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调查研究报告

2023-03-26 14:23 作者:无所不能的小瑞瑞  | 我要投稿

摘要

西安的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包括秦始皇陵、大雁塔、兵马俑、明城墙、钟楼鼓楼、大明宫遗址、西安碑林等。其中,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之一,大雁塔和兵马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明城墙、钟楼鼓楼和大明宫遗址等则是西安历史文化的代表。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西安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威胁。一些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尽如人意,古城墙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也面临严峻挑战。此外,城市开发、交通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等也对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系到西安市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建设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西安古城的重大问题。所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研究对于西安市的历史保护以及城市建设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安  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Abstract

Xi 'an is rich in cultural heritage types, including the Mausoleum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Big Wild Goose Pagoda, Terracotta warriors, Ming city wall, 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Daming Palace site, Xi 'an Forest of Steles, etc. Among them,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Qin Shihuang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best preserved royal tombs in the world,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and Terracotta Warriors are tr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Ming City wall, 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and Daming Palace ruins are representatives of Xi 'an's history and culture.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Xi 'an's cultural heritage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and threats. The protection of some ancient buildings and cultural relics is not satisfactory,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s also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In addition, urban development, traffic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ave also brought certain pressure on the protection of Xi 'an's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major issue related to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Xi '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also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Xi 'an ancient city with reg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method of Xi 'a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Xi 'an's historical prote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 Network  red envelopes  network consumption


 

目录

1、调查目的与方法. 4

1.1调查目的. 4

1.2调查方法. 4

1.2.1文献研究. 4

1.2.2调查研究. 4

2、调查结果. 5

2.1城墙及城墙内侧历史地段发展变迁及保护过程. 5

2.1.1城墙的发展变迁与保护. 5

2.1.2 城墙内侧历史地段的发展变迁与保护. 7

2.1.3城墙及城墙内侧历史地段现存问题. 8

3、结论. 8

3.1城墙内侧历史地段—南门至朱雀门段的保护规划. 8

3.1.1.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有其自身的特点. 8

3.1.2对已有保护措施的评价. 8

3.1.3构建规划原则与结构. 9

3.1.4制定保护措施. 9

4、心得体会. 10

 


 

1、调查目的与方法

1.1调查目的

目前,西安城墙和城墙内侧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是独立的保护单位,它们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从现状来看,这些文化遗存的文物历史环境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之间缺乏相互的联系,展示的仅仅是其自身代表的历史片断。如果在各个历史遗迹之间建立联系,创造适合的历史环境,建立统一的保护与利用体系,我们就能发掘它们的综合价值,获得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1.2调查方法

1.2.1文献研究

关于西安城墙的研究,以史籍记录与发展历程综述类文章较多,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纲》、《西安古今》、《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文集》及刊物《建筑师》、《古都研究》、《人文地理》、《考古》上均有记载和论述。

建国以来,对于城墙及其周边地段的法律法规、研究论文、实践活动都在频繁的进行当中,但多数主要以城墙作为主体研究内容,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仅仅作为城墙所依托的历史环境被提及和研究。近几年,由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政府将对于西安古城影响最大的明城墙环城工程作为保护工作的切入点,而内侧的历史地段也成为重点改造对象。

1.2.2调查研究

(1)实地走访—实地观察、拍摄记录西安城墙及其内侧历史地段现状;走访西安城墙周边地段不同人群,体会和了解实地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与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深入交换意见,以广泛收集各方建议及实务经验。

(2)问卷调查——通过对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几类人群(城墙游客、周边居民、环城公园人群、普通市民、在校大学生等)发放问卷,发现城墙内侧历史地段切实存在的各类问题。

c.典型剖析、追踪:通过对典型地段的调查和分析,提炼典型问题。

d.系统动态的方法:以系统的、动态的、持续的观点和方法,探讨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的规划设计,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和规范其发展,而非定义其终结状态。

e.归纳分析的方法:研读上述文献报告,综合分析勘察资料和多方问卷,归纳总结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该地段整体保护与利用的若干策略建议。

f.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国内研究不完备的部分,注重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通过中外比较分析,总结适合实情的方式与方法。

2、调查结果

2.1城墙及城墙内侧历史地段发展变迁及保护过程

2.1.1城墙的发展变迁与保护

城墙的发展演变与保护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包括了城墙的职能演变、历史格局演变、城墙本体的修葺建设过程、城墙上建构筑物的修葺建设过程、城门的演变与发展、近代城墙保护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点:

a.城墙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今天的西安城墙格局形成于明代。在明代之前,西安城则-一直沿用唐末韩建驻守的皇城形成的城池格局。明代的城墙筑城工程历经八年时间,在原唐长安城皇城的旧址上,向东、北各扩展了约四分之一。城墙周长13.7公里,南、北垣各4.2公里。东、西垣各2.65公里,全城面积11.5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保留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在最初建造时,是用黄土夯打版筑而成的土城。直到明隆庆二年(公元 1568年),都御史张祉首次对西安城墙的外皮全部“鹜以砖"(《咸宁县志·卷二》)。通过这次加固,西安城墙更加坚固了。之后,清代也对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补,其中包括对城墙排水系统的修整,为城墙保留至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进入民国后,由于连年的战乱,城内军民混杂。对城墙随意挖洞、使用,加之自然的破坏,给城墙的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待到建国初期,西安城墙已经被破坏的体无完肤了。建国后,1961年西安城墙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西安政府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包括对城墙大小洞穴1650个的封堵和加固,内外墙面的包砖、补砖,修复内外女儿墙及垛墙,补修海嫚,修复马道及溜水槽等。

