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的前半生》:補記
(因B站單篇文章的字數上限為四萬,《某的前半生》正文加文末補記,字數已經超限,故只能將正文和補記文字分開發佈)
--------------------------
尾附一段近期我和網友關於《東漢州郡沿革表》“學術規範化”問題的問答,此段問答可與49頁的相關文字對看:
網友:楊氏你好,請問你的《東漢州郡沿革表》爲什麼不按照論文的規範來寫作?
我:你好,哎,又是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嗎......,我先講一個故事吧。
“多年前,一位‘史地學’的研究生朋友,在瀏覽過《東漢州郡沿革表》以後,按照他的論文寫作習慣,問我爲什麼表內的文章都不梳理相關的學術史。我和他解釋說:你們以學術研究爲職業的人,研究的目的,是‘學術創新’,即言前人所未言、做前人所未做,這是你們在你們的圈子內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梳理學術史便直接與‘學術創新’掛鉤,所以這一步對於你們便相當重要,是你們研究任何課題、寫作任何文章,都避無可避的事情。但對我來說,我不是學術圈內的人,不利用學術研究吃飯,我寫東西的目的,僅僅只是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一個自己很好奇的問題而已,不論這個問題有或者沒有人做過。因此於我而言,真正重要的只有四個字——‘解決問題’,而梳理學術史,與‘解決問題’之間並不存在什麼必然的關係。我可以接受材料缺漏、分析失誤、甚至內容空洞這些方面的批評,然您說的‘梳理學術史’,恕我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拓展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
故事講完,我想說的是,“梳理學術史”即是現代論文寫作的規範之一,而我之所以不按照規範去做,不知您看完這則故事以後是否多少明白了一些。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初衷不同、目的不同,我希望您不要忘記一點: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真的不是任何大學、任何專業、任何機構、任何體系內的職業研究者。(這裡再插一句嘴:假若我果真按照上面那位研究生朋友的論文寫作指引,從一開始就重視學術史的回顧梳理,那麼就很可能根本不會有《東漢州郡沿革表》的存在,因爲當我梳理完東漢政區這個課題的學術史以後,我會發現:“哦,原來十多年前就已經有人做過了......,pass!”這也是我在《某的前半生》這篇文章的第37頁小字註語中,說出“如若在校內,我即幾無可能寫出像《東漢州郡沿革表》這樣自由的作品”的重要原因)
若您真有興趣閱讀《東漢州郡沿革表》,除了我於“總註”、“後記”及網絡上其它一些地方反復強調的閱讀方法之外,您只需要另外再在意兩點:1、表內的文字有沒有清楚地表達我的意思;2、表內的文字有沒有真正地在解決問題。而如果您始終繞不開“格式”、“規範”、“標準”的話,那麼我建議您還是盡早棄掉這份《沿革表》,貼吧、論壇、自媒體上寫的“論文范”的網文,都比此表強出許多。
最後須略作補充的是:以上說了這麼多,我並非就認爲論文的“格式規範”對我便毫無用處,摘要、關鍵詞、腳註、尾註、學術史回顧、版本說明,這些格式裡頭,徵引文獻的版本說明,對於《東漢州郡沿革表》還是非常重要的。在《沿革表》的寫作初期,文獻版本的問題我並未多加注意(寫作初期,能得到一本可以利用的文獻就已經很不錯了,也沒有能力和“資本”去講求版本),待多年後漸漸醒悟,當初因自己的無知而造成的疏漏,雖然努力彌補,但仍舊有一些已難以修正,不免悔恨......
網友:哦,那是我想當然了,很多你的個人考慮外人確實一時難以了解,是我有些拘泥於格式規範了。
我:其實吧,所謂論文格式規範這種東西,也是近現代才有的,我沒有專門去了解過它的發展歷史,但猜測多半也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哎,又是一種“西化”)。那麼,近現代以前,中國的古代學人,比如“乾嘉學者”,他們寫的東西符合不符合“論文”的規範呢?很多古人寫東西甚至是隨性所至,看到某一句、讀到某一處,心有所想,便提筆作文,長則數行、短則數字,這有何規範可言?但能因此而盡數否定它們的價值嗎?如今,尚不知還有多少寫作正規“論文”的朋友,在靠著這些“不正規”的古人而“活”著......。至於您說到的我的“個人考慮”,因爲外人確實難以了解(我素來不喜研究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我不喜去揣度距離我數百上千年、從來沒見過面、從來沒說過話,所有信息的獲取,全部來自於他人轉述的這樣一個我完全不了解的人的內心思量),所以我才盡量多的寫一些說明性的文字,然而似乎不管我怎麼解釋,總歸都會有種種不解之人。“眾不可戶說”,一一解釋“余之中情”這種工作,真的太累,特別是對於現在身體狀況不太好的我來說,更是如此。自去年十月完成《某的前半生》,我便回歸到了社會底層的人該有的普通生活,沒再看一頁書、沒再動一次筆,更沒再向別人就某一個問題做過如此“啰嗦”的解釋回答,此次“破例”之後,我或許將徹底放棄解釋的工作,真正做到與自己的過去告別。
-----------------------------------------------------
關於《某的前半生》中屢次提及的我自2019年以來所患的“不知名”病症,今藉助一篇2022年的日記,再做一次補充說明:
