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会厌学
一、学习之乐:“成就感”循环
学习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尽管我个人也不太想承认这个观点,但上面的观点本身是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学习会带给我们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我们尝到甜头继续往下走。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歪理邪说,原因有二:1)个人自身经历;2)当前社会现象。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成就感,各种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目前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之中,厌学占的是主体地位。
这是怎么回事?理论和现实矛盾了耶!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学生们对学习的情感是怎么逐渐变坏的。
二、第一个转折点
如果真按上面的理论走下去,学生们的学习劲头应当会十分高涨才对。那么理论为什么会与现实不符呢?很简单,外力出现了。
当家长们观察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时,不外乎两种选择:让学生自己学,替学生做好规划。秉持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理念,大部分家长肯定会选择后者。下文中,我们称后者为计划学习,而称前者为自由学习。
然而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即使家长选择了自由学习线,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会出现转折,具体原因我们后面再讲。
说回计划学习线上来。一旦作了计划,那么家长肯定希望学生全部完成。或许在计划学习的前半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仍能继续上涨,但随着兴趣的上涨家长的要求也会越来越离谱,于是,我们到达了兴趣的顶点。
一次,我们只需要一次计划的没有完成,家长的批评就会充斥在学生的耳畔。从这里开始,哪怕后面计划再怎么完成,也会增加“让家长不批评自己”的因素,成就感从这里开始减少。同时,由于此时的这次计划没有完成,此后如果再有等量的计划,哪怕再怎么挤出时间来,或许能够完成;但家长所提供的计划量如果继续增加,学生最终会难以应付。
那么为什么家长所提供的计划量会继续增加呢?这是因为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减少,但还没有减少到可被发现的程度。因此,从家长的主观来看,学习兴趣还是那个学习兴趣,上面的模型也就会继续。最终,在一声声的批评中,哪怕是“让家长不批评自己”这一因素也会消磨到零,带来的成就感也会微乎其微,学习兴趣彻底被压缩到了第一个最低点。
如果按照我个人的时间线,此时的我应该是小学六年级。
下面,哪怕是学习兴趣仍能在这几年之中得到缓慢的提升,学生们也将在初一迎来痛击。
三、小升初阶段
虽然看上去很奇怪,但大多数学生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远没有小学好。这一点背后的理论以及本该出现的理论我都不知道,在此就先不说了。
不过,仍然有某些学生的成绩可能比小学还好或者差不多,此处暂时忽略。剩下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几乎所有差生看到这一结果就不会往上爬了,成就感在这里彻底丧失,厌学成就达成。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依旧会缓慢恢复,逐渐脱离第一个低谷,眼看就要重拾信心,回归正轨了。
可惜,愿景终究是愿景,差不多有一个熟悉的群体该出现了。
四、第二次转折
没错朋友们,家长们在沉寂了整整一节后卷土重来。
秉持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理念,他们必然不会让学生在兴趣的恢复中骄傲自满,便会掏出这个隔壁家孩子,那个其他班同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何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驱使学生继续努力,让这一切其他孩子都被抛在后面,从而达到巅峰。
问题来了,学生可不会这么想,什么?通过努力把其他隔壁家孩子抛到后面?老子还不如物理清除嘞!
就这样,在不断的比较之中,学生们的确会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其中又会有一大部分学习兴趣减弱,从而不愿继续努力,开始摆烂。剩下的人都不能算微乎其微,简直就是稀有物种!
就在这一期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压缩到第二个低谷。
然而,这个低谷不过是一个过渡而已。
五、来自考试的冲刷
首先想必下面的事实各位是会同意的:小学只有语数英三门主科,而初中除去小学的主科外,还有理科:物化生、文科:史地政。其中,化学在初一初二是不上的,初三时期的生物则会被化学替换,因此整个初中三年都是8门主科。
小学时期的数学是9个单元,英语6个单元,语文6个单元,再加上期中和期末考试,顶天一个学期也就29次考试。然而等到初中,虽然数学可能根据地区情况会有单元数量的减少,但如果再加上剩下的5门主科,最大值至少会飙升到原来的两倍以上;与此同时,如果再算上某些bt地区会时常出现的月考周测的话,最大值必然会继续飙升。显然,在小学环境下待了六年的学生们很难适应这一新环境。
在诸多考试之中,大部分学生们的不适应会逐渐放大,在一次次不适应中分数也会逐渐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不好的分数也会加剧上述“成就感”循环的破裂。于是,在一系列类似“跌停”的学习兴趣递减之后,我们来到了第三个低谷。
