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柔石的《二月》对 鲁迅女性解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袁培育
摘 要:五四时期,针对妇女解放问题,鲁迅先生对鼓励女性离家 出走的启蒙思想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柔石的《二月》在主题、叙事 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鲁迅在《伤逝》中所表现的妇女解放问 题有所继承,而且还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柔石;知识分子;女性解放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解放的先河。此 后,以鼓励女性“离家出走”为题材的作品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然鲁 迅先生却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及其小说《伤逝》中深刻地揭示了娜 拉的命运:如果女性不能获得经济地位的独立,那么其结果“不是堕落, 就是回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为例, 探讨了柔石对于鲁迅女性解放精神的继承。 一、女性解放的文学精神与鲁迅的女性解放观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解放精神古已有之,且极具形象性。长期以来,女性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脱离社会、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她们渴望挣 脱父权和夫权的束缚,获得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渴望表现才华、施展抱负,诸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以死抗争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窦娥等 等,均是其中代表。 明代剧作家徐渭的《四声猿》四种里就有《女状元》《雌木兰》两 种属于女性抗争的“出走”题材。到了清代,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因不 满女性“雌伏”的社会地位,女作家们发出不平之鸣,创作了一大批表 现女性不幸命运、赞颂女性反抗精神的弹词作品,成功塑造了许多反对 强权压迫、追求自由理想的女性形象。陈端生的《再生缘》里的孟丽君 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一文中写道:“端生心中于吾国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钢,皆欲借此等描写以摧毁之”“1 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今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 俗”。2及至秋瑾以身践行“出走”理念并创办《中国女报》,更是为中国 的女性解放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受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在世界化的过程中,在社会、政 治、经济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借此之机,以启蒙为主题的女 性解放运动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1918 年 6 月,《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娜拉》(即《玩偶之家》)的刊登,正式为此揭开了序幕。此文一出, “娜拉”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思想启蒙的标志性人物,也成了当 时激进女性的效仿对象。此后,以庐隐的《海滨故人》为代表的鼓励女 性“出走”的作品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 五四时期,思想界和文化界都在声援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鼓 励她们的抗争和“出走”,却很少关注她们“出走”以后的生活该何去 何从。鲁迅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 1923 年 12 月26 日、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鲁迅先生揭示了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先生敏锐地觉察出了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的,即如果口袋里没有钱、没有经济大权,则妇女出走以后不外乎两种 结局:一是堕落,一是回来。妇女衹有真正掌握了经济大权、参与了社 会生活,不把自己局限在小家庭里、不把婚姻当成女人唯一的职业,才 有可能真正获得“解放”和“自由”。 此后,鲁迅在《祝福》(1924)中通过所塑造的“祥林嫂”这一形 象,表现出了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深深隐忧。《祝福》中,丧夫的祥林嫂 来到鲁四老爷家作女佣,本已经“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 了”1,但后来还是被夫家婆婆绑回去,卖给了深山里的贺老六。不幸的 是,两年后贺老六就因伤寒而死了,所生儿子也被狼叼走了。再回到鲁 四老爷家的祥林嫂在承受着丧夫丧子的伤痛的同时,又要忍受四婶的歧 视、柳妈的恐吓、鲁镇人的冷酷嘲讽。最终,祥林嫂在现实的围攻和内 心的恐惧熬煎的双重打击下,惨死在了鲁镇。