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剧情赏析】为什么说须弥版本剧情是原神至今最有深度的(上)
在开启本期剧情赏析前,先分享一条关于本期内容主角——流浪者的角色态度比较值得一提的内容分享给各位: 在《原神》完全架空的世界观之下,为能够推动剧情、丰富游戏维度,游戏内设计了“流浪者”这一角色,向玩家展示一个迷途知返的角色形象,进而发人深省。 流浪者——或者说还是被很多旅行者念叨的前愚人众执行官“散兵”,他的剧情堪称《原神》中铺垫最长且本应最值得思考的一环。就其剧情涉及的深度,放在无愧于被称作“智慧之神的国度”的须弥版本,可以说文案编剧用意之深。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部分剧情的,那么也不说别的,开始这一期流浪者的哲学角度赏析。赏析本是一家之言,好的剧情自然会吸引人有不同的思想火花碰撞! 原神中出现的佛教思想 先从流浪者/散兵的角色塑造背景说起。在稻妻版本里,米哈游在塑造雷电将军/雷电影的角色时就借鉴了“佛教在日本传播的思想理论” 并对其进行了辨证思考。如何辨证思考是编剧文案最精彩的一环。 雷电影在一心净土中的坐姿参考了佛教中的坐姿
提到佛教就要先说其源头。古代印度的佛教虽然形式是宗教的,但本质亦有其特殊的哲学理念,那便是构成其信仰核心的宇宙论、知识论和人生论,具体讲就是“缘起性空”的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般若无知”的知识论或宇宙本体论以及“觉悟成佛”的人生论。 需要注意一点,宗教框架分为历史的、文学的、神学的、哲学的。本篇讨论基础只考虑哲学部分。 由于“缘起性空”的理论,佛教将宇宙万物包括人的主观世界都视为一个变化无常、虚幻无定的现象世界,是所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的虚假世界。这样的宇宙观同样也是在为佛教的人生论作逻辑上的铺垫,即对于虚假的世界,人自然就不应该一往情深的追求它,否则就太愚痴了。推而论之,执著于虚假世界的“愚痴”——“无明”,就可以视为佛教的“首罪”,因其是人生现象的“十二因缘”之首。佛教人生论的意义在于消除“无明”,达到“明”,即觉悟的境界。 在“缘起性空”的宇宙生成论和“般若无知”的知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佛教著名的“四谛说”。所谓“四谛”就是解释人生哲学的四种真理,以分别对应人生痛苦的诸现象,造成痛苦的原因、解脱人生痛苦后的理想境界以及如何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是所谓苦、集、灭、道。 佛教的发展受传播地的影响非常明显。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虽然最初自中国发展及演变后、经由北朝鲜传入,但其理念和中国佛教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的佛教文化极其重视生死观。日本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以及一些次生灾害频繁发生,导致日本人时常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所处环境动荡不安,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类的渺小。环境因素使他们不得不经常面临生离死别。而佛教被传入日本以后,佛家的超然思想使日本人的生死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无常感传到日本之后,被上升到一种无常观。 “浮世景色百千年依旧,人之在世却如白露与泡影。”
无常观影响日本人时常感觉生命像花一样刚绽放就面临凋谢,人的一生短暂且充满戏剧性,坎坷不断,似梦一场。所以,这种佛家的无常观使日本人更加的看淡生死,同时也让日本人更加敬畏生命。正是因为生命虚幻、短暂、时不待我这种佛家思想,使日本人更加敬重生命、生与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升华。日本人认为死之后人可以成佛,不管此人生前是恶人还是好人,死之后都是生命的一种升华,这也是源于佛教的慈悲思想。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似乎有点熟悉? 倾奇者、散兵的经历,正是对应了这种“充满戏剧性,坎坷不断”的四谛之苦。佛教把人生判断为苦并以此为真理,这也是佛教的立论基础。 散兵的诞生就是基于稻妻悲惨的背景之下,后又经历踏鞴砂的事件,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善因无法结出善果,他人背后操纵的恶意制造了数百年的执妄,最终导致了一连串的悲剧。
