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
工艺驱动飞行 || Processing Defines Aerospace

上一期小编只是顺带提了一下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没想到当我翻看留言时,发现有粉丝让小编详细介绍一下此技术。
好!满足大家!这期咱们就来讨论讨论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
介绍这项技术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金属的超塑性。一般来说,常见金属的塑性不会超过60%,即使高温下也难以达到100%,而有些金属在某个特定温度区间和组织条件下,以低应变速率变形时,会呈现出抗力小而应变大的一种现象,此即为金属的超塑性(图1)[5]。

目前对超塑性机理的解释,广为接受的是扩散蠕变和晶界滑移协调变形理论(A-V理论)[1],其由阿什布(Ashby)和维罗(Verrall)提出。该模型是由一组平面的4个六方晶粒组成(图2)。

在二维平面中,一组六边形晶粒受到向上的拉应力,由原始状态转变为中间状态,最后变成最终状态,晶粒重排过程中,只发生了位置变化并未改变形状。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实发现在超塑变形的过程中存在着晶界滑移、晶粒转动和换位等行为,证明了 A-V理论,但也存在局限性,该模型仅在二维平面内考虑晶粒的相对位置变化,并没有考虑到晶粒本身是三维结构。
既然叫做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那么肯定少不了扩散连接。扩散连接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保温一段时间,使金属间的相互接触面发生局部塑性变形,并实现接触面间材料的原子扩散,从而达到材料连接的工艺过程。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联想到焊接过程,没错,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该技术成形的零件精度高,接头性能接近甚至与母材(同种材料连接时)相同,并且在连接界面处不会产生气孔、宏观裂纹等缺陷,也几乎不存在残余应力,还可以实现难焊材料的连接!其过程大致可由下图(图3)表示[2]。

扩散连接的实现靠的是固态晶体中原子克服位垒,移动至相邻位置的微观过程。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当你去购物时,只有你付的钱达到了商品的价格,双方才能达成交换,而促销时的打折就像在反应过程中加入了某些条件,降低了克服位垒所需要的能量。
美国是最早研究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的国家,并运用于航空领域。截至1986年,已有12家公司具有能力运用该技术生产结构件,其应用情况如下表(表1)所示[3]。

随后,英国、法国、德国及日本等国也加入其中,发展迅速,并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狂风”战斗机的机身框架、发动机止推座、隔热罩、热交换导管等部位。雅克42客机的发动机检修舱门也涉及到此技术。

相比国外,国内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还是相对落后的,相关的研究单位并不是很多,但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开发的钛合金口盖(两层)、腹鳍(四层)、发动机整流叶片[4](图4)等轻量化整体结构已在我国飞机、发动机上得到了应用, 并且有效地减轻了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和耐久性,为促进航空航天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投稿作者:阿政)

参考文献
[1]M.F Ashby, R.A Verrall, Diffusion-accommodated flow and superplasticity, Acta Metallurgica, 1973, 21(2):Pages 149-163.
[2]方洪渊, 冯吉才. 材料连接过程中的界面行为[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等], 2005:134.
[3]王向民,乔宦文.钛合金SPF/DB技术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8(01):8-11.
[4]李志强,郭和平.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的应用进展和发展趋势[J].航空制造技术,2010(08):32-35.
[5]彭鹏. Mg-Gd-Y-Zn-Zr稀土镁合金蜂窝结构超塑成形/反应扩散连接成形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bilibili号:乘风航空;知乎账号:乘风航空;微信号:aerovent_wuxi;
邮箱:admin@aerovent.com.cn
☑ 本账号所有内容,由乘风航空自身创作、收集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乘风航空所有;从公开渠道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已于2023年2月3日发布于同名公众号平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0EYDzvxK0LqaQ4pc-pO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