2022年6月21日星期二
大略在4月初,一次出車的過程中,眼睛史無前例的突發嚴重性的眩暈,整個世界天旋地轉,幸而沒有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此後便前往醫院檢查,輾轉本地三所醫院,終得在“江西醫專第一附屬醫院”,亦名“上饒市眼科醫院”、“上饒市鐵路醫院”,初步確診爲視覺疲勞造成的眼睛遠近調節功能紊亂。于是在醫生的治療和囑咐下,我開始了持續性的視覺康復訓練。
兩個月後的今天,去醫院做了第二次的眼部複查。儀器的檢查數據顯示:我眼睛的遠近調節功能已基本恢復。然我於日常生活中視物易感眩暈的症狀卻並沒有完全消失。對此,醫生進一步追問了我在今年4月份以前的病史情況,當我提及三年前,也就是2019年,因爲高強度的精神、工作、學習壓力的關係,導致身體出現了頭暈耳鳴、胸悶氣短、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深度用腦等症狀時,這位醫生馬上說出了一個名詞“美尼爾氏綜合症”,“你的眼睛已基本正常,而仍舊易感眩暈,那麼我覺得多半不是我們眼科的問題了。我家人有確診‘美尼爾氏綜合症’的,所以我對這個病比較了解和敏感,按照你陳述的從前,包括現在的病史情況,我十分懷疑你的病根實際上是‘美尼爾氏綜合症’”。
“美尼爾氏綜合症”?這個名字雖然陌生,但卻多少有些似曾聽聞。想起同樣是三年前,我在上海的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求治耳鳴時,主治的醫生曾現場對我說過一個病名,《某的前半生》寫到:
“4 月 29 日晚抵滬,翌日清晨即趕至醫院取號等待。兩個小時後,走進診間的我向醫生說明了過往一月自己的病因和病況, 與衢州醫院不同,這位醫生當場道出了我所得病名(病名由於字數過長,且聽起來像是一個音譯名,因此我實在沒能記住),隨後開出了一個療程的藥物,讓我帶回衢州每天按時服用。”(56頁)
當年“由於字數過長,且聽起來像是一個音譯名”而沒能記住的病名,現如今再細想,依稀記得首字確實應該是以“美”或者“梅”爲發音的。美尼爾氏綜合症...,三年前其實我們就應該認識了吧。
既知病名,我即切問此病該如何而治。醫生答言:“這個病很難根治,也沒有什麼特效的藥物或者療法,只能是身體上避免勞累、精神上舒暢放鬆,然後配合多多的健身運動。但也避免不了復發的可能。你四月初的時候是不是生活習慣上有什麼大的變動?”是的,2019年初得這個“美尼爾氏綜合症”後,堅持至2020年寫完《某的前半生》,近兩年的時間,我便因此“傻子病”(見《某的前半生》57頁)而幾乎完全脫離了學習、脫離了書本、脫離了寫作。而至今年年初,或許是長年的“投筆”休養,令身體有所恢復,故三月底、四月初時我又“覺得自己行了”,不單開始嘗試恢復每天早晨的一小時自學,且還同步進行《古文觀止》的手寫抄錄(手抄的還是繁體版)。這種“我又行了”的錯覺維持了大概一個星期,然後就發生了日記開頭所講到的那次重度的眩暈事故。醫生的猜測是很準確的,但同以往多年的看病經歷一樣,我卻不便將這些真實的、完整的生活細節“誠實”相告,因此面對醫生的問語,我也只能含糊其辭、說個大概罷了。
診療的最後,醫生頗爲關心的說到:“我記得你的職業是滴滴司機,每天都需要長時間的開車。恕我直言,既然你得了這種病,那麼就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像我剛才說的,這個病很難根治,也免不了什麼時候就突然復發,你上一次發病的時候是運氣好,如果將來萬一在比如高速公路上行駛時......,我建議你還是換一份輕鬆一點的工作吧!”沒錯,得了這種病,就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兩年前,我便放棄了學習、放棄了書本、放棄了寫作、甚至於放棄了...歷史地理學;而現在,就連一份頗費周折而得到的滴滴司機的工作,也要考慮放棄嗎?放棄了,又向哪再去找“輕鬆一點的工作”?目前我能想見的,唯有提前十年去做門衛、保安,可門衛保安十有八九也要通宵熬夜值夜班啊。哎,不是富貴命、卻得了富貴病。
不管最終的抉擇如何,感謝“江西醫專第一附屬醫院”這位醫生的關心建議,不過還是更感謝他終於使我得知了餘生很可能皆與我共存的“它”到底是誰!
-----------------------------------------------------
2022年10月14日星期五
今日出車,單少,將車停在路邊,一人獨自在車中無聊發呆,想起來2019年年初自己罹患膽結石的事情。
《某的前半生》是只用“絞痛”二字即草草了結了膽結石的發病過程,然實際當晚,“沒羞沒臊”的我半夜當著眾人的面在醫院的地板上翻滾哀嚎,醫生想給我打針、輸液,卻因長時間劇痛的影響,已找不到我手上可用的血管,醫生待要暫且作罷、另想辦法,我則央求醫生務必用針再多試幾次,因爲相比於腹部的劇痛,扎針已是一種可以暫時移除疼痛的十分舒服的感覺了。
連續數小時的劇痛,令我懷疑自己是否到了死亡的邊緣,“臨死”之前,除了痛覺,腦中一片空白,忽然一瞬間,我看到了陪在我身邊滿臉焦急的妻子,心內隨即念到了唯一一件事情:我咬著牙,清清楚楚的向她說出了我的QQ密碼,然後告訴她我的QQ裡保存有剛剛完成不久的《東漢州郡沿革表》(註:《沿革表》當時未移存網盤,而只是保存在一個我一人的QQ群裡),“如果我撐不過今晚,QQ裡的東西就交託給你了”!言罷,便繼續在痛苦的折磨中,“安然”等死......
動漫《火影忍者》有一位角色“宇智波鼬”,他曾說:“人,只有當他臨近死亡的時候,才會認清真實的自己”。那麼,我算是“提前”認清自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