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章 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孔德不仅是社会学的开创者,而且也是我们所划分的西 方社会学的主要范式——实证杜会学的一代宗师。在《奥古 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奠基人》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肯尼斯 -汤普森认为,有这样两个原因使得我们今天仍然有必要去 读孔德的著作:“其一,他是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社会学历史 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贡献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我们 现在占有的一切;其二,因为我们只有将当代社会学与以往 的社会学理论,它的知识与社会联络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才 能理解当代社会学和它现在的研究对象——当代社会的 关系。”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形成与孔德和斯宾塞的学术贡献是 分不开的。作为社会学初创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孔德和斯宾 塞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角度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形成做出了 奠基式的贡献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 1798一1857),社会学之父,实 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创始人。他创立了“社会学”这一概念。
1838年,在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47课中,他提出了“社会学”概念。 《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孔德从1826年即开始编写。他的社会学理 论是西方社会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理论,和哲学关系密切,受实证主 义哲学和圣西门的思想影响很大。洪谦先生将孔德和马赫列在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中。孔德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当时 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重建社会秩序,他对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意义作了系统的探讨。在学术传承方面,除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历史 脉络中占有当之无愧的先驱地位之外,他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一起奠定了功能主义脉络的理论基础,开辟了 后来由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帕森斯、默顿等后 继者所师承并发展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
1798年,孔德出生在法国蒙彼利埃的一个下层职员家庭,其父母 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拥护君主制。孔德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虽然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但他仍然能够感受到雅各宾专政和此后的 政治反复带来的社会动荡、政治风云。少年时期,孔德曾经表现出非 凡的数学才能。1814年,16岁的孔德考入巴黎综合工科大学。在当 时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和学校共和气氛的感染下,孔德很快就背离了 他父母的政治立场,成为一名反对专制、崇尚革命的共和主义者。“可 是到了 1816年学校却关了门,孔德与其他许多学生一道被开除学籍。 法国王朝复辟容不得巴黎综合工科大学变成革命策源地,而年轻的孔 德当时正是一名出色的革命推动者。虽然后来孔德又回到综合工科 大学教课,但他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职位。”求学经历很短 暂,但它“在孔德的内心深处却也像许多法国的知识分子一样,留下了对革命和动荡的不安和恐惧,以及对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深深向 往。”1817—1824年,孔德给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1760-1825)当 了 7年秘书,他们的关系如师徒。后来因为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 此后,孔德终生再没找到有固定薪金的工作,靠当私人教师和几个忠 实信徒的接济来维持生计。但孔德的思想无疑受到了圣西门思想的 直接且巨大的影响,孔德的婚姻也非常不幸:1824年,孔德与圣西门 分道扬镶前后,他娶了一位认识已久、曾经当过妓女的女子卡罗琳-马森。这段婚姻于1838年以失败告终——
也是在这一年,孔德提出了“社会学”这一 概念:1844年,孔德同一位巴黎的已婚但与丈夫分居的少妇产生了庄 重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之情,他把这位漂亮、灵敏、有学问、聪明的少妇 当做自己心中的天使这个年轻女子因此成为对孔德具有决定意义 的人。但一年多以后她就因病去世了。孔德极度悲痛,但从那时开 始,他对她开始抱有崇敬之情,对于逝去的她的钟爱成为此后孔德感 情生活的基调:1847年,孔德创立了作为实证宗教的“人道宗教”,并 成立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
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在他在世时因曲高和寡而应者寥寥,“1957年,根据世界
和平理事会的决议,世界各地的许多社会学研究机构和 大学的院系,为纪念孔德逝世1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聚会。迟到的敬 意为这位生前贫困潦倒的大师带去了一丝安慰,这也是后来者对孔德。
