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Hadestown》:一曲古老的悲歌
评分:9/10,0.5扣给男主,0.5扣给没有经典歌曲的遗憾。
一刷:2019/5/1 2PM 原卡 二楼右B20
二刷:2021//12/1 2PM Hermes:T. Oliver Reid 其余原卡 一楼右H10

Hadestown刚开始在百老汇上演时就抽中了lottery,看完后的大为震撼,罕见地想要二刷。当时我就觉得肯定会横扫托尼奖,果不其然,拿到了最佳音乐剧、最佳词曲创作、最佳男配角、最佳场景设计、最佳灯光设计、最佳音响设计、最佳导演、最佳编曲。上周想起来抽了一波奖,万万没想到又中了。我还以为一个人只能中一次。以下是观后感。有剧透。
剧情
看到有一些repo说剧情一般,我的观点则完全相反,剧情简直是鹤立鸡群般优秀。18、19年百老汇、外百老汇演出过的音乐剧我基本上看完了,再加上西区版的悲惨世界和巡演的猫,我看过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剧情基本都很弱,这剧情再怎么被挑bug,在同行中至少能排到前5%。这种用现代化的方式讲述希腊神话故事而毫不尴尬,本身就是成功了。
故事线主要有三条,两条改编自希腊神话,一条是作者自己创作的关于工业化的反思。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的爱情故事呈现得比较完整,改编得比较少,最明显的不同是欧律狄克并不是被毒蛇咬伤后死亡,而是因为寒冷和饥饿被哈迪斯诱惑到冥界的,和工业化的暗线交缠在一起。换个角度看,毒蛇在这里就是一个隐喻,欧律狄克因为寒冷和饥饿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哈迪斯和珀耳塞福涅的爱情线只是截取了一个片段,剧中他们已经在一起很多年了他们,他们故事的来龙去脉是通过《epic》这首歌由俄耳甫斯唱出来的,改编在于他们已经不再那么相爱,哈迪斯沉迷于工业王国的建设,与珀耳塞福涅渐行渐远。俄耳甫斯的歌声唤起了哈迪斯对珀耳塞福涅的爱,他们决定下一个秋天重新开始。希望看似就在眼前。
一刷的时候我是完全当作新的故事来看的,相关的希腊神话忘得差不多了,我也没有主动地进行任何联想。在这种情况下,我甚至看出了盗梦空间的感觉。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的故事线be了,然而没想到的是最后欧律狄克再次出现,又像开场时再出现借火,才知道原来故事早已按照命运既定的轨迹循环了一遍又一遍,故事中每一次为了摆脱命运而有的挣扎原来都是命运。俄耳甫斯的歌虽然已经写好,触摸到了春天(具象是自己变出了花也让Hades变出了花),赢得了欧律狄克的爱,唤起了哈迪斯对珀耳塞福涅的爱和部分良知,但仍然不能打破命运。这种情况下他们依旧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把剧情首尾连成闭环,也升华了。
非常汗颜一刷的时候完全没注意到暗线。有些地方我以为只是单纯的隐喻,完全没有串联起来。这部剧的信息量太大了,脑容量不够。二刷的时候终于注意到了暗线。有了这一层,剧本的立意更高了。其实第一首歌就是road to hell,这条路既是比喻,也是实实在在的一条铁路,后面赫尔墨斯有吹响火车笛声,俄耳甫斯也是沿着铁路走到了冥界。工业化大背景下摆脱贫穷和保持本心的冲突,欧律狄克为什么去冥界,哈迪斯和珀耳塞福涅的爱情危机逻辑就更清晰了。冥界就是工厂这一设定也是很有意思。人间寒冷和贫穷,冥界温暖、没有饥饿,但工人们渐渐丧失一切观感,失去灵魂。俄耳甫斯的歌声唤醒了工人们,也就是原版神话里的石头。有趣的是那首歌讲述的是哈迪斯和珀耳塞福涅的故事,甚至还有一段属于他们的旋律。这其实也是哈迪斯迷失的本心。
关于工业化的反讽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现在的百老汇新剧很多都像是流水生产出来的,剧情老弱,曲调套路,不管合不合适都加上热闹的歌舞和笑点,没有内核。而这部剧就像是手工精心打磨出来的,它以自身实践了反过度工业化。
音乐
