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电影史》第8章

2023-07-14 09:11 作者:侯金辰  | 我要投稿

1920年代实验电影

艺术电影是和商业电影对立的一种电影的分类。艺术电影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好莱坞的主流工业太过强大,好莱坞之外的那些电影制作者需要另辟蹊径,才能找到一条有别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形式,毕竟他们不想活在好莱坞的阴影下。另一方面是那些从事艺术电影工作的人,很多原本就是某个领域的艺术家,他们中有画家、有雕塑家、作家,他们尝试把电影当成表达自己艺术风格的一种媒介、一种工具。不过像法国印象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都不属于艺术电影,因为他们还是在电影的商业体系内的,需要靠票房盈利之后,才能继续发展。但艺术电影不是,它不在商业体系内,不需要利润回报,投资通常来源于某个愿意支持的贵族,或者有钱人,或者制作者自己,为的是让电影可以作为一门艺术去探索,让电影可以在高雅的人群内进行探讨,所以艺术电影注定就是小众的。

现在人们说到艺术电影,大都指的是50年代左右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那些带有强烈艺术性、批判性的电影。不过在电影史上,把20年代这些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也归为艺术电影,只是年代太久远,现在很少有人谈论它们,但这一批艺术电影或者叫实验电影,确实也为电影开辟了一块不同于好莱坞的田地,一些艺术影院、俱乐部也在这个时期相继产生。

20年代的艺术电影(实验电影)有六种潮流:抽象动画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纯电影、实验性叙事电影、城市交响曲。

1921年,汉斯里希特的一部抽象动画上映了《节奏21》。这部影片里只呈现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图像,也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所以要看懂这个抽象动画,还得从抽象动画的源头说起,那就是抽象主义。抽象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欧美的一种美术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出现,不同流派风格区别很大,不过最主要的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抒情抽象;另一类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抽象主义主张不去表现物体的表面形象,把表面形象、故事、情节都抽掉,只留下纯粹的颜色和图形来表达某种情绪,某种感觉。所以抽象绘画通常看不出来画的具体是什么东西,但是能感受到某种情绪,如果把绘画抽像到极致就只剩下点线面了。康定斯基写过一本书,就叫点线面,他研究怎么样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来产生不同的情绪感觉,比如积极向上的感觉,比如坠落的感觉、运动的感觉、速度的感觉等。制作节奏21的汉斯里希特原本也是位画家,后来师从指挥家布索尼学习音乐,他想要研究如何使绘画有节奏感,但绘画毕竟是静态的,不能很直观地和音乐配合,在遇到电影这个媒介后,他找到了方向,他开始制作动画,试图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营造出视觉上的音乐节奏感。所以《节奏21》里这些时隐时现、飞来飞去的方块和三角,表现的不是什么内容,而是是一种节奏、一种感觉,不用去琢磨这个影片讲了什么或者表达了什么,它是抽象主义潮流的产物。汉斯·李希特在1920至1925年间制作了三部短片:《节奏21》、《节奏23》、《节奏25》。

另一位抽象动画制作者是沃尔特·鲁特曼,他原本也是一位画家,后来制作了一些动画《作品1号》《作品2号》,也是各种抽象图形的变形,他用电影来表现一种动态的绘画。  

另一位动画制作者是艾格林,他制作了《对角线交响曲》。1925年抽象动画电影在柏林的乌发影院集中展映,展映了《对角线交响曲》,里希特的节奏系列,鲁特曼的《作品》系列,还有导演克莱尔的《幕间休息》和法国画家莱热的《机械芭蕾》。1926年,导演赖尼格在鲁特曼的帮助下,制作出了《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这是影史上第一部长片动画。赖尼格出生于柏林,早期被中国皮影艺术吸引,后来她进入德意志剧院,尝试做她周围各种演员的人像剪影,1918年她进入了文化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画和电影短片的工作室,在制作出了《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后,她成了一名职业的剪影动画师

