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t轻型坦克的那些战斗改型
注:此篇只介绍战斗型,工程车种啥的不算哈
首先,要介绍改型,原版肯定是少不了哒
LT-38即PZ.38(t)是捷克斯洛伐克斯柯达兵工厂制造的LTvz-38轻坦克,德军编号Sd.Kfz140 PZ.38(t),由著名的斯柯达(Skoda)兵工厂所制造,于1938年末起服役于捷军,1939年3月德国并吞捷克之后,鉴于该坦克设计优良,遂以PZ.38(t)的名号继续使用。
LT-38坦克的战斗全重为9.4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斯柯达兵工厂制造的37mm反坦克炮,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和LT-35一样,都是72发;LT-38坦克和LT-35坦克的主要不同点在推进系统上。LT-38坦克上采用的是6缸水冷汽油机,其气缸容积7.15L(LT-35坦克上汽油机的为8.5L),最大功率为125hp(91.9kW)。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部分采用平衡悬挂装置,弹性元件是半椭圆形片状弹簧,每侧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另有两个托带轮。由于发动机功率的提高,再加上对行动部分作了重大改进,使得LT-38坦克的机动性比LT-35的有较大的提高,与LT-35坦克的大部分相同,只是车体和炮塔的项部、车体底部的装甲厚度略有增加。

然后是比较著名的一个改型:蟋蟀自行火炮
由于战争后期,小脆片实在帮不上忙,于是在1942年,德国为了谋求加强战车的火力,便开始研究如何在旧有坦克的底盘中加装重型火炮。设计者把捷克的Panzer 38(t)H型坦克的炮塔移去,并在坦克顶部划开一个隔间,再在这个隔间中加装了150毫米SIG 33重型火炮,便成为了一架自行火炮。
装甲 30毫米装甲
主要武器 150毫米SIG33/2 L/12 步兵炮
次要武器 1 x 7.92毫米 MG34机枪
机动性
发动机 迈巴赫HL230P30或迈巴赫HL230P45发动机
700匹马力
悬挂系统
平地时速 45千米/小时
马力/重量 12.6匹/吨
行动距离 250千米

好了,到了比较重要的一项,可谓是38t最成功的改型: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38t坦克歼击车(又称 “追猎者”)是二战时期德军最有名的装甲战斗车辆之一,它在二战后期的杰出表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性能优良的48倍口径75毫米火炮和极大的装甲防护倾角。
许多西欧的战史专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只有“追猎者”才是德军应付数量庞大的美制M4谢尔曼坦克和苏制T-34坦克的方法。当然,我们在评价“追猎者”的战斗力的时候,除了车前身大倾角的防护装甲和长身管的火炮之外,还应考虑许多别的因素。
事实上“追猎者”这款轻型装甲战斗车辆从设计上来讲应该算是一种经典的突击炮(一种在坦克底盘上架置高穿透力炮的装甲战斗车辆,比起坦克更易于大量生产,著名的三号突击炮【三突子】即属坦克歼击车,她们通常与坦克一起行动冲在一线部队;而自行火炮不同,自行火炮是一种在大口径火炮底部安装行走部的二线火力援助战斗单位,它们炮火口径大伤害高,但是射速慢基本靠抛射,需要更平整的地形,能为前线部队瞬间提供大量的火力援助)。也正是因为如此,主管德军辅助车辆的将领便宣布将这种型号的自行火炮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并将它定名为新型突击炮,因为这是炮兵得到骑士铁十字勋章的手段。
然而,二战名将、德军坦克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大将出于战场实际情况决定将“追猎者”作为坦克歼击车来使用,在他的命令中将“追猎者”定名为38型轻型驱逐战车。到了最后自然还是将勋显著的古德里安将军获胜,军方在开始时便将“追猎者”定名为38型驱逐战车,主炮为75mm Pak39(L/48)型,车辆编号(Sd.Kfz.138/2)。到了1944年的9月11日,军方又重新将“追猎者”定名为38型坦克歼击车,而主炮、编号则照旧。
说起“追猎者”这个称呼的来源,各种报道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最新德国的军方资料显示,“追猎者”这个绰号原先按计划是要授予设计中的E-10坦克歼击车(德国设计师们的又一个超前的“奇思异想”,拥有400马力的超强发动机能使坦克歼击车获得高达70公里/小时的时速),而不是准备授予低速,低马力的38型坦克歼击车。仍没有任何的正式官方纪录能将“追猎者”与38型坦克歼击车联系在一起。“追猎者”第一次提及是在德军军需六局与BMM公司的武器设计会议上,而很显然在当时捷克人并没有意识到“追猎者”是德军官方准备授予竞争对手车辆的称呼,而不是给他们自己的产品的名称,便擅自在车辆下发部队的时候使用了这一名称。1944年7月31日,驻扎华沙附近的第743坦克歼击营在向上级部门的报告中首次提及他们已经装备了28辆“追猎者”,并且还有14辆“追猎者”将在8月3日装备到它的第3连。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该部队8月3日战斗力报告中有重新将它改为38型驱逐战车。而在古德里安将军1944年12月4日给希特勒关于车辆命名的说明文件之中,他也将错就错地将“追猎者”的命名来源说成是来自于士兵们给38型坦克歼击车起的绰号。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从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产了2584辆。
战斗全重 15750kg
车长 6.38m
车宽 2.63m
车高 2.17m
引擎 Praga EPA AC/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2/1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78/97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75mm PaK39 L/48 ; 1x7.92mm MG34/MG42
弹药 75mm:41发 ; 7.92mm:1200发
装甲 8-60mm
爬坡度 25?37?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5m
越壕宽 1.31m
涉水深 0.89m

