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外春秋:山寨黄梅立大功(下)
在查阅香港电影史的时候,UP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排行老六的邵逸夫正是借着《貂蝉》这一片抢班夺权,从自己的二哥手中夺取了制片大权!
不过,自己研究了一下却发现上述阴谋论还是缺乏实锤,因此倾向于另外一种没有那么吸引人眼球的可能...

这里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邵氏家族:邵家兄弟的父亲邵玉轩号称上海颜料大王,是个爱国商人,曾经同情并支持孙中山。然而以大哥为首的四兄弟却毅然逐梦演艺圈,先在上海创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随后移师香港以及南洋。解放之后,大哥醉翁退居幕后,在上海颐养天年,三弟、六弟负责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建立了遍布东南亚的发行网络,二哥邨人则坐镇香港,和其儿子建立了邵氏父子有限公司,负责制片业务。
然而,虽然邵氏兄弟在南洋称雄,邵氏父子却经营不善,于是二哥退隐,老六来到了香港接手了制片业务,这才把公司改组成了后来的一代霸主,香港的邵氏兄弟。

而《貂蝉》这部影片就见证了邵氏二哥与六弟的交接...据导演李翰祥回忆,正是在剧组从菲律宾“载誉归来”的欢迎晚宴上,邵逸夫替其二哥宣布了要退休。
但与其说这是老六在亚洲影展"黄袍加身"然后再“杯酒释兵权”,UP感觉更像《武林外传》中李大嘴谎称中了武状元,以安慰其弥留之际的母亲。因为首先,如果要论《貂蝉》这部影片的功绩,恐怕还是要归功于二老板的,他才是本片的监制,为了该片各种劳心劳累,一会儿谈预算,一会儿请人配唱。老六根本没做多大贡献, 甚至他初见导演李翰祥,还是在《貂蝉》问世之后。试问他拿着别人的作品,仅靠在自己主场走后门拿到了几个奖,有那个“逼宫”的资本吗?
其次是影展上虽然邵氏拿了5个奖,死对头电懋却不仅拿到了最终大奖,还自己定做了12小奖,所以当时的邵氏代表团拿到的根本不是大获全胜,然后拥立新主的剧本...


所以UP推测,当时二老板早就去意已决,而为了给他最后的一些安慰,老六就耍了手段要到了几个奖;反正总的来说,两人间还是保持着兄友弟恭的样子...而且不论当事人是怎么谋划的,邵氏江山就是借着《貂蝉》得奖的东风而易主了...

而这,仅仅只是一段传奇的开始——李翰祥导演的才华此时并没有显露多少,邵家老六也只是小试牛刀,属于他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而那个著名的flag甚至还没有被立下:“邵氏出品,必属精品”!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