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毛泽东兵法》读书笔记③

2023-03-06 17:32 作者:冼冼  | 我要投稿

四十八计打天下

1.虚张声势(护校斗争) 2.逼上梁山(秋收起义) 3.武装割据(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 4.敌近我退(开始打游击战)

5.草木皆兵(全民皆兵)

6.捕鱼撒网(反第一次围剿)

7.将来兵挡(反第二次围剿)

8.诱敌深入(反第三次围剿)

9.寸土不争(反第五次围剿)

10.万里长跑(长征)

第五计

草木皆兵-党与群众军事化

时间:  1929年8月 地点:  江西井冈山 名称:  黄洋界保卫战 兵力对照:  两个连对一个师 策略:充分利用地形及动员地方民众 结果:确保了井冈山

战争是人民的战争

全民皆兵!

《孙子兵法》中提倡"道":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在军队实行"民主主义″

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 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 废除繁琐的礼节 经济公开 对敌军的宣传策略 一,释放俘虏 二,医治伤兵 大作宣传工作,愿留愿去,愿去即发路费释放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第六计

捕鱼撒网-随时打开又收拢

时间:1930年11月~12月 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 名称:反国民党第一次围剿 兵力对照:4万对10万 策略: 集中全部兵力攻击优势敌人最虚之一点,一举歼灭以夺其势。 结果: 歼灭张辉瓒部9000 过程: 1927年一月毛泽东离开井冈山,下令红军主力建立以江西省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 1930年10月30日。前敌委员会在江西新余县罗坊召开会议,讨论了实行战略转变和不攻打南昌等大城市的问题,为对付围剿做准备。 1930年11月1日,毛泽东下令"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 1930年11月蒋介石开始第一次围剿。 1930年11月5日,国民党军队向远水流域推进空空后,又向赣江东岸逼近,这时红军主力已转移到龙岗等地区。 1930年12月6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经过20天也找不到红军主力进行决战。 1930年12月24日,毛泽东下令于次日先歼灭深入共区的谭道源师。而谭道源不上圈套,下令手下坚固阵地,而张辉瓒的第18师却向龙岗逼近。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攻打张辉瓒。 1930年12月30日下午,红军第三军团和四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分别从龙岗西北和东北方向包抄,把张辉瓒紧紧包围,形成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形势。下午4时许。红军指挥所发出全面攻击信号,这一仗张辉瓒被活捉,他率的师部和两旅人马,或死或伤,或被俘,9000余人,无人漏网。 1931年11月瑞金召开全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大会。大会发布了宣言,通过红色政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主要战争形式:

游击战,带游击性质的运动战

红军,既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要战争形式,就必须使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赤卫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如此这般才能战胜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敌人。 也就是说不仅要调兵遣将,还要调动所有的平民百姓,甚至调动老弱残兵,后方医院,儿童团,少先队。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

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

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

第七计 

将来兵挡-游击战加运动战

时间:1931年5月 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 名称:反国民党第二次围剿 兵力对照:3万对20万 策略:以机动转进分散敌方主力,再伺机逐一歼灭 结果:历时15天,五仗全胜,缴枪2万余

毛泽东与蒋介石之战,是20世纪中国两大军事高手之战。绝不是如江青样板戏中所描写的英雄对草包之战。

蒋介石《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讲词里

缴共战略五项:

第一.封锁政策,严密封锁 第二.交通政策,机动敏捷 第三.工事政策,防御工事 第四.挺进游击 (用共军的战术才能消灭共军) 轻装急进,便装远探,秘密敏捷,夜行晓袭 第五.争取主动 1.以静制动 2.以拙制巧 3.以实击虚 4.以迂为直 5.独立作战 6.全力决战 7.就地固守 8.纵深配备 9.机动配备 10.六项要务 (侦探,搜索,警戒,联络,掩护,观察) 结论: 战术上要取守势,要以静制动,以守为攻 战略上要取攻势,要以实击虚,以攻为守 蒋介石提出作战三个口号: 受伤不退,被俘不屈,受命不辱 战术两项要旨:一分散,二集合,一切战术无外乎分合二字。 蒋介石特别强调慎守: 自古以来,兵皆不得已而用之,只有敬慎悲戚者可以获胜。 老子:"

