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开课】中国建筑史 全集

一。 中国建筑史概述
中国建筑特征
1.1 中国建筑
- 概念:主要指的是20C初以前历史上的中国建筑(中国古代建筑)
- 起源性——属于东亚建筑体系
- 中心性:影响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传统建筑
- 多样性:造型结构&风格
1.2 中国建筑的特征
- 梁思成版
- 刘敦桢版
- 归纳版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 萌芽期:先秦和秦汉时期(BC 204~AC 220)
- 木架构体系开始萌芽
- 建筑的基本要素开始出现:台基/柱子/屋顶的三段式划分
- 先秦-克里特/迈锡尼/古希腊时间;秦汉-古罗马时期
- 形成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C 220~550)
- 建筑形式趋于定型:鸱吻出现,斗拱处理方式、屋顶式样基本定型
- 受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影响大:琉璃瓦技术传入,出现大量佛寺
- 雕刻艺术充分发展
- 成熟期:隋唐时期(AC 581~906)
- 城市发展达到高潮,隋唐两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 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佛寺/道观出现
- 皇家/私家/公共园林出现
- 唐出现“营缮令”,建筑的等级制度化开始形成
- 建筑色彩开始出现雏形
- 繁荣期:两宋辽金和西夏时期(AC 906~1280)
- 艺术风格趋于细腻和华丽,造型多样性涌现
- 楼阁造型奇伟: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 烧砖技术发展,砖石雕刻技术样式精进
- 斗拱体系趋于成熟精致
- 宋代开始,城市出现街道化、商业化的特点
- 园林趋于成熟,从围猎到游玩,建筑数量和作用开始突出
- 《营造法式》——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开印刷的建筑学技术专著
- 新变化期:元明清时期(AC 1279~1911
- 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造型趋于工整,地方风格趋于多变
- 元:出现技术创新-鹿顶,斗拱结构从功能向装饰化转变
- 明:出现“建城运动”,更为详细的建筑等级制度出现:王府/营缮/祭祀/庙学体系制度
- 清:趋于简约工整端正,斗拱完全装饰化,吸收藏地文化(颐和园/外八庙);工管制度趋于定型和僵化;城市发展式微但皇家/私家园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国建筑的类型特征
3.1 中国建筑——
- 城郭:含城门/城墙/敌楼/谯楼等设施
- 宫殿&衙署:中央&地方权威性建筑
- 皇家陵寝
- 皇家祭祀建筑:天地日月坛
- 儒家祭祀建筑:各地孔庙
- 民间祭祀建筑:二仙庙&姑子庙&家祠
- 宗教建筑
- 民居建筑
- 仓廪建筑
- 书院建筑
- 会馆建筑:明后大规模兴建
- 苑囿&园林:苑囿有皇家猎场色彩,园林可以是私人的
- 勾栏瓦肆等商业建筑
3.2 西方建筑——
公共建筑/神圣建筑/私人建筑/演出建筑、、、
3.3 中国建筑的主次
古代城市的规则思想
- 中国古代城市(首都):同时期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大城市
- 中国城市布局的特点:
- 方正的宫殿居于中心,住宅组成的里坊形成城市
- 西汉时已形成基本布局
- 城市布局的思想:
- 规整方圆
- 因地制宜,逶迤曲折
古代建筑原则
- 西方建筑原则:美观、坚固、实用
- 美观为核心,为彼岸的神建造
- 中国建筑原则:政德、利用、厚生
- 政德(于万民&万邦)为核心,把建筑和个人的道德伦理进行捆绑
- 道德>美观
中国的建筑思想
- 在风水上讲究阴阳相合
- 内外相合:门的开合
- 上下相合:柱子代表阴气往上走,屋顶代表阳气下游,合为阴阳交泰
“上成云气、下成山林”
- 适性大壮相合:
- 房屋的建造要大小适度,空间适中,所谓日常适性,威仪大壮
- 帝王的宫殿:礼仪性-大;居住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