔肖吟出嫁的日子。
孔肖吟是当地县城大世家的小姐。县城被攻,父亲投靠了日本人。这婚事是早已定好的,与别城世家的少爷的婚约。
明天,孔肖吟就永远的离开这座县城了。
04.
锣鼓通天。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的从县城大门进入。孔肖吟站立于门口,头报红纱,身着嫁衣,手捧绣球。大喜的日子,孔府内外红绳挂满,人们忙里忙外的准备着,等候着迎亲队伍的来临。红纱下的浓妆艳抹本来就生的好看的脸更添一抹光彩。红色的嫁衣勾出人姣好的身材,衬出着衣者白皙的皮肤。孔肖吟却笑不起来。眼睛总是能暴露出一个人的情绪。孔肖吟的眼睛里饱含的不是将出嫁之人的喜悦和期盼,更多的是凄婉、惆怅。
05.
张语格没有去围观这一盛况。
她在排练今晚将表演的《桃花扇》。拿手的曲目本早已是刻在人的心头。早就熟记的台词和剧情,被一次又一次繁琐的唱出,一次又一次在脑海中播放。
她不想去观望,更不愿去面对。
让自己如那剧中的李香男那般敢爱敢恨该多好。血染桃花又未尝不可?
迎亲队伍的锣鼓声经过戏院门口,后渐行渐远,直到风已经无法将这嘈杂的声音传来。
张语格明白,孔肖吟已经不会再回来了。
现在的这小县城,对她来说,已不是家
06.
张语格是外地人。
幼时家亡,随着自己学唱戏的师傅来到这县城。因为各种原因,师傅逝世,十几岁的张语格独自去戏楼打拼,靠着自己从师傅那学来的本事和自己的好学,张语格在几年内成为戏楼的招牌。
也就是这时候,张语格认识了孔肖吟。
那时的张语格站在台上唱戏,孔肖吟就坐在第一排正中央的位置。
有时候便是这般巧合。
台上的人出现了些许的失误,只仅一眼,台上人的魂就似乎被那台下的人所勾去了。
惊艳的美。
张语格第一次萌发了想了解一个人的想法。
台下人在戏曲唱罢后出人意料地没有离开。张语格也没有在谢幕后离场。
观者皆散,独留二人。
张语格对着孔肖吟再次的谢了幕。
“我叫张语格”
“我叫孔肖吟”
自此以后,张语格几乎每场自己的戏都能看见孔肖吟。
剧场第一排中间的位置似乎成了那人的专属。
情愫总在不觉中产生。
07.
张语格第一次发现人生并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无止境的奔波。
“孔肖吟…”
张语格把这个名字记住,刻在心里向别人到处打听。
“哦,你是说孔家的那个小姐吗?”
“听说与外地哪家的少爷定了亲吧?”
“好像就在下个月成亲。”
“张语…格?”
回头看见孔肖吟就站在自己身后。
08.
张语格没想到与孔肖吟的熟识是这样开始的。
当在黑暗中待久了的人见到光明会变得贪婪。
“姐姐…”
“嗯。”
“为什么要…这么早?”
“…父母之命,不敢妄拒。”
孔肖吟说出此话时是无尽的平淡。
09.
星夜。无数的明星点缀着苍穹。小城的孤寂映衬着戏楼的灯火通明。
戏台下坐满了日本人。桌子上尽是些好酒好菜,大鱼大肉。
张语格身着戏服,又唱起了那《桃花扇》。
锣鼓响又默,好戏正式开场。
水袖柔婉,昆腔曼妙。
“戏一折 水袖起落
唱悲欢唱离合 无关我
扇开合 锣鼓响又默
戏中勤戏外人 凭谁说
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
陈词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然国家破碎,山河飘零,只忍看烽火漫山河。
情字难落墨,终是爱而不得。
熟能幸免。
敌人所醉于曲的美妙之中,却不知这戏院就是他们的葬身之所。
戏楼在他们不知不觉中早已被泼洒满了汽油。火从外燃起,待敌人发现时,已无法挽回,门窗也早已堵死。
台上唱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泣。台下坐的却是狼豺虎豹,恶鬼当道。
戏楼第一排中间的位置被张语格固执的留着,只是观戏人早已不会再来。
戏曲在燃烧中落幕。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未卑未敢忘忧国 哪怕无人知我”
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
“我叫张语格”
只是回答已不会在现。
10.
戏楼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这消息传的好远,几乎是传遍了小城的方圆几百里。
“有人跳河了!”
戏楼旁有条小河。
在戏楼烧尽的第二天,一位身着嫁衣,头披红纱的女子投入河中。随着那河,也不知道会漂去哪里。
“莫嘲风月戏 莫笑人荒唐”
“戏幕起 戏幕落 终是客”
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及。
如今国归山河在,你我却皆已不在人世。终成笑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