到了3.3版本剧情,沦为阶下囚的散兵以为抓住了挽回错误的救命稻草,试图抹杀自己的存在改变历史拯救过去因自己而死的人。 有意思的是,编剧到这里为止,并不想散兵通过“轮回”的方式“洗白”散兵并开始新的世界线。 还记得我上面提到的吗? “日本人认为死之后人可以成佛,不管此人生前是恶人还是好人,死之后都是生命的一种升华,这也是源于佛教的慈悲思想。” 这就是日本文化从佛教思想中汲取的观念:搁置善恶与对错,去欣赏无常的世事本身的悲剧美感,甚至用死亡来完善这种“无常之美”。
编剧在这里,选择了更符合中国认知的东方哲学思想写出了流浪者的剧情,那就是佛教的“十二因缘说”。 “你所渴望的答案是极致的毁灭...它本质是虚妄。”
“正因为有些事不能挽回也不能改变,人间才会有情感。”
六入皆明,诸相皆无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历史上经过了五因缘说、九因缘说等多种理论演变而来的最终版本。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哲学在缘起说的因果律方面存在近代哲学对其真理性的辨证批判。作为2500年前的哲学思想理论成果之一,其预见事物的状态是运动的真理性和整套缘起说的推导逻辑性都是跨时代的,但用于人生观上,会存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 要说十二因缘说,结合流浪者的剧情,就要先从【老死】说起。为什么要先从【老死】讲而不是从【生】讲起?因为剧情里散兵在经过死亡后轮回转世成了流浪者,而他的故事正是从【死】才刚刚开始。
(1)【老死】:诸根衰败叫做老,身怀命终谓之死。老是生的过程,死是生的终点。【生】缘【老死】,即【生】是【老死】的条件,流浪者为什么会存在?是因为其前世的散兵选择了自我毁灭; (2)【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有】缘【生】,为什么散兵会选择自我毁灭?因为【有】; (3)【有】:即业报轮回。佛教里大量的词和我们熟知的汉语含义是不一样的,这个【有】在这里直接理解为前世生到今世所有【因缘】的总和。散兵会自毁,是因为自己500年来经历的一切,最终像个小丑一样收场,又妄想可以挽回一切。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他变成这样?【取】缘【有】; (4)【取】即妄取,追取。前世里对欲望的无限热切的追求,造成的各种报应。造就这一切的无非是最初那份执念——想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那又是什么导致他这份执念如此之深?【爱】缘【取】; (5)【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佛教里的爱并非情感词,引申为一切的贪欲,结合散兵的剧情,对神之心的这份执念自诞生之刻便已注定。但执着并非无端生成,哪怕是先天的,这份【爱】如此强烈,是【受】缘【爱】所致; (6)【受】:即领受。主要指情绪感受。从倾奇者变为散兵,这一蜕变正是因为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是因为这份变化,他开始了对神之心的病态追求。接下来的因缘就相对联系的更整体性了; (7)【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8)【六入】:即“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9)【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生叫做“名色”,即指人的整体; 到这里为止,【触】、【六入】、【名色】皆是由对外感知,感知器官,向人的整体递进。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唯实学派提出了质疑,也就是针对早起九因缘说的问题。 明明是独立器官的感知,如何化作一个整体性?这是一个逻辑推导,唯实学家提出的部分与整体的问题,这个概念中整体也有超越【六识】的意识。这个识就是后来唯识学派推出来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体系完善了十二因缘【触】、【六入】、【名色】的部分与整体关系。 故事也真正来到了如间章标题所言——“六入皆明,诸相皆无”。 (10)【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在这里有另一种解释更容易理解,那就是灵魂;在佛教看来【阿赖耶识】才是灵魂的本质。而【阿赖耶识】的主要功能就是“摄藏”,即统摄前七识(除六识外,还有第七识末那识),贮藏一切种子,是所有经验积累的结果,又是世间万相背后的永恒之因。而阿赖耶识又是轮回观念的重要依据,剧情里纳西妲和流浪者的这段对话非常简单易懂地诠释了佛教轮回的观念。 “你认为【前生】乃至【他生】的自己,与你有区别吗?”