综观孔德一生的思想脉络,“如果说孔德早期思想更多受到那个 时代的影响,那么后期研究视野则更多受到其私人生活的左右。《实 证政治体系》(1851-1854) 一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德悼念心中天使 的铭文,他开始宣扬人类情感的作用,设想用繁琐的仪式唤醒人类的 爱心,建立一种能够开发人类情感的基本资源的新宗教一人道宗 教”°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逻辑上来看,孔德在通过《实证哲学教 程》阐发了实证主义原则之后,就转向为“为从中得出的社会组织打下 基础。从1845年起,孔德把其全部时间都用于撰写他的不久后变成 新宗教的《实证政治体系》。”《实证政治体系》的副标题是“建立人道 宗教的社会学论文”。
第一节 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
哲学家的身份出现于法国思想界的c从1826年开始,孔德就着手编 写并讲授《实证哲学教程》.他的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在这部著作中有 充分的体现。“这门课的听众起先很少,他们来到孔德位于巴黎蒙马 特街的住所听课。后来孔德名气大了就在专门租来的礼堂里讲 课。”孔德认为,自己这六卷本的大部头著作《实证哲学教程》回答了 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人,什么是社会,人们如何一起生活等重大哲学 问题。
从学术渊源上说,“孔德的学术流派属于笛卡尔的《方法论》、孟 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或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的历史画卷》那条 线,这些都是孔德反复阅读并颇为欣赏的作品。应该说,由于这些精 神的总和,那个时代非常活跃。我们可以把孔德的学术事业与同时期 黑格尔在德国以他的《精神现象学》为代表作所进行的事业做一番比 较,从中找出相同的要素:都是百科全书派思想,都是在进行历史比 较,尤其是两人都想获得一神能够完善所有知识领域并作为统治社会 指南的新知识。实际上,几乎可以说孔德就是法国的黑格尔。”就理 论实质而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代表的是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孔德 的实证哲学隶属于现代西方哲学,这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 学的哲学性质的区别。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实证主义哲学是西方传统哲学发展 到现代所产生的拒斥形而上学转向的众多反应之一——科学主义和 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共同为拒斥黑格尔式的传统形 而上学做出了贡献。实证主义哲学是科学主义思潮中的一种哲学 流派。
孔德的实证哲学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特征决定 了它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
―、“实证”概念的涵义及其地位、作用
“实证主义就是抛弃无意义的思索和想象出的概念,坚持从经验 中获得的知识的客观性,对事实的观察和严格的论证。这些就是实证 主义的信条。这些信条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学说。”孔德为阐释实证 主义原则进行了长时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证主义哲学思 想。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实证”概念的解释及其功能的阐释上。
孔德指出“实证”概念首先是指真实,与虚幻相反,它摒弃了一切 无法参透的、神秘的致思向度。第二,它还指有用,而非无用。 “它在 哲学上提示着,一切健全思辨的必然使命都是为了不断改善我们个人 和集体的现实境况,而不是徒然满足那不结果实的好奇心。”第三, “实证”概念指的是肯定而不是犹疑。传统形而上学则会引来无休止 的争论。第四, “实证”概念还指的是精确而非模糊。第五,“实证”概 念一般会被作为“否定"的反义词来用,“就其性质来说,它的使命主 要是组织,而不是破坏。”无论在任何问题上,实证精神都总是趋向于 在存在观念与运动观念之间建立正确的基本和谐,从而导致结构观念 与生命观念之间的持久关系,特别是对于生命体而言更是如此。”
基于对实证概念的解释,孔德认为:“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 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并 把它们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乃是我们一切努力的目标,因为我们认为,探索那些所谓始因或目的因,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绝对办不到 的,也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企图只是精确地分析产生现象的环 境,用一些合乎常规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 孔德举例证明:在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人类精神如果不钻进一些无 法解决的问题,而仅限于在一个完全实证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是仍然 可以在其中为自己最深入的活动找到取之不尽的养料的。”
二、人类知识的发展阶段(三阶段法则)
《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 )第一课开篇即介绍“三阶段法 则” 。在后来的《论实证精神》(1844)这本宣传实证主义的小册子中, 孔德又重申了人类智力、精神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科学(实证)三阶 段法则。孔德“三阶段”法则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 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会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虚构)阶 段、形而上学(抽象)阶段、科学(实证)阶段。 “换句话说,人类的精神 受本性的支配,在它的每一项探讨中,都相继地使用了三种性质基本 上不同、甚至根本相反的哲学方法。首先是神学方法,其次是形而上 学方法,最后是实证方法。由此便产生了彼此互相排斥的三类哲学, 或三类说明一切现象的总的思想体系.第一种是人类智力的必然出发 点;第三种是它的最后阶段;第二种只是为过渡而设的。”种族的成 长、社会的发展、人的一生的进步亦然。孔德提出三阶段法则是为了 说明实证哲学的实质和特性,以便用三阶段法则来考察自然哲学的基 本部门。
(一)神学(虚构)阶段—最初阶段