达达主义电影源自于达达主义一战期间,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们感受到太多生命在战争中失去,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逃到瑞士的苏黎世,在一个小酒馆里不问世事,搞起了自己的艺术,他们反对现代文明,他们认为现代文明是堕落的,堕落到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战争。但他们对此又无能为力,不知道该依靠什么力量来改造这个社会,于是他们采用了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他们否定理性,他们认为这场巨大的灾难与崇尚强权的理性主义思维是有关的,所以理性并没有带来好的生活,反而更糟。他们提倡没有目的的生活,没有理想的生活,凡是传统的东西他们都反对。于是这些有共同理念的年轻画家聚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团体,可是给这个团体取个什么名字呢?因为他们都反对理性,所以不会按正常的逻辑去取名字,于是他们拿来一个叉子,一本词典,叉子插到词典里哪个词,这个词就是这个团体的名字,于是一叉子下去,插中的词就是“达达”。达达的本意是指一种玩具小木马,这种带有玩耍意味的词语,也很符合他们的心态。达达主义激烈地否定传统的艺术观念。杜尚是达达主义最知名的艺术家。1917年,杜尚从商店买了一个男用小便池,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成为现代艺术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他拿来的小便池是对传统艺术的反对,因为一个小便池都能和那些价值连城的传统艺术品放在一起展览,证明它也具有同样的价值。这是对传统艺术的极致反对,因为传统的艺术,比如绘画雕塑都是要一点一点画,一点一点精雕细琢的,必须手工打造才能被称为是艺术,但杜尚把这个概念彻底推翻,生活中任意拿过来一个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那艺术还有什么意义呢?杜尚的回答是没意义,一切都没有意义。杜尚另外一个作品是1919年,他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上,用铅笔画上胡子,并且在下面写上"L.H.O.O.Q"(意思是"她的屁股热烘烘")。这种对待“经典名作”的态度立刻遭到了传统艺术家的大力抨击。但是杜尚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反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大师”的作品?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当杜尚在接触到电影之后,他也制作了一部电影,1926年《贫血的电影》,影片里他在转盘上写上一些法国俏皮话,来表现他玩耍的态度,这些无意义的旋转图形也表现了他达达主义那种虚无的艺术理念。做抽象动画的里希特也在1928年制作了一部达达主义电影《早餐前的幽灵》,通过表现物体对常规用途的抵触,来表达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比如杯子摔碎又复原、帽子在空中飘荡,无视自然的物理原理。

达达主义群体因为内部纠纷在20年代逐渐分裂,他们中的一些成员组成了另一个群体,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很多方面都模仿达达主义,尤其是在对传统审美的蔑视上,但它的重点在于挖掘潜意识。因为超现实主义受到了正在兴起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巨大影响。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他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既有意识,也有潜意识,潜意识是不受意识控制的,比如梦境,你无法控制自己什么时候做梦,做什么样的梦?所以超现实主义流派的艺术家,经常借用梦境来表现那种不受控制的原始冲动和自由意象,他们在寻找一种本能的,一种无逻辑的潜意识状态。美国画家、雕塑家曼雷拍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别烦我》,全片16分钟,大量的眩晕、失真,一长串不相干的图像,没有逻辑也没有剧情,或许曼雷是在探索这个女人的精神状态,但这个女人是谁,她身上发生过什么故事,可能只有曼雷自己才知道。法国导演谢尔曼·杜拉克拍摄了《贝壳与僧侣》,本片以超现实的手法刻画一个迷上一位将军妻子的牧师,从而产生了奇怪的幻想。这部影片因为有损神职形象和反宗教倾向被禁止公映。最精彩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是下面这一部《一条安达鲁狗》,这部影片是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和西班牙画家达利合作的,达利的这幅关于时间的名画,很多人都看过。同样这部影片也是关于时间、关于欲望、关于潜意识的描述,当然也没有什么逻辑,有逻辑反而违背了达达的主张。这部影片的观感非常奇怪,很多时候都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到底是种什么感觉,看来这两位艺术家做到了,他们成功地用电影这个媒介唤醒了观看者潜意识里的某种感受。他们俩后来又拍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黄金时代》,因为涉及到性和宗教的部分而被禁映了40年,其实影片里并没有露骨的画面,都是一些隐喻和象征。

