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
庄子(约前369 ~ 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子约出生于战国时期周烈王七年(约前369年),宋国蒙邑。
庄子,名周,庄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庄子出身贫苦,靠打鞋织草鞋为生,生性孤傲,崇尚并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生活贫穷困顿,曾一度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小吏,以后终身不仕,史称“漆园傲吏”。
因家境贫困,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向监河侯借粮,又曾衣衫褴褛地去见魏王。
庄子无书不读,学问很渊博,楚威王听到了他的名声,就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请他出来做官(为相)。他说,宁愿做一个在泥沟里拖着尾巴爬的龟(曳尾涂中),也不愿被人家高供在庙堂里作牺牲品,而拒绝了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前286年(楚顷襄王19年),庄子去世。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并称为道家宗师,他们的哲学称为“老庄哲学”。
作为道家学派一先一后的两个代表,老子是一个极为深刻冷静地在幕后透视自然与社会的哲人,他所言的“道”概括宇宙整体与极限,达到了一种玄而又玄的境界,投射在现实中,则往往有意无意地落脚在了社会政治方案乃至兵家的策略上。
而庄子则是一位深味了人生苦痛依托在自然怀抱而充满心灵关怀的诗人气质的思想家,他注重追求的那种与天地精神独来独往的自由境界,往往会在个人心灵和人生体味中得到回应。
《庄子》中也确立了一个“道”,它往往指宇宙万物的最后根源和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崇尚自然,就是说,人无须改造自然,只要顺应它就行了。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境界。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消极的因素,但是他的文章写得相当出色。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想象力丰富,瑰丽的想象,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善于运用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想要阐明的道理,使深邃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具体,充满情趣,引人入胜。
在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庄子》在诸子书中最具有文学色彩,内容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有近2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和神话,以表达思想见解,富有幽默而辛辣讽刺的意味,想象丰富而光怪陆离,善于运用生动谲奇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充满了浪漫灵动的气势,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相当高的艺术技巧。
《庄子》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在思想上与艺术上对后世影响很大。
那种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那种诗性哲思的形象表达,那种艺术心灵的自然挥洒,那种高妙境界的神奇描绘,都构成了《庄子》极大的魅力。
《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分内篇7为庄周所作,外篇15篇及杂篇11篇,为庄周的弟子门人或后学所作。这部著作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