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绘画】AI与绘画本体
无论AI如何发展,AI相对于绘画的本体来说,都只是一种抽象符号的累积。而绘画的本体简单来说,永远都只是【动作VS画布】这一张力的各种实现形式,在这一张力中协调的,就是画者的意识。或者说得再简单点,绘画就只是画布对动作的记录而已,协调这种记录过程的,就是画家。画家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审美趣味的限制下,确保画布对动作的记录达到不多不少的状态,很多大师就能做到一笔不多、一笔不少的境界。而AI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做不到的,如果在某个画家那里能够做到,那就说明这个画家和他/她所用的AI是等同的,AI就是该画家,该画家就是AI。
任何辅助工具,包括AI,都不可能代替或跳过画家的这种协调工作,它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帮助画家生产某种绘画本体之外的认识论符号,即表象的生产。也就是说,即使强如AI,目前也只能去做绘画认识论上的工作,而无法取代绘画的本体(因为要做到取代绘画的本体,就需要AI实现具身性,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意识。这在目前是做不到的。而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我们要讨论的就不仅是AI绘画的问题了,而是AI的人权问题。)。例如,3D辅助就是为画家生产出透视符号,但无法直接干预画家如何把他的绘画动作记录在画布上。同样的,AI能够帮助画家生产出风格符号、(拟制的)思维符号、笔触样式符号、光线渲染符号等,但还是无法干预画家对于【动作VS画布】这一张力的介入。除非AI生成的作品被画家认定为“不必修改”、“不必增删”。这是一种极端情形,在这种情形中,画家完全等同于AI,画家以一种不干预的方式完成了干预,以一种保持张力的方式完成了对张力的协调,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商业绘画来说,AI的冲击确实较大。因为资本的逐利性本就要求抽象审美符号的短期大量增殖,而画家的真正属于绘画本体的那一部分工作反倒是次要的。对作品的打磨需要让位于符号的大批量生产,这是概念设计工业的固有生产方式。概设从业者想要避免被淘汰,就要暂时把绘画的本体论悬置起来,去进行某种认识论上的、“出位之思”式的探索。例如,概念美术的叙事学转向、意识形态学转向、音乐学转向、舞蹈研究转向、医学研究转向、爱欲分析转向、解剖学转向、神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转向、精神分析转向甚至哲学转向等等。这些学科和绘画本体的结合,和AI绘画是同构的,也是和AI绘画具有相同的本体论地位的(因为它们和AI一样,都不能撼动、篡改绘画的本体论),所以AI绘画并不能取代这些工作,正如AI无法取代医学、神学、舞蹈学、诗学、爱欲满足、享乐模式.etc一样。
简言之,目前AI绘画更多地是作为一种Ideology来对绘画行为本身进行一种本体论上的遮蔽,但要注意,这是一种遮蔽,而不是对绘画本体的撼动。在概念美术领域,则要从业者去探索一些其他相比于绘画本身而言更不容易受到AI“侵蚀”的行业和学科,用这些学科去对绘画本体进行认识论上的“反哺”。这是一次行业进步的好机会。这种进步如果实现的话,将比当年摄影术和板绘的出现所带来的进步都大。而绘画作为一种绝对精神只会在接下来的历史运动中进一步实现、扬弃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