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音乐:整体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新音色
贝多芬531、20世纪音乐:整体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新音色

2020-08-06 19:05,网友“胡大水”发表名为《20世纪音乐(十六):整体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新音色》的文章。(43人赞同了该文章)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欧几里得》:小说名…)
…序、列、序列:见《贝多芬527》…
…音、色、音色:见《贝多芬46》…
文章内容:
…内、容、内容:见《欧几里得66》…
…
二、偶然音乐
如果说整体序列音乐代表了极度克制的音乐创作风格,那偶然音乐就代表了极度自由的创作风格。
…整体序列音乐:见《贝多芬529、530》…
…创、作、创作:见《伽利略20》…
(…《伽利略》:小说名…)
…自、由、自由:见《伽利略5》…
偶然音乐是指 对作品的创作 和表演不加控制,凭借偶然、随机、不确定因素进行创作的音乐。
…不:见《欧几里得40》…
…确、定、确定:见《欧几里得196》…
…因、素、因素:见《牛顿100》…
(…《牛顿》:小说名…)
偶然音乐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凯奇在1935年与勋伯格学习过作曲技术,
…学、习、学习:见《牛顿160》…
…技、术、技术:见《欧几里得104》…

在40年年代末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东方哲学与佛教禅学。从此,他开始了偶然音乐的创作。
…哲、学、哲学:见《欧几里得110》…
他根据《易经》创作了第一部偶然音乐作品《变化的音乐》(1951),凯奇在作品中靠扔硬币 和查八卦来决定音乐的音高、时值等因素,所以缺乏“可听性”。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音、高、音高:见《贝多芬38、39》…
…因、素、因素:见《牛顿100》…
…性: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2.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见《欧几里得10》…
50年代起,凯奇开始用偶然方法与“混合媒体”(mixedmedia)结合起来,形成“即兴混合媒体”(happening),
…方、法、方法:见《欧几里得2、3》…
…即、兴、即兴:见《贝多芬274》…
他用这种创作方式创作了《水的音乐》(1952),
…方、式、方式:见《欧几里得57》…
这部作品为钢琴而作,但是钢琴家也在台上做些动作,如从罐子里倒水、在水里吹口哨、摆弄收音机和扑克牌等,企图使观众除了在听觉上、也在视觉上得到乐趣。
凯奇的偶然音乐作品中,最极端的例子是《4'33"》(1952)。
它是一首“无声作品”(silence piece),钢琴家上台后并不弹奏,只是在三个乐章(分别为1'40"、2'23"和0'30")开始时做出关上 和打开琴盖的动作。
10年以后的《0'00"》(1962)[也称《4'33"第二号》]沿续这一创作模式,凯奇在表演时在台上切菜,把菜放在搅拌器里,喝菜汁等。各种动作的声响都通过扩音器在大厅里播放。
…模、式、模式:见《欧几里得168》…
凯奇的音乐其实折射出他的一种个人思想,即:“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
…折、射、折射:见《牛顿139》…
…思、想、思想:见《欧几里得154》…
…生、活、生活:见《伽利略29》…
三、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指,一切用电子手段产生的音响 制作而成的音乐。
电子音乐在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

施托克豪森早期在法国和梅西安学习作曲,后来回到德国进行音乐创作。
他最具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少年之歌》(1956),
这部作品既运用了电子音响,也运用了“具体音乐”(指用磁带操作技术制成的电子音乐作品)。
…具、体、具体:见《牛顿123》…
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也随之发展。
…科、学、科学:见《欧几里得4》…
…发、展、发展:见《伽利略21》…
60年代,电子合成器的出现 简化了电子音乐的过程,扩大了音色的可能性。
…简、化、简化:见《牛顿33》…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80年代,MIDI键盘和计算机的发展,让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方便。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音乐设备数字接口)。见《贝多芬322、MIDI是编曲界最广泛的音乐标准格式,可称为“计算机能理解的乐谱”》…


四、新音色
在这一时期,很多作曲家不再受到传统乐器音色的限制,开始追求“新音色”,在20世纪初,瓦雷兹的《电离》(为13位打击乐演奏者、铁钻和报警器而作,1933)和《电子音诗》(为磁带而作,1958)已经体现了对新音色的追求。
其他对“新音色”进行探索的代表性作曲家有:
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K.Penderecki,1933—2020)的《广岛殉难者的悼(dào)歌》(1960)
奥籍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的《大气》(1960)
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的《远古童声》(1970)

“十二音技法音乐 在美学思想 和创作技巧上 与印象派截然不同,
他们认为艺术既不应该“描写”,也不应该“象征”,而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
请看下集《贝多芬532、艺术不应该“描写”也不应该“象征”,应该直接表现》”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