孔德认为,在这一阶段,在直接本能的推动下,人们会自发地处于 如下精神状况:追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终极原因、内在本性,执著地探 求绝对的知识,把终极原因归结为超自然主体的任意干涉,如神、上 帝。如,认为飓风的产生是神的意志使然。孔德特别举例说,神学阶 段“最直接、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拜物教本身,主要是将一种与我们基本 类似的生命赋予一切外部物体,而外部物体的作用通常都较为强大, 这生命也就总是具有更强的活力”。孔德在此实际上是在说原始思 维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现象。他认为,此后,神学阶段进入到多神 教阶段——“不再把生命赋予实在的物体,而是神秘地将其转移至通 常肉眼看不见的各种虚构的存在物上,而后者的不断有效介入,从此 便成为一切人间现象的直接源泉。”神学阶段的第三阶段是一神教 阶段。此后,这个阶段盛极而衰,被形而上学阶段所取代。
(二)形而上学(抽象)阶段——过渡性阶段
孔德认为,在这一阶段,神学阶段的神学世界观让位于形而上学 世界观,人们以一些蕴藏在万事万物中的“真正的实体”(人格化的抽 象物)或抽象力量来解释各种具体事物,认为它们能够解释人们所能 够看到的一切现象。“要说明这些现象,就只消为它们分别指定一个相 应的实体”,此即本体论。如,飓风的产生被解释为抽象的自然力作 用的结果。孔德对形而上学作了“慢性病"的比喻:“归根结底,我们 可以把形而上学状态视作是一种慢性病。那是我们个人或集体从童年至成年的精神演变过程中自然固有的在这里,实证主义哲学家 孔德直接向形而上学的西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和批评:形而上学作 为一神追求万事万物本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应该被科学的或实证的精神状态所取代。
(三)实证(科学)阶段——最高阶段
孔德认为,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局限性和有限性, 承认不能得到绝对的概念,因此不再追求绝对知识和探索宇宙的起 源、目的,而是把力量放在真正能被接受且契台实际需要、作为各门科 学唯一可能的基础的真实观察领域,并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 立足于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它们之间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如,飓风被解释为由于风速、压力等可测量的因素所造成的自然现象。 孔德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即科学时代或实证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呼 唤人类从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是一场精神革命, 孔德指出:“作为我们智慧成熟标志的根本革命,主要是在于处处以单 纯的规律探求,即研究被观察现象之间存在的恒定关系,来代替无法 认识的本义的起因。不管是微末的或重大的效应,不管是撞击或是重 力,也无论是思想或道德,我们实际上只能了解它们形成的各种相互 关系,而永远不会了解它们产生的奥秘由实证而来的实证知识具 有“必然”相对性,不是绝对的。
关于“三阶段''的关系,孔德明确指出:第一阶段是临时性的和预 备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解体性的变化阶段,第三阶段“才是唯一完全正常的阶段,人类理性的定型体制的各个方面均寓于此阶段之中。”实 证阶段是人类精神进化的高级阶段,“人类的理性现在已经相当成熟, 所以我们能够从事各种辛勤的科学研究,不再像占星术士或炼金术士 们那样,抱着那种可以强烈地刺激想象力的奇怪目标。发现现象的规 律的纯粹期望。肯定或否定一种理论的单纯要求,已经足够刺激我们 的智力活动。”但是,这不意味着上述三个阶段一定是一个结束之后 另一个跟着出现,这三个阶段是交叉进行的:进入第二、三个阶段的时 候,第一个阶段也并未结束,而且可能会长时间地延续下去,于是就会 出现处于不同阶段的理论之间的对立、斗争。
孔德用个人成长的精神历程来比喻上述三阶段法则:“我们每一 个人追忆自己的历史时。岂不是记得自己在主要的看法方面.曾经相 继地经过三个阶段,在童年时期是神学家,在青年时期是形而上学家, 在壮年时期是物理学家吗?今天任何一个跟得上时代水平的人都是 不难证实这一点的。”
“三阶段”法则对孔德阐释社会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起了重要 作用,为其社会动力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一法则对精神发展史的 概括脱离了物质发展阶段,对其所具有的根本决定作用,从马克思主 义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第二节 实证社会学的特征和方法
孔德不仅创立了“社会学”这一名称,还对社会学的特征和研究方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主要建立在 发现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性这一基础之上。社会并非像组成它的个体 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整体' 他还懂得,务必要用复杂的方法去研究 人类事实,因为人类事实与所有有生命的事情一样,绝对不会听命于 绝对法则。”
一、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孔德用“实证”的标准论证、确立了社会学在实证科学体系中的性 质和地位。
(一)实证科学分类体系
孔德曾经把他心目中的社会科学叫做“社会物理学”。但他发现, 在他产生这种想法之前的几个月,已经有人用这一概念来指称人口统 计研究这门新学科。孔德对此既愤怒又无奈。因为在他看来,只有 像数学、物理学那样依靠理性和事实的学科才能算做科学,“社会物理 学”这一概念体现出他希望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以服务于开明政 府的决心。“社会学”是“社会物理学”概念不能用了之后孔德所提出 的替代性质的概念。孔德指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社会学是一门 实证性科学,它的研究应该像自然科学那样,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 换言之,在实证科学分类体系中,社会学与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 学一样,占有一席之地。
孔德认为,在上述实证科学中,实证方法首先是在数学领域里实 现的,随后,依次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中实现。但是,在他所处的时代,实证方法尚未在对社会的科学研究中出现,而这 恰恰是社会学的理论使命。
