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官官位,进阶缓慢?探析唐后期“赠二官”现象的演变及影响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暗含深意,表明了在唐朝一官难求,书生们纷纷向达官举荐自己以谋求官位的画面。在唐朝,赠官现象非常突出,今天,便来探讨一番唐后期“赠二官”现象的事实存在及其原因。

一、唐后期存在“赠二官”的确有其事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因为统治者害怕宦官专政的情况再度出现,于是在赠官的时候大多数都只赠予职事官,很少再另赠一个虚官官位。
可是,如果仔细查阅碑志资料的话,就可以发现在唐代后期依旧有“赠二官”现象的集中出现。这些现象在《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等墓志史料中均有记载。
例如说:至德年间以后,一般会任命守廉为朝议郎,内常侍常常会被赠送镇军大将军或者是左监门卫大将军。乾元年以后,则是丁门雅赠官朝议郎,内谒者监赠官中大夫或者内常侍。到了大历八年,余元仙赠官朝散大夫,内给事赠官云麾将军或者是左监门卫将军。

为什么在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的宦官之乱之后,统治者还是没有吸取教训,继续采取赠官的举动呢?原因在于,到了唐朝后期,国力日渐衰弱,朝政不兴。虽然真正忠心不二的官员是不会直接抛弃国家的,但是最高统治者依旧担心自己被抛弃,便开始设置虚职。这些虚职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权利,就跟贵族的称号差不多,只是对身份的一个表征。
唐朝后期得赠者均为宦官,且身份差别比较大,其中还有卒前散官与职事官均在三品以上的大宦官。比如有个叫做刘弘规的官员,他的卒前散官是正二品特进,同时他的职事官又为从二品的右武卫上将军。

当然也有散官与职事官的官位在四品到六品之间的中小宦官。比如:宦官守廉的卒前散官为正六品以上的朝议郎,他的卒前职事官却为正五品下的内常侍,另外还有一种赠官对象,针对于无官无职的白身宦官,比如吴德鄘、吴士偘、吴全绍祖孙三代均为此赠官对象。
二、“赠二官”的组合方式
唐后期“赠二官”均为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根据散官和职事官的性质不同,可以将“赠二官”的组合方式分为最主要的三种形式。下面对这三种形式进行详细地介绍。
开府仪同三司与扬州大都督的组合。自从高力士获赠扬州大都督这个职事官以后,宦官们普遍获赠的大都督职位职事官,均为扬州大都督。如杨志廉作为仪同三司、左监门卫大将军,获赠扬州大都督一职;梁守谦以开府仪同三司和右卫上将军的身份获赠扬州大都督。

一至三品散官往往与禁卫将军、大将军、上将军结合。例如说:彭献忠赠开府仪同三司、左武卫上将军,吴德鄘赠特进、右领军上将军,杨延祚赠特进、右监门卫大将军。另外还有李辅光、守廉、佘元仙、朱孝诚等人,均是这种情况。
三品及以下散官与内侍省官结合。譬如丁门雅获赠中大夫和内常侍,吴士偘获赠金紫光禄大夫和内给事,吴全绍获赠朝散大夫和内侍。
三、“赠二官”发展趋势
“赠二官”在唐后期的主要发展趋势为,在卒前官与赠官的阶次发生变化时,既有散阶与散阶之间的上升,同时也有职事品与职事品之间的上升。

官阶的分阶情况主要有:从卒前官到赠官,散阶最高进11阶,最低进1阶,其间有进8阶、6阶、 5阶、4阶、3阶的情况,散阶进阶幅度差别较大,而职事品最高进8阶,最低不进阶,其间有进7阶、6阶、 4阶、3阶、1阶的情况。与此同时,散官官阶的上升与职事官官品的上升并没有特定关系。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一个叫做朱孝诚的宦官,他的散官进6阶,而他的职事官也进6阶,但是另一个叫做杨延祚的宦官,他的散官进了6阶,但是职事官进了7阶,同时还有另一个叫做守廉的宦官,他的散官可以进11阶,但是他的职事官只进了7阶。

