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初登相位,旋即遭贬,论跌宕人生,谁能比得过张说
盛唐诗坛 / 宰相诗人张说(三)
01
当张说还在钦州伤春悲秋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洛阳早已变了天。
神龙元年,张氏兄弟在武则天病笃之时被杀,行将就木的女帝也被迫退位,太子李显继皇帝位,是为唐中宗。李显继位之后不仅大赦了文明(684年)以来得罪者,还召回了许多得罪武后及其党羽而被贬黜的朝臣。
02
张说心心念念的回归终于实现,他心情愉悦地踏上“返乡”之路。路过端州时他听闻好友高戬已不幸去世,心伤难抑写下了一首《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高戬与他同涉魏元忠案,他被贬钦州,高戬则为端州长史。他满怀喜悦来见旧友,乍然听闻噩耗。想起昔日昏暗时能共患难,此日清明时却已阴阳两隔,面对西天残阳,一股悲怆之情油然而生。
《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
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
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
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
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
这一首诗写得着实真情实意。他站在馆驿门前凄然望着残阳,想起了老友的音容笑貌,仿佛还是昨日。山川依旧,物是人非,我们不知道这位高戬年方几何,也不知道他因何而亡,这或许就是大唐动荡年月里最为寻常的死亡。我们都知道,生死皆轻如鸿毛。而死亡只有融入了个体的情感,它的沉重和悲伤才会具体。这份具体因为有了张说的纪念,在千余年后依然动人心魄。
随后,他度过大庾岭,时逢春天,诗人的心境也恰如阳春,他一路写下了《喜度岭》《赦归在道中作》等诗作。“见花便独笑,看草即忘忧”(《喜度岭》),“谁能定礼乐,为国著成功”(《赦归在道中作》),无一不彰显他的喜气洋洋,以及对前途的无限信心。
03
张说被召回朝中时职务是兵部员外郎,级别虽只有从六品上,但权力却不小,主要掌管武官贡举之事。出外历练一番的张说在朝中任职更是如鱼得水,到708年他母丧丁忧之前,三年时间就已累迁至工部侍郎,相当于是工部的二把手。虽然工部威势为六部之末,但刚过而立之年的张说,已然是大唐王朝正四品上的“部级”干部了。
张说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政客,他母丧丁忧之时,中宗欲夺情起复他为黄门侍郎,张说却坚守礼制,多番上表推辞,言语恳切,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
服丧期满,复任工部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短短几年内虽然政局依然动荡不休,韦后、武氏一族、太平公主先后掌控朝政,不过张说依然稳稳当当地捧着那其实也不怎么铁的大唐“公务员”饭碗。
中宗景龙年间(709-710),张说深得李显喜爱,常常随侍中宗左右,与朝中诸宰执大臣游览作诗,与李峤、沈佺期、宋之问、徐彦伯、崔湜、苏颋等文学重臣都有频繁往来,皆有唱和。这个时期的张说,已经完全打入了中宗朝的核心政治圈。
04
之后便是颇为狗血的“韦后杀夫”,以及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710年睿宗李旦继位,属于张说的高光时代真正来临。
张说的岳父元怀景是北魏先祖拓跋什翼犍的十世孙,属于血统纯正的鲜卑贵族后裔。元怀景自出仕以来就一直追随相王李旦,武周时期随着李旦的起落被贬到地方任县令,神龙革命后起复累迁至尚书右丞,李隆基为太子后,他又担任太子左庶子一职,可以算是李旦一支的心腹近臣。
有老岳父一系的牵连,张说不升迁都说不过去,更何况他确实非常能干。据说张说在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时,谯王李重福在洛阳谋反事败自杀。东都留守逮捕其党羽数百人,审讯数月却迟迟不能定案。李旦便命张说前往洛阳,负责审理此案。张说仅用一晚便将案件查清,捕获主谋张灵均、郑愔等人,并将其余误捕下狱者无罪释放。回来之后李旦盛赞道:“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既不冤枉良善,又不遗漏罪人。若非忠正之人,怎能做到”,这可算是最高的褒奖了。
李旦虽胸无大志,但他也知道要将能臣留给太子。
之后张说就成为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读。到711年张说以本职加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监修国史,第一次登上宰相之位。可惜那个时候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明争暗斗,张说因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还未在相位上有所作为便被贬为尚书右丞,留守东都。
05
这一次的贬黜对张说影响不大,即将年老的太平公主和年富力强的李隆基,这一场斗争的结局其实早已明朗。张说在洛阳住了近两年,日子过得很是潇洒。当时与他一同被贬的还有韦嗣立、崔泰之、崔日知等人,韦嗣立家不仅在骊山有幽栖谷,在洛阳也有龙门北溪别业。张说他们这一群人自称”逐臣“,常有雅集唱和,颇有几分林壑之志,这别业便是他们日常聚会的据点。
先天元年冬,东都留守韦安石出为蒲州刺史,崔日知作诗为其送别,张说、韦嗣立、魏奉古等人均有和诗,勒成一卷,张说为集子作序:
太极殿诸君子分司洛城,自春涉秋,日有游讨,既有韦公出守,兹乐便废。顷因公宴,方接咏言。崔光禄述志论文,首贻雅唱,诸公嘉德叙事,咸有报章。……是用缀集,勒成一卷。
张说还在同日诗作《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见答》中记载了”春郊绿亩秀,秋涧白云兹“,”迎宾南涧饮,载妓东城嬉“的雅集日常,可见是真的极尽风流潇洒之能事。
06
这一时期,张说作为留守东都的闲散贬官,自然没啥公务,因而能有更多的时间流连山水。他纵情诗酒,诗歌创作上投入较多,内容也开始与早期有所不同。
频繁的酬唱应答让他写下了许多以庄园为主要吟咏对象的山水诗,庄园的狭小格局使诗人只能从细微处着笔,以巧思丽藻见胜。与后期的作品相比,缺少了宏大的气象和清朗的意境,但也不乏佳作。如一首《先天应令》中间两联诗云“梅花百般障行路,垂柳千条暗回津。鸟惊且为飞风叶,鱼跃都由怯岸人“,对偶工整,音律流畅,尤其是鸟、鱼两句,可谓观察入微,体物贴切的典范之句。
45岁的张说在红尘四合里心若琉璃。
此时的洛阳龙门山微风晓畅,但他却早早感知到了风雨欲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