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访|共青团建设,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8-05-04 19: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  | 我要投稿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李伟老师,共青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总书记,2003年进入校团委,2013年开始全面负责校团委工作,至今已有十五年。


        校团委的日常工作十分琐碎,因而在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主心骨,这样才不至于在前进路上失去方向。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为共青团建设提供了权威背书,指出了前进方向。我校共青团及校团委也致力于引导广大青年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共青团建设的道路上与青年学生携手同行



思想教育工作是重点


       “年轻人的思维都是跳跃的,接触的信息面比较广,信息获取渠道也更加多样化。所以怎么把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难题。”



       一直以来,思政教育在青年人的心中一直难逃“传统”、“无趣”的刻板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李伟老师给出了有建设性的答案。


       “组织青年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事例为思政工作的创新拓宽了思路。李伟老师回忆道:“当时ACD推理社在开展‘密室逃脱’活动,类似于定向越野。我们就让推理社根据十九大议题设置通关信息点,把十九大的知识和推理竞赛相结合。后来答辩的时候,很多团学组织都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思,有的团员还记得当时就是因为回答了哪些十九大的知识点,所以能够找到下个地点,获得胜利。”发挥青年的创意,贴合青年的志趣,传统的思政工作焕发出属于年轻一代的激情和活力


  合唱比赛也是一个典例。每年的合唱比赛,团委都会根据当时的思政主旋律,确定主题概念和选择必唱歌曲。“去年是建党70周年,我们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就唱《走进新时代》。同学们在唱的时候,每句歌词都是需要背诵的,背清楚才能唱得好,慢慢地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通过融入渐进式教育,达到教育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的理想效果。”


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变成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思政工作开展的重点和方式。为此,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作为“青马学院”的执行院长,李伟老师认为,青马学院旨在将愿意学马克思、懂马克思的学生以及青年干部领袖组织起来,把日常学习和团学组织相结合,学习、实践、传播马克思主义,加深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特别是对青年领袖的领导力和马克思主义宣传能力要加强培养,因为青年领袖是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能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更好效果。”



发挥宣传阵地作用是亮点


       “大家不需要整齐划一,也不能一盘散沙。就像是一束鲜花,杂乱无章的不好看,全是同一种花也不好看;最好看的就是能有一个主题,一个搭配。”


       在现阶段的传播形势下,共青团宣传必须要有“融媒体”的概念——既能保持组织特色,又能统一为整体


       而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李伟老师强调“一定要做有引领性的东西”。这种“引领性”一方面是指不要人云亦云、追逐热点,另一方面也要实实在在地探讨一些和青年息息相关的议题。比如共青团中央的微博、微信打造了许多贴近青年的、很有意义的内容产品。时代在变,青年在变,共青团在变。



青年群体是建设的立足点


       “我们要做的东西一定要是来自青年,服务青年,反馈青年,引领青年。


       “古希腊有个大力神安泰,他的母亲叫大地。安泰力大无比,但当他被吊起来离开大地时,他没有任何力量。同样的,广大青年就是共青团的大地,脚踩大地最踏实。”共青团的建设,就是为了能让青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更好的体验;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贴近青年的思政体系和宣传工作,也是致力于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拥有更开阔、更远大的视野



记者/毕春霖 章舟

编辑/张智雄

学生主编/许茂楠 赵东宇

责编/阎玺

专访|共青团建设,我们一直在路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