我原本以为追猎者的改型就算有也不会很多,事实上,也不算少。

追猎者其实现实中没有装105mmstuh火炮,因为该车重量不算大,且105炮偏重且偏向一侧,会使底盘超载且不稳定,纯属yy。


追猎者150mmsiG33步兵炮型,但没大量生产,也没有起什么实际作用

追猎者75mm侦查战车,但作战空间狭小且弹药较少,但侦查还是勉强够用

看样子是追猎者车体加上了38t炮塔,但实际上是追猎者的改进型ST-I训练坦克车体
还有比较有名的一个就是小车底盘抗大(高级)炮:阿德尔特-克虏伯方案(由评论区@ニイロク提出,是我的一个大失误,自己还不知道,将阿德尔特与斯太尔弄混,详情见评论区)
1944年4月,在莱茵金属退出合作项目之后,克虏伯公司的代表赶往位于艾伯斯瓦尔德(Eberswalde,柏林东北不远处)的阿德尔特工厂,与后者商量接盘事宜。之前,双方已经用阿德尔特的底盘搭载克虏伯PaK 43火炮进行了实验。武器局4处认为,阿德尔特1号样车直接搭载量产型PaK 43时候的实验结果并不太令人满意。作为一个应急方案,2号样车干脆阉割掉了兼容其他火炮的功能,转为专门服务于克虏伯PaK 43的载具。第二门PaK 43被直接从克虏伯工厂送到阿德尔特工厂,在经过修改之后装车,结果实验效果竟然出乎意料的好。所以,武器局4处将还不成熟的斯太尔-克虏伯方案优先顺序降低到第35位,把阿德尔特-克虏伯方案的优先顺序调整到第7位,军备部秘书长卡尔-奥托-索尔要求阿德尔特在7月前完成试生产批次共计10辆,他认为这个项目已经不用再大刀阔斧地修改了。
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底盘结构极为简陋,成型工艺为焊铆混合,两块侧板夹着底板形成澡盆结构,前半截是动力室和驾驶室,后半截是一个承载火炮的大平台,平台表面冲压有防滑纹路,下面是两个油箱,还有两个各装着18发待发弹的弹药箱,以及承载火炮底座的承力结构。履带上方的翼子板进一步扩大了战斗平台的面积。