“人这样的生命个体遵循规律而生,是过去经历的总集。”
(11)【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也包括行动的原因。【前生】和【今世】,流浪者的存在,即陷入了轮回之苦。造成这种苦的原因并非我们普遍理解的报应之苦,这种苦在佛教看来,是愚痴,是【无明】; (12)【无明】:就是不明,执著于虚假世界的“愚痴”,所谓“无明”。 若要破除永劫轮回之苦,就需要与之对应的【明】,【明】是觉悟。“六入皆明,诸相皆无”破除我执的第一步,是觉悟到了什么是“诸相皆无”。 这也是个佛教引入的词语,不能按汉语的意思理解。所谓“无”,佛教里的“无”指的是变化。只要是变化的就是“无”。所谓无常,就是——它不固定,它变化。法,之所以“法性空”,是因为“法”随时在变化;人,之所以“无我”,是因为人的构成在变化。这就是早期佛教“空”观的全部内容。 “诸相皆无”指的就是这世上所有的一切是永远变化的、永远运动的,它没有绝对的永恒。这个标题单独这么解释,可能还是难以理解,如果结合前面说的十二因缘,就能明白编剧想表达的内容。正是因为十二因缘涉及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条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有前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导致未来的“果”。 继承了【前生】所有经历的总集,这一世的流浪者不再似前生般被命运玩弄,命运真正地掌握在了他自己手中。 接受了因果,也就代表结束了无边际的流浪;接受了过去,也就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自身的罪业永远不可能抹平,无法否认悲剧来自妄执;承认过去就是认可失败,但也只有如此才能冲破桎梏。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背负着裂痕生活,背负着记忆前行。可也正是这样,无法弥补的过去造就了如今的自己。经历过痛苦和遗憾,也才懂得人间不同的情感。如今,成为须弥助力的他,在纳西妲的监护下学习,最后,也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今生缘可以结出善果。
其实关于倾奇者/散兵/流浪者的佛教思想解读,我见到过的作者可以说每一位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即便在动笔写这个之前,我个人也是花了近两个月翻阅佛教哲学相关的书籍,等到动笔时写出了的又是另一番哲学领悟。 可以说原神的编剧在3.3版本,可以用如此简单易懂的剧情包容如此深奥的哲学思想,并能让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的深度解读,其文案功底是非常在线的! 不过很可惜,这个游戏是米哈游做出来的。我很难理解类似的剧情在哪怕不是二次元游戏里也算是简单易懂且立意正向的。却因为当时官方版本情报都未公布就传出的风言风语以及散兵性格人设的关系,把本该值得讨论深思的剧情拖向了“矛盾对立”的黑泥之中。真就是“看到劳伦斯就看不到优菈”。 流浪者在3.6剧情中甚至只是作为纳西妲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安排在赛场帮忙监护的“工具人”,都能被不断曲解到现实以实现带节奏的目的。 对于流浪者的赎罪问题,其实剧情里的安排是符合法律的教育意义的。如果只是为了快意恩仇,杀之后快,那么法律就成为了工具而不是目的。对于须弥这座学城而言,更重要的是引导罪人的“改造”。本身流浪者在剧情中已经明确出于其身份特殊的原因,也是为了方便纳西妲未来继续从世界树中寻得旅行者至亲的线索,自己主动成为了须弥背后的战力。对其百年来偏执的思想进行改造,以实现“流浪者发自内心地赎罪”的做法对于度人向善更有实际意义。 剧情讨论可以存在个人喜好,但如果最终讨论变味乃至破坏整个社区爱好剧情的人的讨论环境,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也会是喜欢剧情的旅行者!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观看。 本篇文章转载自米游社作者“秋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