孔德指出:各门科学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等级 序列。每门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它的复杂程度和达到实证 阶段的速度决定的。宇宙中各类现象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由简单到复 杂的序列。社会现象是最复杂的.现象的复杂程度决定着其进入实 证阶段的历史顺序。天文学最简单,不依赖于其他的科学知识,所以 在历史上仅次于数学而进入实证阶段。其后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社会学。社会学达到实证阶段的速度最快,所以在科学体系中处于最 高的位置。它依赖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发展.
孔德提出“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观点为后世社会学的发展 奠定了强有力的基调,对整个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影响深远。
(二)实证社会学的特征:自然主义、经验主义、整体主义取向
实证社会学在本体论方面,追求社会事实的本然状态,强调不要 过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人为干预;在认识论方面,重视经验和感性资 料在认识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方面,强调只有研究社会整体 才能理解社会的组成部分。
孔德认为,社会学在所有实证科学中最高级、最复杂。其他科学 通常从研究个别、孤立的现象入手,只能提供分散的观察和特殊规律。 社会学的特征在于它以有机性和整体性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视角,把 社会看做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个别、分散的观察统一起来。在社 会学之前的科学中,认识是片面、不完全的。在社会学中,由于观察的 整体性质表现得最为明确,因而有可能获得最完善的认识,整体性原 则是孔德确定社会学最高学科地位的重要依据,也是他为社会学规定
二、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孔德力图将社会学与思辨的社会历史哲学区别开来,主张用自然 科学的方法(如自然科学中所采用的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客观地 从事社会现象的研究,以此来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实证的社会科学。 这种主张开辟了社会学注重方法的传统,对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 方法的统一性进行了阐述。
孔德认为,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它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适 应。一门科学在科学等级中所处的位置越高,它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就 越多。复杂科学不仅包含着简单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运用了简单科 学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学处于实证科学的顶端,不仅采 用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 方法是建立实证社会学的奠基性工作,
(一) 观察法
孔德指出,观察法是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常用的方 法。社会学也离不开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观察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 行。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类型:直接观察指研究者直 接接触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间接观察指研究者对历史遗留下来的 风俗、礼仪、语言等进行分析以获得关于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历史 资料。
(二) 实验法
孔德将实验法界定为:人为干预条件下的观察——将复合事件中 的各种因素彼此分离,通过人为干预,在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理想状 态下,观察某一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实验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 在物理学和化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社会研究领域则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社会现象具有有机性和整体性,原则上不能加以分离。但是 可以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利用社会发展的 特殊状态进行实验,当社会的正常进程受到某种确定方式干扰的时 候,实验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于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能够被发现。
(三) 比较法
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比较法是常用的主要方法。孔德认为,对社 会进行研究,也应该运用比较法。只有通过比较,社会学家才能简化 通过观察和实验所收集到的材料,发现社会运行的规律。具体而言, 通过动物世界与人类社会的比较,发现社会关系的起源;通过同时代 各种社会形式的比较,发现社会的共同特征、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 过同一社会不同社会阶层的比较,把握社会的总体特征。孔德认为, 比较法的局限性在于对社会现象只能做静态、共时性的研究,无法揭 示社会发展的先后顶序、动态过程。
(四) 历史法
孔德将历史法作为社会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历史法着 重考察社会整体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发展走向进行观察,把不同社会 现象依照其发展顺序加以排列,从中技出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揭示 其增减、盛衰的趋势,进而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孔德认为,历史比较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历史发展 的意识,社会学研究就是一场空谈。历史法的运用,要求研究者具有 明确的社会总体观和进化观。
