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何时掀起的说教风?
孤注一掷——何时掀起的说教风? 抛开电影如何,演员如何,我忍不住先吐槽《孤注一掷》的海报,这张海报可真是散发出来浓浓的教育意味,这股风气并不只是孤注一掷,在消失的她中,有一条十分醒目的评论:
不难看出教育成果满满。这次孤注一掷更是直接说“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
我于是好奇这究竟是一部以反诈为题材的商业片还是一部公益宣传反诈电影?很多人说要带老人和小孩去看,还有大学生也要看,增强防诈骗意识。可是我们去看这部电影,或者说我们专门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到底是为了提高反诈意识,还是就看一部自己未知的电影来感受一部电影的或放松,或感动?如果前者更为重要,那么这部电影请免费播放,谢谢。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的手段,电影本身也并没有赤裸裸的说教意味,但是对于观众的宣传,对于电影本身,请多讲些好故事,少些说教。不然就像春晚的小品一般无味。 吐槽完说教宣传就要言归正传说电影本身了,对于电影的看法见仁见智,所以我在这里不说电影的好坏,只聊一聊电影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1第一,我印象很深的是咏梅扮演的赵东冉,赵警官。她在举行完一次公益活动后要进行集体拍照,并在拍照时被要求微笑,要知道那是她刚从极度悲伤的小雨那
里得知顾天之(下文简称顾)跳楼的消息,于是精彩的一幕来了,赵警官面对镜头,先艰难地挤出一个微笑,然后触电般快速地收回了微笑,让摄影师等一下,接着又去安慰小雨。在那种情形下硬挤出微笑,我观影时心里顿时紧了一下,此时难受而扭曲的心情,用这个快速收回的微笑表达的很到位。而收回这个微笑同时也是对小雨的尊重,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尊重,(尊重这个词可能不太恰当,但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来表达)。再往下想,这个本不该出现的微笑的时间为什么笑了呢?——是因为拍照者的要求,因为工作的要求。这么看来警官似乎也有了社畜的意味,但是收回微笑是对于人的尊严和良知最后的底线,也为所谓的人类挽回了一点颜面。 2第二点就是王大陆演的顾天之,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其实没让我有什么感觉,但是在最后800万被骗了以后,他在跳楼之前喊得不是钱没了,而是让爸爸妈妈失望了,让小雨(女朋友)失望了。看到这里我当时在想这个硕士到底担上了多大的压力啊?
他的家庭条件应该算优渥,家庭气氛也不是十分压迫他。那么,他的压力从何而来?究竟是说明非强势的家庭也会通过一些无形的东西给孩子带来压力,还是说有更高的,社会层面上带来的压力?这需要社会学家进行专业研究了,我就点到为止,再说就自讨没取了。另外,一个人趁800万的房子,还会很在乎之前赌输的钱吗?我不敢下结论,毕竟我也没有800万。 3第三就是提一嘴王传君演的陆秉坤了,这个角色集狠和父爱为一体,虽然这种人设的搭配并不新颖,但是不可否认给我一种比较丰满的感觉。
4第四“钱”那么,诈骗为何成功?以影片中主要展现的,受骗者为何去赌?赵警官给出的答案是人有贪心和不甘心两种“心”。但是我觉得还不止这些,在片尾彩蛋,说想赚“快钱”,这就是说,原来生活赚不到钱,或者说赚不到足够多的钱。再往下追问,为什么想要这么多钱,很大的原因是见过钱,也就是所谓的贫富差距。而让贫富差距尽人皆知,互联网功不可没。人人都可以看到光鲜亮丽,可人人不一定都可以光鲜亮丽。就算明明生活不错,也有可能在各大网站上看到比自己活的更富,物质生活更好的,然后就产生了不满足,当不满足发展成一种比较病态的地步,犯罪就产生了。无穷的愿望成了产生“快钱”想法的原因之一。互联网和人的欲望,能推动许多发展,包括正面的经济发展,也包括反面的诈骗,犯罪。5第五,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能相信谁?这部以反诈骗为题材的电影据说使去东南亚的旅游人数暴跌。已经显示了其不可否认的影响力。但是,反诈骗题材会不会有让人陷入信任危机的尴尬处境?请思考一下问题:身边的同事是否可以信任?同学是否可以信任?甚至,亲人是否可以信任?他们说什么可以相信,什么不可以相信?如果回答模棱两可,便是如何解决信任问题到来之时。信任危机并不由这部电影引起,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无疑有推动作用,或者说有提出这个问题的作用。信任危机不是一个能避而不谈的话题,呼吁更多人探索解决方法也许是这部电影比警示意义更高的价值。另外,电影中小雨对安娜说(大概意思)是顾相信只认识两个月的安娜(诈骗者)而没有相信认识四年的她。这里很有意思,顾是相信了梁安娜吗?在我看来并不是,顾相信的不是安娜,是钱。谁能给他带来很多钱,他就相信谁。这也就间接回答了上一段相信谁的问题,对于顾来说,他只相信钱。这是个人现象还是集体现象?我不能妄下结论,我们只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谢谢你看到最后,这是我对孤注一掷的观影体验。 欢迎您留下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