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七一勋章”获得者|人物素材第1-6期

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今天故事里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呢?那是一位又一位时代的榜样,他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续写新的辉煌,是一枚又一枚沉甸甸的勋章,上面镌刻着百年初心,更闪耀着时代光芒。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怀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理想和抱负,带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自强不息,创造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今天,在新的征程上,让我们牢记出心使命,奋勇向前,团结起来,到明天。
李宏塔: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在河北乐亭一家人中,这份红色基因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播火者李大钊,传递到了说出我们只有一个权力就是服务人民的“第一书记”李葆华,再传递给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的“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一家三代,百年传承,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红色是信仰家风是“守常”。
彭士禄:
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天这个故事当中的主人公在他的名字前面总会有很多的形容:他是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铮铮誓言;他是满门忠烈之后,他是有着“农民运动大王”之称的革命英烈澎湃的儿子;他赓续了“愿将此身长报国”的红色血脉;他更是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的名字叫彭士禄。
1959年,毛主席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但是当年的物质基础实在匮乏,要说到核潜艇这个领域,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一纸空白。但是彭士禄院士和科研工作者们埋头苦干,让中国的核潜艇从上马到开工两年,开工三年之后下水,下水四年之后进入海军战斗训练,中国核潜艇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速度。
愿将此身长报国,彭士禄院士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忠贞的诺言,给年轻一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期待着新时代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能够踏着前辈的足迹,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继续前行。
张桂梅: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写给他的学生们的寄语。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四十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级中学,帮助近2000名来自大山里的女孩子,勇敢地追求人生的梦想,她用红色精神育人,让孩子们在心里埋下信念的种子。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今天说,老师,是筑梦者,更是引路人。张桂梅校长本身就是一道光,她照亮了每一个孩子追梦的道路,让信念的花朵开遍祖国的每一片土地。我在想,此刻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愿望都是,在漫漫的征途上,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奋斗者都能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远方有梦!
辛育龄:
“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这是百岁高龄的医者辛育龄老人曾经写下的一句诗,也是他毕生践行的一句誓言。他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他为了人民一生勇攀医学高峰,他曾经是一名八路军小战士,他曾经和白求恩一起在抗战的前线救治伤员,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毕生的追求。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辛育龄老人从当年的白求恩医生手里接过了一把手术刀,一直握到他89岁直不起腰来才依依不舍地放下,这把手术刀里又何尝不是凝结着红色的记忆和红色的精神。辛老曾经说过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向所有为了新中国医疗事业默默奉献的“不老松”们致敬,大医精诚济苍生,仁心仁术铸医魂!
魏德友夫妇:
家住路尽头,屋在边境旁,放牧为巡边,种田是站岗。这是守边老人魏德友五十多年守边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是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五十多年来,他的巡边里程达到了二十多万公里,相当于绕了地球赤道五圈,他和妻子扎根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劝返和阻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为国守边防。
我们常说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魏德友和刘景好两位老人在边境线旁携手相伴,互相扶持,这也是他们对党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在护边员的故事里,边境线并不遥远,因为它始终能听见祖国的心跳;边境线也并不艰苦,因为它能打磨得出你内心最清澈的信念;边境线更不漫长,因为在这上面走得出一个党员无悔的奋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