该车的履带一开始取自RSO,后来换装追猎者履带,悬挂和负重轮取自追猎者,负重轮缘胶圈改为钢缘,主动轮、诱导轮专门制造。发动机为100马力的迈巴赫HL 42 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它之前是Sdkfz 10/11两个半履带车组的动力装置。转向机取自Sdkfz 11 3吨半履带牵引车,最终减速器只有一档速率,变速器为4前进挡,1倒挡的ZF Kb 40D。由于变速箱和发动机被并列布置,而不是串联布置,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又设置了一个转接器。蓄电池布置在驾驶员座位后,驾驶员的仪表只有油表、水温表和转速表三块。转向通过拉动左右两侧的手柄完成,每次操作都需要对手柄施加15-20kg的力,踏板也特别沉重,比大多数的德国坦克还要难开。驾驶员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行军时脑袋全程露在车外,交战时只能在面前拉起一块开有观察缝的护板,没有任何防雨防尘措施,甚至连隔热措施都没有。70多度的热风会直接从发动机那边吹进驾驶位。该车自重仅有9吨,战斗全重11.2吨,其中武器和弹药的重量占到全重的30%,相当紧凑。但受推重比和行走装置结构限制,其最大公路时速只有25km/h。由于空间不足,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并没有预留安装电台的位置。
该车的武器就是一门原装的克虏伯PaK 43反坦克炮,只是在炮盾左右各加装一块可以往前开启的三角形护板,炮手座位也有所修改。火炮同时装有3x8°的直瞄镜和3x10°的周视镜,以备进行直接和间接射击。上架可以360°旋转,由于担心后坐力损坏车体结构,其俯仰角度限制在-8~+40°之间。炮管朝向任何方向,任何角度均可开火。和量产型PaK 43一样,炮盾右侧内部的弹药箱依然保留,里面可以储存6发应急弹,外加车底弹药箱的36发,该车的弹药基数共有42发。在车头装有钳状结构的炮管行军固定器,其力臂要比PaK 43原装的行军固定器长的多,锁定效果更好,怎么晃都不会松动。
该车的乘员共有5人,分别为驾驶员、车长、炮手和两名装填手。行军时,车长通过通话装置指挥驾驶员行进。炮手坐在火炮左侧,其余乘员面向后方坐在车尾,脚踩在车尾靠下位置的踏板上。作战时,一位装填手负责提取弹药,另一位负责装填,车长负责指挥和校射,炮手操作方向机、并进行瞄准,而驾驶员也要帮忙搬运炮弹,解开炮管行军固定器也是他的活儿。当人手不足的时候,4个人也可以正常作战。为了改善乘员的作战环境,生产型车辆将会在火炮右侧再增加一个座位,同时为后向乘员座位加装坐垫和可以折叠的靠背。

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1号样车,其底盘长度明显比追猎者要长。

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2号样车,摄于1944年11月23日。该车换用了追猎者的履带,主动轮和诱导轮形制改变。火炮行军固定器的锁定结构改进,可以快拆快锁,基座位置上移,车头、前牵引基座和火炮侧面护板的造型也经过了重新设计。
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的样车在1944年5月就已经完成,并在库莫斯道夫试验场向军方高层展示,6月进行机动测试。它可以爬上35度的陡坡,并且在泥地和沙地中都可以正常行进,这给武器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越野能力过硬,他们给阿德尔特下达了100辆预生产的订单,这其中有82辆是作战用的,剩下的18辆不装设火炮,作弹药输送车用。(到最后只生产出了七辆还带一辆样车)
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下属部队在在柏林附近缴获了至少两辆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其中一辆被运回莫斯科高尔基公园进行展览。1946年春季,苏军库宾卡试验场对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进行了测试,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简而言之,这样一辆战斗全重和SU-76差不多的小车居然可以拥有和费迪南德媲美的火力(苏军认为其破坏力堪比ISU-152),火力投送非常灵活,车体稳定,重心布置合理,行军/战斗模式切换快,乘员活动空间大,弹药容易取用,动力装置设计也足够紧凑。不过,苏军明显看得出来这是个赶工出来的产物——推重比低,开着费劲,冷却系统和变速箱设计糟糕,没有防雨篷,后向座椅令人不适,前部牵引机座位置碍事——最严重的莫过于开炮时驾驶席没法坐人(会被炮口暴风吹死),非常影响急停射击,而且在开炮后,弹底曳光会和炮口焰糊成一片,炮手有那么一瞬间什么都看不见。如今,这辆用于测试的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被放置在爱国者公园的博物馆里展览。
苏军认为,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设计思路值得借鉴,有必要以T-44/54底盘为基础,设计类似的自行反坦克炮。
在战争后期出现的各种武器运载车当中,阿德尔特-克虏伯方案是完成度最高,同时也是造价最低的方案,也是唯一一个投入量产、参加实战和有完整实车留存的方案。