纯电影,受到抽象动画的影响,又有别于达达和超现实风格。受到抽象动画影响是在于,纯电影的支持者认为电影可以像《机械芭蕾》那样,不用受到文学和戏剧的影响,也不用像好莱坞那样讲究强烈的叙事,电影既然是视觉艺术,那就让它回归的视觉本身上,不要讲究叙事,也不要去沾文学和戏剧的光,在纯视觉上进行探索。纯电影又有别于达达和超现实,因为他们反对达达那种无礼的、冒进的风格,也不喜欢超现实那种对潜意识进行探索。纯电影的导演乔梅特拍摄了《反射和速度的游戏》、《纯电影的五分钟》,纯电影都是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的,都是对如何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的探索。法国导演杜拉克后来也转向了纯电影,拍摄了《唱片957》《主题与变奏》《阿拉伯花饰》。匈牙利雕塑家纳吉制作了《光影游戏:黑白灰》。美国摄影师斯坦纳拍摄了《H2O》,去捕捉不同状态的水在画面里的呈现。

实验性叙事电影,他们不反对叙事,只是不想要好莱坞那种直白的叙事方式,想创造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所以叫实验性叙事,导演弗洛里拍摄了一部有意思的短片《9413-一个好莱坞临时演员的生与死》,影片开场,用剪影做的光怪陆离的城市,男人激动的神情,表示他刚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内心满怀憧憬。然后几个好莱坞字母的叠印,再接到他和一个女士谈话,表示他来到了好莱坞,然后他拿出了一封自荐信给这位女士,信上写的是john jones想来好莱坞当一名电影演员,john jones应该是这个男人的名字,简单几句交谈后,女士给了他一个编号9413。为什么要用9413这个数字不是太清楚,可能代表他是第9413个来应聘演员的吧。整个开头这一段叙事是很清晰的,现在看起来也没有障碍,但他确实又不同于好莱坞,如果好莱坞来拍这个场景,那多半是实景加上正反打,从全景展现城市面貌,过渡到中景交代人物关系,然后近景正反打两人的对话状态。然而这部影片没有按好莱坞的方式拍,但也能看懂而且还觉得简洁有趣。接下来先展示一个文字:dreams。然后是摄影机,然后是9413和一些好莱坞小镇上的建筑,表示他已经在幻想自己进入好莱坞工作,然后顺利地奔向成功了。这个阶梯的镜头用重复蒙太奇的方式反复播放,重复蒙太奇通常表强调,强调这个阶梯我觉得可能是在暗示,暗示他通往成功的道路不会成功,只能是原地踏步。然后后面接了一个擦皮鞋和理发店的镜头,这个我没理解是什么意思。下面是一根手指和9413,9413跟随手指的动作而动作,表示他来选角办公室试镜,但是这个晃动的手指和这块no casting的牌子,表示今天没有试镜的机会。国内影视基地对群演的应聘流程也是这样,有来应聘的,就先登个记,然后再安排试镜,试镜表现好的就划为特约演员一类,以后可以安排一些有台词的角色,试镜不好的就划为没台词的群演。紧接着是一个女孩的面试,面试官用手指来表现面试开始了,这种一蹲一起的互动,我觉得可能是在测试她的应变能力,因为应变能力是表演的一个重要元素,一个好的演员能根据对方的表演及时的给出回应,达到对方怎么演都接得住的状态。下一个试镜的是15号演员,他拿起一个面具,然后是面试官鼓掌,然后夜空中出现一颗星星,表示他就是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当15号放下面具的时候,15号的标记变成了一个星,表示他已经不是普通被编号的群演了,而是明日之星。然后他又拿出一个不同表情的面具,面试官更加热烈的鼓掌,表示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博得了面试官的青睐。然后是一个字母提示,写着预演,接着是各种聚光灯,他的表演,观众的掌声,打字员在打字,成功的字样,晃动的高楼,表示他的预演成功,各种报刊杂志都有他的报道,在整个城市都产生了影响。9413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自己也拿出一个面具,这个明星姿态高傲地与他交谈,最后9413抱着面具有些沮丧,我猜测这一段这位明星可能告诉他的是,演员不是谁都能干的,我能演不代表你也能演,我戴上面具演别人就能成功,你戴上就不行,后面有一个镜头显示应该是这个意思,在9413的家中,有好几个面具,表示他是尝试过很多种人物的表演的,但都没能成功。接下来9413给面试官打电话想获得表演机会,一块招牌显示no casting,今天没有面试,9413很沮丧,这时门缝里塞进一堆催他付钱的账单,然后再次用到阶梯的镜头,各种姿态的切换,最后摊到在地,表示通往成功道路的艰辛。家里,9413继续打电话寻求表演机会,就在这里展示了几个面具的镜头,表示他已经尝试了太多次,最后他缓缓地摊到在地,镜头切到墓碑,9413死去了,接着是几个嘲笑的面孔来表达好莱坞的无情。9413死后,他的灵魂被带进了天堂,讽刺的是在天堂也有一个casting的部门,终于他在那里抹去了9413的编号,获得了解脱。这部影片全长14分钟,把印象派、表现派、蒙太奇、抽象动画的元素都用在了里面,呈现出了一部与好莱坞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化电影。这部实验性叙事电影的叙事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的就很难理解了,比如比利时导演德科克雷热拍摄的几部实验性叙事电影,《失去耐心》全长40多分钟,但只是四种元素不断重复,一个女人、一辆摩托车、一个山地和几个方块,这几个素材不断的切换重复。创作者可能想探索一种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但在普通观众看来,这不过就是相同镜头的不断重复,这要看40多分钟,真的就失去耐心了。德科克雷热在1929年也制作了一部电影《侦探故事》,同样也是晦涩难懂。