比较突出的曲目是《等我》和《为什么我们要修墙》,专业的我也不懂,总之就是这两首歌旋律非常好听、抓人、洗脑,可以分别看看BV1ap4y117xq和BV1Le41147sr感受一下。《等我》是很恢宏、常见的音乐剧风格,第一次唱的是欧律狄克等待俄耳甫斯,第二次加入了哈迪斯等待珀耳塞福涅,两次的编排完全不同。
《为什么我们要修墙》则是非常难得的低音歌曲,现场是难以描述的震撼。
此外,剧中有两小段旋律我的印象也很深刻。第一段是上半场命运女神出现时的呜~,出现在了多个场景里,暗示着命运总是无所不在,无从摆脱。第二段还有当然是哈迪斯夫妇的旋律啦~。俄耳甫斯用它赢得了欧律狄克的爱,穿过了通往冥界的重重阻碍,最后还唤起了哈迪斯的爱。这段旋律非常好听,也配得上神话故事和剧里对俄耳甫斯歌声的渲染,可惜太短了,要是他唱的那支歌以这段旋律为动机发展完整,并且像歌剧魅影,像大悲的look down,像猫的memory那般出彩,就完美了。
配乐也非常好听,融合各种音乐风格(民谣、布鲁斯、爵士),有合适的呈现,宏大与细腻各司其职,层次感鲜明。乐队也非常优秀,印象深的有号(小号?),钢琴和吉他。钢琴手也拉了几段手风琴。试演命运命运三女神的演员也太全才了,不仅伴舞还三重唱,两位还要表演手风琴和小提琴。
演员
最大的亮点我觉得是André De Shields的赫尔墨斯和Patrick Page的哈迪斯。
赫尔墨斯的演员André De Shields非常神奇,声线特别,叙述感十足,举手投足之间、从里到外都散发着Jazz的感觉,凭一己之力给整部剧浓浓的Jazz风格,二刷时不是他演的整部剧就没那感觉了。 一刷时我以为角色的戏份很多,二刷时演员无功无过,就是一个普通的旁白和串场。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实在太重要了。
Patrick Page的哈迪斯很抢眼,低音炮非常有科恩的感觉,有几处旋律也很科恩。一刷的时候过于震撼导致歌词和表演很多地方都忽略了。词里面那么多关于工业化的反思一句也没注意到。Patrick Page在纠结要不要放男女主走的时候表演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一下就立住了。
另一个亮点是群舞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他们的戏很多,分别演了人间和冥界两波角色。舞蹈的编排很合适,没有出现很多百老汇剧爱有的在不合适的地方尬舞的毛病。小哥哥们的肌肉简直太可了,那一块块的我都数不清了,那线条、那形体,太抢眼了。他们同时也承担着和声。
欧律狄克、珀耳塞福涅和命运女神的演员表演不错,但还不能够成为亮点。
俄耳甫斯的唱法很一言难尽,一开口就觉得他不行,特别每首歌的前两句很奇怪,尤其是《epic》开头的"King of shadow, king of shades",但唱《等我》时技术居然很牛,语气和情感也很到位。我专门去听了听原声专辑,他唱的还是很好听的,那两句听起来也不奇怪了,还是他的现场能力不够。他不是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唱词的清晰度肯定比不上其他演员,身体也很僵硬。
舞台设计
舞台很简单,但在有限的条件下呈现了人间和冥界,也算是巧妙。男主决定去冥界救女主时,有一个很炫的场景特效,几个旋转的吊灯,布景的移动和空间的拉伸,灯光和干冰,再配上《等我》的洗脑旋律,效果十分震撼。但二刷之前,我已经对此幕毫无印象。


台词
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分别出自第一次《等我》里赫尔墨斯的念白和第二次《等我》里哈迪斯和珀耳塞福涅的对话。


其他
最后说一下我有印象的小点。哈迪斯让男主唱歌那里,有点像魅影的那个sing, sing。但魅影是往上冲,这里是往下潜。命运女神的设定也有点像法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死神,都是如影随形,无法摆脱与反抗,主角们又都反抗了,最后都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