陈列在爱国者公园的阿德尔特-克虏伯武器运载车实车。
sdkfz140/1侦查坦克
sdkfz.140/1与38(t)相比,Sd.Kfz.140/1外形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上部结构。为了容纳六角形的新炮塔,用10~15毫米厚的钢板铆接成箱形构成加宽加高的上部结构,车体正面装甲增加到50毫米,航向机枪取消,缺口焊上圆形钢板,六角形炮塔与Sd.Kfz.250/9后期型及234/1装甲车的相同,主武装是一门KwK38 20毫米机关炮和一梃MG42机枪
三视图




然后是另一款比较有名的防空车:FLAKPANZER38T自行高射炮

FLAKPANZER 38T是一种临时设计的车辆。由于在43年5月MOBELWAGEN(家具搬运车)4联20毫米的最初方案没有获得通过,而部队对于防空火力的需要又十分迫切,所以临时由38T底盘改装。1943年10月15日,方案通过,获准生产。
改装基于38T L/M型底盘,由捷克的BMM公司(德国入侵前生产38T的CKD公司)承担。一共下了1批订单150辆,从43年11月到44年1月生产了141辆。剩下的底盘被改装成SIG33/2式自行步兵炮蟋蟀K。
正式名称为Flakpanzer38(t) 2cm Flieger Abwehr Kanone Panzer,制式编号SDKFZ140。
该车实际上是作为4号自行高射炮投产前的替代产品,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高射炮。可以说只是被赋予了机动能力的高射炮而已,可以被归为高炮载运车。在设计思想上和蟋蟀K没有什么本质区别。43年12月16日,向希特勒进行了展示。
首批87辆于44年1月投入服役,配给各装甲师的防空排。主要是装备了党卫军部队。大部分在诺曼底损失掉了。到44年底,12SS师还有9辆FLAKPANZER38T,参加了阿登反击战。
全车尺寸4.61M*2.14M*2.25M。重量9.8吨。
装甲参数
整车采用铆接装甲
车体前上 : 10mm/25°
车体前中: 20mm/75°
驾驶员: 20mm/20°
车体后上: 10mm/65°
车体后下: 10mm/45°
车底: 8mm/0°
车体侧面: 15mm/90°
车体上: 8mm/0°
上部战斗室前: 10mm/70°
上部战斗室后: 10mm/-65°
上部战斗室侧上: 10mm/-65°
上部战斗室侧下: 10mm/73°
行动装置
行动装置与38T相同,采用Praga EPA式水平对置6缸水冷汽油机,气缸容积7。75升,2600转/分时输出150马力。燃料218升,耗油量1.18升/KM(公路),1.56升/KM(越野)。传动装置为Praga/Wilson CV/TNHP,5个前进档1个倒档。悬挂装置采用两轮一组片状弹簧平衡式悬挂,每侧4个胶缘负重轮,前主动轮,后诱导轮,1个托带轮。每条履带由93块履带板组成,宽293MM,接地长2.92M。最大速度42KM/H,公路速度35KM/H,越野速度20KM/H,公路行程185KM,越野行程140KM,过垂直障碍高750MM,爬坡30度,过壕宽1.8M,涉水深0.9M,单位压力(硬地面)0.64KG/平方CM,转向比1.48,单位功率15.3马力/吨。
武装
战斗室内安装20MM,112.5倍口径的38型高射炮(20mm Flukabwehrkanone 38),此炮是替代30型的产品,由毛瑟(MAUSER)厂改装自莱因金属公司生产的航炮。火炮安装在一个圆形的基座上,360度旋转。39年晚期开始生产,40年早期进入服役。与30型相比,最大的改进是提高了发射速度。理论射速480发/分,几乎是30式的两倍。实际射速当然小得多。一个弹匣装20发,所以支持不了几秒种就要换弹匣。这降低了开火速度。另一个改进是减轻了战斗重量,使得该炮更利于运输或装载在不同底盘上。但减重带来的缺点是高速连续开火引起的震动更大。所以许多炮手实际上更喜欢更慢更稳的30型。