两兵相接,哀者胜矣

。"

第八计

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虚弱

时间1931年7月~9月 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 名称:反国民党第三次围剿 兵力对照:3万vs30万 策略:诱敌深入,择虚而噬 结果:历时三月,共歼国民党军三万余,缴枪14000 面对强敌压境形势,毛泽东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 "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 孙子所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人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的伏击和集中优势兵力的坚决围歼战的作战方针。

第九计

寸土不争一将欲取之先予之

时间:1933年~1934年 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 名称:反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红军总指挥:李德,博古 兵力对照:10万人对100万大军,200架飞机 策略: 面对绝对优势敌人,不固守死阵线,必先放弃土地。转进待机,以求胜利,再收回土地,扩大士地。 结果: 因未采用毛泽东之战略,红军被逐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指挥了四次反围剿,战果辉煌,根据中共军事委员会统计,从1931年到1933年,正规红军三年来的战绩统计为击溃敌军78万名,消灭319000名,俘虏96000名。缴获武器165700件,无线电台19架,这时闽浙赣工区扩大了,和赣南中央所在地连结,增地10万㎡。中央根据地约有人口300万,接着中央红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增兵30万,势力大大膨胀。      但是蒋介石并不容易对付,他对国军郑重指示,剿共之根本要道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了发动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做了多方面准备,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对毛泽东红色根据地开始了前所未有,声势浩大,震惊全球的第五次大围剿。其时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被极左人物所取代,使其无用武之地。      当时王明,博古一类左倾人物大唱高调,反调。强调正规化,反对毛泽东兵法,否认红军弱于国军的事实,反对毛泽东主张的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的方针。而主张战略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久战。在战争形式上,他们反对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主张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正规战。在战役战术上,反对诱敌深入,主张"拒敌于国门之外",反对集中兵力,主张分兵把守,反对运动迂回,主张"短促突击",反对歼灭战,主张击溃战。      1933年10月,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来到瑞金,他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是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害。中共临时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博古对李德十分信赖。李德和博古实际上成为这次战争的最高军事指挥者。      于是蒋介石围剿胜利,红军打了大败仗,中央根据地全部丧失。      毛泽东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冷静的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他后来写道:"......

我们的历史已经回答了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      毛泽东又说:"革命运动所造成的丧失是破坏,而其取得是进步的建设。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我们在敌人第五次"围剿"时期的蚀本,正因为这一点,

不愿意丧失一部分土地,结果丧失了全部土地。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第十计

万里长跑-战略转移保实力

时间:1934年10月~1935年10月,共368天 地点: 从江西出发至陕西为止,历经11个省,25000华里 名称:二万五千里长征 策略:大撤退,大转移 结果:丧失根据地,但保住实力,伺机翻身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虽未被蒋介石的国军打的落花流水,却不得不退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跑",国民党方面认为江西共匪已经肃清。其实江西共军并未完全消灭。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跑,毛泽东称为长征,蒋介石则称之流窜。实际上是一次战略上的大撤退,大转移。 湖南是毛泽东的家乡,对于湘江一带,毛泽东非常熟悉,有好词《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挺进到湘江地域时,蒋介石已经调集十几万大军,分三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之侧。当时,博古等中央领导人一筹莫展,又不肯请教毛泽东,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结果处处被动挨打。在广西全县以南湘江东岸激战达一星期,虽然突破了国军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却付出惨痛代价,人员折损过半。短短三个月中,8万人马锐减至3万。      国军已判断红军将沿湘贵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会合,于是又构筑四道碉堡线,集结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博古,李德无视敌情,依然顽固按照原定计划前进。这使红军处在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刻。如果不改变原定的前进方向,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这时,毛泽东根据两方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立刻转向西部,到国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1935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红军攻占的贵州省黎平开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议》     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又有了用武之地。遵义是毛泽东一生功业的转折点,用中共的话来说:"遵义会议(1935-1-15一1.17)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决议说:      "

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

。然而在反对第五次围剿战争中,却以单纯防御路线(或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这就使敌人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达到了目地。

《毛泽东兵法》读书笔记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