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想
清明时节,除了倍思已故亲人外,也会闪现“生与死”的概念,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世间芸芸众生很少会去探寻活着的意义,糊里糊涂,两腿一伸,悠然长逝。从精子奔向卵细胞的瞬间,竞争和选择已然开始。可以说,个体降临人世间的概率是极低的。好不容易来一趟人世间,啥都没搞明白,短短数十载光阴后,却两眼茫然地离开,想来只能一声叹息。
虚无主义存在这样的观点:人活着毫无意义,活着就是活着,最终走向虚无和死亡。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所行是否与我们所想一至,是否清晰地认识到并且接受我们选择背后的责任。
孔孟认为“形躯我”必定会走向死亡,但“精神我”可以不死。为道义而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延续他人的生命,即杀身成仁。也就是说,自主选择死亡,即使肉身灰飞烟灭,灵魂仍然占据道德制高点,能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庄子认为“形躯我”和“精神我”皆不会真正死去,“精神我”是假借“形躯我”而存在的,“形躯我”使人自由活动,“精神我”则赋予人思考的能力。当人死亡时,“精神我”和“形躯我”自然分离,“形躯我”变成“气”回归“大道”,由“大道”重新组合为新的生命;而脱离了肉身的“精神我”则自由遨游于宇宙之间,没有尘世的烦恼和忧虑,彻底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
细究起来,世人活着的意义千差万别,层次各有高低。但我脑中却浮现出老子写的:死而不亡则寿。简单的理解就是:人的肉体虽然已经消亡,但他的学说、精神、思想或作品等却能长期影响着当代及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