总之,在社会学方法论方面,孔德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发 现社会事实,这种主张对于深刻、全面地认识社会规律、促进社会发展 有积极的意义。但孔德所阐释的具体方法仍停留在方法论或哲学思 辨意义上,并没有把社会学与思辨的社会历史哲学区别开来。
(二)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雷蒙-阿隆曾经这样比较孟德斯鸠和孔德这两位法国思想家的 社会历史理论:“孟德斯鸠首先关心的是人类和社会的差别性。他认 为科学的目的是使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东西条理化。孟德斯鸠做到了 这一点。他为之设想了各种类型的社会和政体,列举了影响各种社会 集团的决定因素并最终从中找出了某些理性的、有普遍价值的原则, 尽管这些原则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会遭到破坏。孟德斯鸠立足于这 种差别性,费力地求得了人类的一致性。与孟德斯鸠相反,奥古斯 特•孔德首先是一个主张人类和社会的一致性、人类历史的一致性的 社会学家。”孔德主张,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致性体现在“三阶段”法 则上。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三阶段”发展是与相应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秩序类型和社会单位的发展、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发展的各个阶 段相互联系的。他由此推出了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的观点,这种观点 的提出同时也是他从人类文化或人类思维方式发展史的角度为实证 社会学的合法性所做的历史论证。
孔德将人类智力、精神发展的三阶段法则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 划分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1. 军事社会(1300年以前)
这是社会历史领域的神学阶段。这时,宗教信仰在社会中居于统 治地位,共同的宗教使社会成员在信仰和基本态度上高度同一。国家 由军人具体管理,军事或武力形成的组织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 武力和军事维持着社会秩序。
2. 过渡社会(1300—1800年)
这是社会历史领域的形而上学阶段。这时,某种超验的哲学体系 取代了宗教权威的绝对统治;政治从宗教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世 俗权力中心;政府成为社会秩序的支柱;牧师和法官在社会生活中居 于统治地位,法律系统维持着社会秩序。
3. 工业社会(1800年之后)
这是社会历史领域的科学或实证阶段,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 上。这时,社会进入到由科学的道德指导者和工业管理者统治的时 代,工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工业使人们扩大了社会联 系,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社会秩序。资本家和工人恪尽职守,实现合 作和博爱。
孔德社会发展“三阶段”的观点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开社会学传统 中研究传统与现代社会转型特征之先河。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 二元对立中,后者的特征应该如何概括,后续的社会学家们陆续给出 了自己的答案。
“知晓就是预见,预见就是力量”,这是孔德《实证哲学教程》这套 恢宏论著的结束语。在《论实证精神》中,孔德也指出:“真正的实证 精神主要在于为了预测而观察,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现状以便推断未来。”社会学家的职责在于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来改 造或指导社会。
孔德希望他的社会学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积极的 作用。他对解释社会现实和推动社会进步做了如下论述:“ 一方面,实 证精神的确表明:今天主要的社会困难本质上不是政治性的,而主要 是道德性的,因而解决困难的可能方法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舆论和风 尚而不是制度,这样一来,那就趋向于平息骚乱活动,同时将政治动乱 转化为哲学运动。另一方面,实证精神总是把目前状态视为先前整个 演变的必然结果,从而始终高度重视对过去的合理评价以便于考察当 前的大类问题;如此一来,就立刻摆脱纯粹的批判倾向,那是与健全的 历史观不相容的。”显然,孔德坚持的是一种建设性地面对资本主义 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立场,无论是“诊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病”还是“对 症开药方”,孔德对社会的建设性立场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与马克思 的唯物史观和批判性的立场是截然相反的。
孔德关于社会秩序与进步的思想提供了关于社会本质与社会变 迁分析的研究范式,首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家之言”,对于后 来的现代化研究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3
总体来看,在西方社会学史上,孔德首先提出以实证精神为指导、 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学理论的观点,认为 社会应该在自己的研究方式意义上得到解释,这对后来的实证主义社 会学家有重要影响。孔德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统一性的阐 述也开启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进程。孔德所倡导的研究社 会现象的整体性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因此,谈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不能仅仅局限于说他创用了“社会学”这个概念。
孔德社会学理论的缺点在于:用唯心史观去解释社会历史进程; 他晚年希望通过建立人道宗教来重建人类精神是不现实的;过于强调 维持社会的和谐、秩序与稳定,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色彩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