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人 生的偶然的命运悲剧,也不衹是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剧。鲁迅借写祥林嫂, 写出了千千万万个祥林嫂已经遭遇和正在遭遇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的社 会、是黑暗的现实,制造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每一个麻木、助纣为虐 的灵魂,都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在这里,鲁迅写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是 具有普遍和深刻意义的。 两年后,鲁迅再次以《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为例,说明了没有经 济和社会环境基础的“出走”,必然要以悲剧收尾,并阐明了女性思想 解放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前提的观点。子君为了追求爱情,大胆地和涓生 走到了一起,之后却在家庭琐事中迷失自我,变得患得患失,成为了夫 权的附庸。由以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子君衹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已。子君 从一个封建家庭逃出,又转头跳进另一个封建家庭的深渊,她从未甩掉 真正的桎梏,因此也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这也注定了她最后会在社会 的压迫下无奈回到封建旧家庭抑郁而死的结局。她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她 恋爱婚姻的失败和她的死亡,更在于她至死也不明白其悲剧产生的真正 原因。通过她的悲剧,作者控诉了封建宗法礼制对妇女的压迫,并说明 了单纯的个性解放对于妇女解放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二月》中的《祝福》影迹 对于柔石来说,鲁迅先生不仅是导师、是挚友,更是其文学和人生 路上的领路人。1925 年,鲁迅在北大任教时,柔石就曾旁听过他的课, 但两人真正开始交往,却是自 1928 年的上海开始。当时柔石深受鲁迅 的喜爱和赏识,鲁迅曾评价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衹要是损己 利人的,他就挑上来,自己背起来”1的好青年。在得知柔石等左联五烈 士遇害的消息后,鲁迅先生曾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道:“我失掉 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2并作诗《无题·关于长夜过 春时》表示悼念。1929 年,柔石将《二月》的草稿交给鲁迅后,鲁迅做 了详细的点评,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作《柔石作〈二月〉小引》一文 发表在 8 月的《朝花旬刊》上。同年 10 月,鲁迅亲自校订的《二月》 正式出版。而柔石对鲁迅妇女解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则集中体现在其 代表作《二月》上。 《二月》与《祝福》在叙事结构上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二月》 描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怀着理想奔向芙蓉镇,结果 陷入与陶岚和文嫂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的感情旋涡中,最终以文嫂的自 杀和萧涧秋的逃离而收尾的故事。《祝福》描写了远在异乡的“我”,回到家乡目睹了祥林嫂的惨剧,最后离开鲁镇的故事。在《祝福》中,作 为叙事人的“我”于新年前回到鲁镇,面对祥林嫂的“人死后有没有魂 灵”“有没有地狱”的质问,以及祥林嫂死去的事实,再次选择逃避, 并终于离开了鲁镇。在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萧涧秋受老同学之邀 来到芙蓉镇做教师,计划在这里待一段时间或更长时间。在经历了与陶 岚的爱情纠葛、期望拯救文嫂一家而不得、终致文嫂自杀的一系列事件 后,萧涧秋终于借口到女佛山透透气,最后逃离了芙蓉镇。从与鲁迅的《祝福》如出一辙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故事框架中不难看 出,柔石是在有意模仿鲁迅的写作。 被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潜藏的魔鬼合力绞杀,是这些女子悲剧命 运的宿命。《二月》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芙蓉镇的原型是柔石 曾经任教的宁波镇海中学。在小说里,萧涧秋对芙蓉镇最初的印象是一 个世外桃源,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知识青年向往 的安宁之所。但是世外桃源必定是保守之地,因此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的力量在这里展现出了无比巨大的惯性,这与鲁迅《祝福》中鲁镇的落 后舆愚昧如出一辙。如陶岚一般的女性在当时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 女性都如文嫂一般无法接受良好教育,她们把自己定义为男性的附庸, 并将传宗接代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而且对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无比认可。 因此,芙蓉镇的流言以及文嫂丈夫和儿子的死,就像《祝福》中四婶那 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1一样,使她再也找不到自己活下去的意义。 