该车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行高射炮并不成功,原因是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纯防空战车的概念模型。设计的目的只是为高射炮提供机动能力和有限的防护力。但这作为真正能跟随装甲部队进行战场防空的战斗车辆是远远不够的。到了战争后期,20MM的口径已经远远不够。只能对中低空的敌机造成威胁,而且发射速度过快导致命中率降低,弹药浪费严重。而想靠密集火力网阻止敌机,4联20MM还差不多。装甲太薄,在地面战中是很容易被摧毁的目标,敞开的顶部无法为乘员提供有效保护。可见,在战场最前线的车辆,只满足于为火力提供机动性还是远远不够的。机动性意味着底盘和体积的增大,无法再象单门火炮一样很容易获得良好的隐蔽,被发现机率的增加提出了对于防护的需要。这样的例子从犀牛式和猎豹式的区别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中小口径自行高射炮的发展一直向着降低车高,增强防护,使用专门的装甲炮塔方向发展。而开放式战斗室虽然后来有装载FLAK37和41的重型方案,但那已经是将自行高射炮和火炮载运车作为两个概念发展了。遂行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在一线随部队冲锋而是远距离的反坦克。所以从此以后,德国的旋风和东风都相应地增大了装甲厚度,以至于最终的球型闪电的低高度全装甲炮塔出现。
好,后面几乎就是一些超级冷的了,基本没有人知道
75mm stuk40改装型,可没有实车,只有木质模型


冷王之王
38t nA pakL70方案

只有一张简陋的模型图
其实38t最大的一个改型就是黄鼠狼,这里我的往期文章介绍的很详细了,就不多说了,往期文章: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0191546
38tN.A(由梦想家的舵提出补充)
由MM公司(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ČKD公司)设计,是山猫侦察坦克的竞争对手,虽然Pz.Kpfw.38(t)n.A.在可靠性和火力方面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山猫轻型坦克终究还是投入了大批量生产。
BMM公司设计的项目最初的代号是TNH n.A.(n.A--"neuer Art",即 "新类型"),该车的整体布局以及车体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挪用了38t的设计布局,发动机在后面而变速器和驱动轮则安装在前面,然而这不能称之为LT vz.38的简单改装。在发动机方面TNH n.A.选择了普拉哈的NR1 V8发动机,它最大能产生220马力,新的发动机比38t中使用的原直列六缸普拉哈的TNHPS/II(瑞典斯堪尼亚-瓦比斯1664型发动机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生产版本)更长,所以发动机舱必须被延长。坦克底盘乍一看,没有任何差别,但经过了很大的改装,由于有效载荷增加了一吨多需要对坦克底盘进行全面的返工,负重轮的直径从775毫米增加到810毫米,履带宽度从293毫米增加到305毫米。驱动轮也进行了更换。

38tN.A
好啦,正文部分结束,这里感谢我的合作伙伴@一只小黑狼呀,给我提供了灵感与大部分素材,其他内容来自百度搜索与个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