城市交响曲,意思是以城市为拍摄内容的影片,有纪录风格的,也有实验风格的。像第6章讲到过的《持摄影机的人》就属于纪录片风格的城市交响曲。还有鲁特曼的《柏林,大都市交响曲》,记录了柏林一天中生活的各个部分。还有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的《雨》,描绘了阿姆斯特丹在一场阵雨前中后的城市面貌。实验风格的有美国画家希勒的《曼哈塔》,这是一部关于纽约的风景短片,城市交响曲就像是现在的城市宣传片,反映了一个城市的面貌。

这一时期,一种描述异国风情的纪录长片也开始流行。1920年,一家皮草公司给探险家弗拉哈迪投资,让他在哈德逊湾待了6个月,拍摄了因纽特人那努克和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的生活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其实也是半纪录性质,因为那时期因纽特人早已经和外界有了交流,并不是那么原始了,弗拉哈迪为了影片效果,造了一个大型的冰屋,然后让那努克还原原始的那种生活方式,比如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已经不使用了,但为了拍摄影片,他们重新利用传统的猎捕方法,猎捕了一头海豹,虽然很多都是设计的,但这些环境和生活确实也是以前真实的状态,这部影片最终还是俘获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获得了成功。于是1923年,派拉蒙投资弗拉哈迪去了萨摩亚——南太平洋中部的一个群岛,拍摄了纪录片《摩拉湾》,但同样那些当地的土著也已经融合了现代西方的习俗,弗拉哈迪为了营造真实,再次使用《北方的那努克》还原法,尽量去还原这些土著原始的生活习惯。1925年,《北方的那努克》的摄影团队也拍了一部纪录片《青草,一个民族的生活之战》,记录了伊朗游牧民带领他们的羊群进行的一次迁徙,青草获得成功,从青草的这些场面来看,应该是没法进行摆拍了。

无声电影时期差不多持续到了20年代末,当声音开始变得可操控之后,有声电影就迅速取代了无声电影,所以30年代的电影也由一门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艺术。

《世界电影史》第8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