《二月》中文嫂的人生悲剧体现了柔石对于五四运动后女性解放运动反 思:封建文化和地域文化对女性有着刻入骨子里的荼毒,而五四之后兴 起的女性解放运动不彻底,没有触及根本和源头。鲁迅曾经在《娜拉走 后怎样》的演讲里说过这么一段话:“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二月》中的萧涧秋与《祝福》中的主人公“我”有颇多相似之处。《祝福》里的“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这与萧涧秋在《二月》中的形象几乎一致。不同的是,《祝福》以冷峻的笔法描述 了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表现了如“我”一样的 知识分子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知所措。而《二月》中的萧涧秋是一个“极 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 不可得”的人。鲁迅认为女性解放至少包含两个层面,即经济的独立和 思想的解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嫂来说,这两点都是不可能 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萧涧秋对于文嫂的救赎必将以悲剧收尾。《祝福》 中的善女人柳妈,如此评价祥林嫂的改嫁:“祥林嫂,你真不合算。再 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1“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 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王大王衹好把你锯开来,分给 他们……”2而芙蓉镇上的人并不见得会比鲁镇的人更为开放和宽容。可 以想见,即使萧涧秋娶了文嫂,两人也终将日日为流言所扰,不得幸福, 甚至可能是衹能稍稍延后文嫂自杀的时间罢了。 三、《二月》中的《伤逝》影迹 多数人认为,《二月》是模仿鲁迅在《伤逝》中对恋爱的定义,但是柔石对于人物的塑造不仅仅是“爱”与“不爱”的二元对立模式。萧 涧秋在对爱情的态度上是含混不清的,面对陶岚的直接表白,他的心意 是躲闪的。在陶岚面对流言蜚语、义愤填膺地向他表达自己的决心时, 她说:“萧先生,勇敢些,你要拿出一点勇气来。”3而此时的萧涧秋却 衹是勉强地笑着转移话题。但当钱正兴找上门质问他时,他却很坚定地 给出了“我爱她”这样的回答,甚至说:“假如她同时爱两人,那我和你非决斗不可。”1这两种完全不同态度,反映了萧涧秋内心的彷徨与反 复。萧涧秋对文嫂有着怜悯、可怜,他帮助文嫂一家,不仅是提供钱财 等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在她生病和她儿子生病时,对她无微不至地照顾 与关怀,甚至在文嫂地儿子死后,他还劝文嫂改嫁给他。但是自始至终, 萧涧秋也没有表露过自己对文嫂到底是不是爱,还是衹是单纯地对革命 者遗孀有着出于人道主义的怜悯和同情。 在文嫂眼里,他对萧涧秋是尊 敬、感激、依赖,这些种种感情可以作为爱情的基础,但却不是单纯的 爱情。这就决定了萧涧秋对文嫂的拯救不能做到毫无保留,所以当他发 现文嫂失去对生的欲望后,便在给陶岚的信里写道:“那位可怜的妇人, 在三天之内,我当用正当的根本的方法救济她。我为了这事,我萦回, 思想,考虑:岚,假如最后我仍没有第二条好法子的时候——我决计娶 了那位寡妇过来!”萧涧秋这种犹疑和彷徨,很显然和《祝福》里“我” 的无动于衷以及《伤逝》里涓生的激进盲目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月》中文嫂命运的悲剧的成因与鲁迅笔下的悲剧主人公相似, 都是封建思想的强大、传统礼教文化对文嫂思想的束缚。《伤逝》中子 君的死亡则体现了鲁迅对女性解放更深刻的思考。仅仅对道德枷锁的解 封是不够的,这样的解放衹能是一时的、片面的、浅显的,而切实能解 放女性的是经济和人格上的真正自立,因此思想解放和政治、经济变革 缺一不可。正是由于柔石继承了鲁迅该观点,所以在《二月》里,萧涧 秋在经济上无条件地帮助文嫂、而文嫂在得到物质帮助和保障,之后却 依旧有了如此结局,这就是由于她思想层面的束缚。 柔石在小说《二月》中,将鲁迅关于女性解放问题的两个方面—— 思想解放和经济问题,俱象化为了陶岚和文嫂两个生动的人物:陶岚需 要思想上的指引,而文嫂需要经济上的救助。从人物设定上看,文嫂和鲁迅《祝福》里的祥林嫂一样,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们在丧夫失 子后,就失去了生命的支撑,活着便没了意义。而陶岚就如鲁迅《伤逝》 中的子君一样,陶岚说:“我想此后找住我的青春、追回我的青春,尽 力地享受一下我的残余的青春!”1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 没有干涉我的权利!”2两者有着共同的反抗意识。而柔石的《二月》无 疑很好地继承了《祝福》中对于封建思想的批判,以及《伤逝》里关于 女性解放思想和经济独立的思考。由《祝福》里“我”的不知所措,到《二月》里萧涧秋的救赎行为,可以说这是柔石在继承鲁迅思想后的一 种发展和探索,虽然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终 仍以悲剧收尾,但是在当时却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四、结语 鲁迅对解放女性思想的努力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改革措施,且在这一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柔石虽 得益于鲁迅对于妇女解放的看法,但却有所不同。柔石并不认为女子被 束缚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女性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我们对于这点 最没有研究,因为它很奇妙,所以我们都觉得它奇怪。”这其中包含了 许多复杂的东西,包括“中国女子之怪”“中国人之怪”“女权主义之怪” 等。因此,我们不能用他所说的男女对立去看待。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