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CPI通缩了吗?还不至于通缩,现在仍需警惕通胀
- 【总结】3月CPI同比上涨0.7%,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环比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通缩,仅仅是因为交通通信价格下降所导致。
- 鼓吹通缩的人可能有些是被带节奏的,真正的数据显示,我们当前面临的是长期通胀压力而非通缩。
- 从2008年至今,CPI指数一直在100-104之间震荡,没有长期上涨或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而言,面临的是长期通胀压力。
- 我们货币发行量所决定的是通缩还是通胀。M2增速高于GDP增速时就需要考虑货币发行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
- 日本超发货币不引发通胀的模式很难复制到其他国家,如美国试图学日本也搞MNT货币理论来超发货币结果导致通胀飙升。
- 即使存在货币放水,CPI指数下降,这表明一部分资金没有被引导到实体经济,而是在银行体系里空转,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问题。
- 日本从2013年开始实行安倍经济学,基于负利率的无限印刷,超购债后,其CPI指数已经开始持续上升,进入到通胀阶段。全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都存在过去几十年长期的超发货币问题,但依靠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产能才能维持不通缩。
-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在抵御通胀方面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制造业产能,使商品价格更多取决于供需关系。但服务业物价不受制造业影响,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只能增强我们抵御通胀的能力,并不能在货币超发的状态下能让我们直接就进入到通缩状态。
- 目前全世界各国更多是在担心通胀问题,而非通缩问题。中国面对比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包括就业压力也很大,但对于短期通胀压力减小是好事。
- 我们要理性客观地去辨别这些数据背后的实际含义,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去分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