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赵炜:传说中的堤防

2023-08-24 14:28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说起堤防,在不少神奇而又美妙的古老传说中都有所提及。共工、鲧、大禹等著名神话人物,细究起来都与堤防的创造和发明有关。

        堤防的最初形态是什么样子?要寻求这一答案,还需要上推到 4000 年前的原始社会。原始先民们因为“逐水草而居”,而深受洪水灾害的影响。共工所在部落大约在今河南辉县一带,地处黄河岸边,河涨河落直接影响着部族的生存发展。为防御洪水,在共工的率领下,先民们用土、石修筑起了简单的土石堤埂,并有了“水来土挡”的概念,确立了堤防的最初形态。这就是传说中共工“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国语·周语下》)的治水方法。这种方式尽管简单,但在原始先民们的眼中却是了不起的。因此,共工赢得了部落先民们的拥戴,并延续及后世,成了治水世家。传说共工之子句龙,亦因治水有功,而得到了“后土”的名位,成为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其孙子四岳也曾经帮助过大禹治水。古文献中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春秋左传·昭公元年经》),甚至连水官的职称也改用“共工”这一名称了。

        鲧治水时,堤防技术又有了重大发展。主要是鲧将用于筑城的材料和技术用于筑堤,使堤防的修筑更趋于规范。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有部落、氏族间战争的因素,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当时的筑城技术是相对成熟的。这已为考古界所证实。如龙山文化期的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淅川下王岗、辉县孟庄、山东章丘城子崖、寿光王村、邹平丁公村、淄博田王村等古城址,或有城门和门卫房,或有护城河,均是具有军事性质的城堡。将筑城技术运用于筑堤,绝对是一大进步。技术上自不待言,材料选择当更加宽泛。但鲧错误的将筑城所用的“息壤”用来修堤筑坝,却给鲧带来了杀身之祸。“息壤”,据考古学家考证,是一种具有吸水膨胀性的料物。按现代定义,它是一种富含蒙脱石矿物的粘土,俗称膨胀土。这种材料,吸水后易挖、易夯,而脱水变干后却坚硬如铁,所谓“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糟”,是筑城的好材料,但要用来筑堤就不行了。因为,堤是挡水建筑物。干燥、失去水分的“息壤”就会产生大量收缩裂缝 ;遇到洪水,不仅裂缝漏水,而且土体吸水膨胀,不均匀的膨胀力将会造成堤坡坍塌,严重时更能直接导致堤身的崩塌。“息壤”的这一特点,鲧应该没有意识到。因此,他未经尧的同意便使用“息壤”筑堤,即所谓“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过去,人们常把“鲧治水九载,绩用弗成”(《尚书·尧典》)理解为:因鲧筑堤堙塞了河道,而招致了洪水的严重泛滥。也有专家推想为 :随着部落的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灾情随之加重,是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所致。但若从膨胀土不宜用作筑堤挡水的工程特性来认识,或许更为科学。尽管如此,鲧治水时能有借鉴、有创新,应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鲧的儿子大禹,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发展,而获得了治水的巨大成功。

        文献记载,禹的治水方法为疏导法。即所谓“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国语·周语下》)。也就是说,利用水自高处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遵循地形的变化特点,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已疏通的河道、洼地和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使洪水得以顺利下泄、入海。大禹和共工、鲧是同时代的人。疏导法的产生,于我国早期治水来说无疑是巨大进步。当然,也可以说是共工、鲧治水的经验结晶。这一方法,说穿了无非就是通过除去水流中的障碍和增多泄水的去路而使洪水宣泄通畅。但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极为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铁制工具尚未产生,要有效除去水中障碍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归顺洪水,利用堤防局部和部分堙塞洪水就成为工程施制的重点。大禹“陂障九泽”(《国语·周语下》)说的就是他把一部分洪水引入洼地拦蓄起来,蓄水滞洪,从而进一步减轻洪水的威胁。另外,《山海经》中还有“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记载。若和鲧治水联系起来看,说明大禹筑堤堙塞洪水用的是土,而不是“息壤”。大禹能够按水流规律办事,并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最终平定了水患,安定了九州。这里,古人在传说中和记述时有意识地把非膨胀性的土与膨胀性的“息壤”进行区分,当不是偶然的,亦体现了筑堤技术的进步。至此,堤防这一防御洪水的工程措施走完了它最初的艰难曲折之路,宣告诞生了。

摘自《束与分的变奏:黄河治理简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




赵炜:传说中的堤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