此时能够保持学习兴趣为正的人已经不多了,哪怕是自由学习线的人也将在这里被淘汰一大部分,而这大部分人都将达成“厌学”成就。剩下的人和自由学习线的一小部分学生,又将经过一场洗礼;同时,丧失了学习兴趣的一众学生,也需要一种获得兴趣的的方式。
由此,让我们进入我们的第六个话题。
六、最后的决战:“兴趣比赛”
到这里,前面所有达成“厌学”成就的学生和剩下的所有学生终于再次被归到一起讨论,世界线再次归一(bushi)。
首先我们要确认这样一个事实:校内学习所提供的成就感远比其他事少。这倒容易理解,毕竟校内科目带来的成就感也就是“耶我的知识又增加了”“哇感觉今天又变聪明了”之类的东西,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击垮。同样是学习,学习校内科目和学习打游戏相比,显然是打游戏提供的成就感更多——毕竟这是更加真实的技能,可预见的后续至少可以用得上。而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哪怕步入社会(通常离学生们还有数年距离)都不一定能用得上,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实用,恐怕它们唯一的用途就是用来应付考试了;哪怕有的学生打算成为尖端人才,但即使是这样,离真正用得上这些知识也还有一段时间。
好了,基于上面这一大段文字,相信各位对于这场所谓的“兴趣竞赛”的结果已经能够做到几乎100%准确预测了:学习,几乎永远不可能在这场比赛中胜利。然而,它的挑战者有很多,古往今来,从下双陆棋、斗蛐蛐,到看小说、去网吧,以及最近的玩游戏、刷短视频,它们之中有很多都已经消失不见。这倒不是因为学习强悍,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挑战者们不断被新的挑战者版本迭代下去,而学习这个话题则从古代流传到了今天,一直未改。
几乎没有人能够抵御这种诱惑,我个人认为甚至可以把“几乎”去掉。
唉?那这么说,到这里学习兴趣就全部消失啦?可是这又和社会现象矛盾了,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是不厌学的呀?
下面就是这个话题,一个我们一直都在假设和谈论但就是没细说的问题。
七、学习兴趣的产生、恢复与局限
前文所提到的传统学习兴趣(成就感循环)到第六节可以说是彻底消失。因此这一节,我们将来讨论在学校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内卷。
这一现象想必大家已经十分熟悉,它的性质也非常明确,恶性竞争。背后的原因我个人理解也很简单:学生们为了免受家长批评,第一目标自然是做到班内最好,什么年级校内都是后面的事,于是竞争首先会在班内开始。其中的能力较强者就会脱颖而出,从而被称为卷王。
此时我们将会观察到一种奇异的现象:某些卷王的学习兴趣居然会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与快速增大(从这里开始我们的讨论范围限定到这些卷王)。当然,这里的学习兴趣已经不再是上面的“成就感”循环,而是另一种东西,只是它们在宏观上类似,因此都被称为学习兴趣。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有:
第一点,“成就感”循环是内驱动,得到兴趣与快乐基于成就感;然而卷王的学习兴趣则是基于类似“自己完成了某件事/做出了某个很难的东西,而其他人没做出来”的“虚荣心”。
第二点,“成就感”循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具有发展起来的潜能,然而“虚荣心”循环基本只在学校等有其他内卷学生且自己是卷王的情况下有效。
第三点,“成就感”循环的恢复极慢,因为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极少;然而,“虚荣心”循环的恢复很快,哪怕在完全没有学习兴趣的地方隔离数月,回到原本的环境也会让学习兴趣很快恢复。
当然,如果你不属于这些卷王,那么“虚荣心”循环基本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再加上某些特殊地区的bt性,或许学校的bt程度不输家中。那么到这里为止,学习兴趣就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没有一点翻身可能性地不存在了。
此时我们结合上述所有内容,不难得出下面的一个图景。
八、当代学生生存状态
学生们在一开始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项兴趣的。然而,在一段时间后,经过来自学校的各种考试、来自家长的各种计划的影响后,学习兴趣慢慢消失殆尽,学习逐渐变得痛苦。到此时,学生们会发现一个东西,它可以成为兴趣,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快乐远比学习要多。于是,学生们渐渐在这里花上更多的时间,久而久之就会把它当作几乎唯一的寄托,其余的兴趣相比这一项黯然失色。
但家长们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他们会疑惑,他们会不解,为什么曾经那么爱学习的孩子现在突然不喜欢学习,跑去干别的去了?他们虽然不了解这些学生,但办法还是有的,一方面从限制到慢慢禁止那项被学生看做寄托的兴趣,一方面督促学生抓紧学习。显然,这一方法一点用都没有,学生们只会在家长暗无天日的统治下慢慢变得压抑。
家里变成了炼狱,那么学校呢?在内卷的大趋势下,大部分的学生将会被淘汰。一方面是考试的压力,一方面是家长的压力,两边加起来,足以达到让学生精神崩溃的程度;另一方面,哪怕是没有被淘汰、荣登卷王宝座的一小部分学生,即使在学校内的学习能通过“虚荣心”来勉强掌握一点兴趣,一旦离开学校,这点兴趣将不会有任何残留。
这就是学生为什么厌学,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家长看来无法理解、不可理喻的现象。
这一切都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