从上面这个对比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卒前官与赠官的前后阶次变化,是出现在散官与散官、职事官与职事官之间的。同时这种官品阶次的上升,与这个人的官位到底是散官还是职事官没有太大关联,官阶的上升主要是统治者的思想状态而定的。
四、赠二官背后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唐朝后期,“赠二官”的对象是整个宦官大群体,不论身份高低,均有被“赠二官”的机会。唐后期那么多年以来,获赠“二官”的宦官中既有赫赫有名的大宦官,也有中小宦官乃至于白身宦官,这些都是不足为奇的现象。
关于宦官赠官的内容,是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具体说来,就是高品散官与扬州大都督、禁卫将军、大将军、上将军之间进行结合,而低品散官,则是与内侍官进行结合。

当宦官的卒前官和赠官的阶次需要发生变化时,主要是在散官与散官、职事官与职事官之间单独进行,并且一旦发生阶次变化,进阶幅度就会很大,但是唐朝后期的“赠二官”现象没有能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散官的地位开始下降。
对于其原因,前文便说过因为国力的衰减,国家无法让散官和职事官享有相同的待遇,获赠的对象也就没办法享受双倍的福利。当职事官作为品级和俸禄标准的作用官时,散官就变成了一个相当鸡肋的虚官。安史之乱以后,官赏无度、散官官阶滥化、散官本阶地位被职事官取代的情况愈演愈烈,造成了接下来谈到的两种后果。

朝臣“赠二官”消失。散官在唐朝后期加授朝臣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滥化,但是宦官的历阶却是一直按照着一个相当严格的标准在执行。
高力士的一件亲身经历完全说明了此事,曾有高力士先天年间初年便被授予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散阶,此后过了近三十年,才向前进了一阶变成了正三品的冠军大将军。与此同时,杨守廉兴元初年的时候已经是从五品的朝散大夫,但是五年左右的时间便进阶成为正五品上的中散大夫。
可是,再过了八年,他才变成了从四品下的中大夫。但是,高力士的进阶却是直接由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超拜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具体说来就是一次性向前进阶了八个阶次,这似乎并没有严格遵循宦官的进阶制度。

高力士并非普通的大宦官,他因为高力士参与唐隆政变有翊赞之功,所以统治阶级通过超升阶次来破格表达奖赏之意。像平常的宦官,如果不是因为立下了大功,那么他们的进阶之路是相当缓慢困难的。
红极一时的大宦官想要进阶都如此的困难,那么那些努力也不一定能被皇帝看到的中小宦官们,他们的进阶之路将会更加艰辛,其压力之大一点也不压于身处于现代职场的中下层社畜。故而可知职场压力乃是古而有之,一直为人所诟病的。

正是由于进阶的困难,所以宦官群体普遍呈现出卒前散阶普遍比较低的情况,很难向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高级别进阶了。一方面是散官的滥化,一方面是进阶的困难,这些都导致了唐后期的“赠二官”现象开始逐渐地消失。
助力宦官权势的膨胀。在内务府各个司任命系统中,由于宦官监领的内侍省官官阶是严重不足的,同时散官又具有一定的补充官阶的作用,因此宦官的卒前官往往都通过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的这样一个形式来表示宦官充任诸使的品阶等级。

正是因为这样,于是赠官也就随着成为了散官和职事官的组合形式。由于散官是任位阶的鸡肋官,只充当着补充官阶的作用,因此卒前官和赠官的阶次变化才会只表现在散官与散官、职事官与职事官之间单独进行,并且变化幅度一直都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
正是因为唐后期有着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的这样一个机制,所以才会对宦官内各个司使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宦官也正是通过充任内部各个司使,从中不断攫取权力,故而才说“赠二官”机制对宦官权势的膨胀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五、结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不管是古代的朝臣还是宦官,他们的升职加薪之路都是越来越艰辛,而非越来越容易。因此,一个望门贵族的出现和绵延,并不是只靠蒙圣恩便可以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在背后付出的艰辛,还有很多很多,以上只是就“赠二官”现象这一个方面作出了一个简单的讨论。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