b.城门的变迁史

城门的变迁和发展是对城内道路、功能、地块划分等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唐代长安城皇城的城门共有7座,待到唐末舍弃郭城,把守皇城时,仅剩下5座城门,分别是北边的玄武门、南边的含光门和安上门、西边的顺义门、东边的景风门。五代、北宋时期一直沿用这5门。元代封堵含光门,剩4门。明代扩城后,沿用西面的顺义门,改名为安定门;南面的安上门,改名为永宁门。另外在北面与安上门正对处开安远门;在东面与安定门正对处开长乐门。至此,西安城墙整体格局初步形成。之后,由于战乱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陆续增开若于新城门,形成了今天西安城墙4个主要城门和14个次要城门的城门系统。

c.城墙保护体系的发展与变迁

城墙保护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个体——局部——整体——系统的过程。1961年城墙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此时的文物保护意识的落后,仅对城墙本体进行了保护,城墙如同“标本”一样被置于城市之中。从 80年代起,当人们意识到需要全方位对文物进行保护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首先提出了“城、河、林、路”四位一体的保护思想;护城河的清污;环城林带进行整修,建立城市公园体系;对城墙内的区域进行高度控制等。2005年提出的“唐皇城复兴计划”中将城墙作为切入点,对城墙的系统保护和环境整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连通城墙,提出城墙内侧建筑风貌控制,疏通顺城巷,并对其进行拓宽等。本研究目的是使城墙保护体系更加完整,同时认识到城墙内侧区段的价值所在。

2.1.2 城墙内侧历史地段的发展变迁与保护

在中国最早提出保护文物建筑的应当始于梁思成先生,但同样没有受到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持,人们也很难产生保护意识和概念,甚至在某些时期,文物建筑被看作“四旧”而被彻底拆除。

城墙内侧历史地段的历史就是明城区内城市的发展史,自唐代起已经有城市的活动存在。西安作为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保护工作从建国初期的西安市总体规划中就已经开始了,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始于1981年的《古都长安的保护规划》。80年代初编制的《西安市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以“保护明城完整的格局,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作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思想,并且确定了“保存、保护、修复、改建与新建开发密切结合,把古城的各项建设与古城的传统风貌和自然特色密切结合”的规划原则。在这一轮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明城的古城格局以及各个重点文物建筑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其它非文物单位的城市区域面貌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发生了巨变。其中以90年代进行的低洼地改造对城市面貌改动最为严重,这次改造涉及城区内49片地块,范围最广,投入最大。但是在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使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尺度遭到破坏,明城区的历史遗存在不断的丧失。

2.1.3城墙及城墙内侧历史地段现存问题

随着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墙及明城区的保护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经济利益面前,保护工作显得步履维艰。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城墙保护体系不完整,城墙内侧历史地段的价值没有得到确认,历史文化在不断的消失,以及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等。因此如何更好的体现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如何保留承载城市历史信息的文物个体和环境,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等内容将成为我们研究和工作的主要内容。

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依附于城墙产生价值,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因此,如果将两者统一保护,扩充保护内容,形成保护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文化遗存的保护,也使其成为城市发展中考虑的一部分,使保护与发展成为统一的整体。

3、结论

3.1城墙内侧历史地段—南门至朱雀门段的保护规划

3.1.1.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有其自身的特点

(1)在编制阶段上涵盖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等各规划阶段的内容,有宏观和微观的内容要求;

(2)保护规划是在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和判别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

(3)保护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期限。

3.1.2对已有保护措施的评价

地段地处城市核心区,又为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人口增加等问题使得地段的改造工作持续不断。低洼地改造,道路拓宽等工程在解决居民基本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使地段的传统格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当人们意识到历史文化离我们远去时,也做过很多的补救工作,例如建筑立面整治,平改坡工程,环境风貌控制等等。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整治工作仍然显得杂乱无章,各自为政,并不能挽回历史地段的精神风貌。同时,某些措施不当的保护方法反而会使破坏加剧。在巨大的城市发展的浪潮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地段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快速的消亡。

3.1.3构建规划原则与结构

(1)规划原则:做好历史文化主题定位,创造多文化共存的城市历史载体;加强地段与城墙之间的联系,创造统一的文化氛围和保护环境;整体保护、分期实施;提升环境,以人为本。

(2)规划结构:“1区、2轴、3线、4节点”。

3.1.4制定保护措施

(1)保护规划范围的界定;

依据《文保法》的概念,将保护范围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绝对保护区更加靠近城墙,保护等级更高,主要包括城墙的历史环境保护区、地段内5条主要街巷及其沿街建筑、文保单位、基本已经核定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及其环境、闲置用地、建设中及拆迁待建的用地等内容。建设控制地带是城墙和绝对保护区的背景环境区域。它的划定主要考虑环境的整体性和主要景观视线的完整性,同时弥补绝对保护区界线复杂的不足,利于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绝对保护区以外北界南院门街,东界南大街、西界大保吉巷。

(2)用地调整。保留大部分原有用地性质;将节点处用地置换为广场绿化用地;

(3)保留原有路网,可适量增加广场和停车场用地;

(4)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公共绿地;

(5)提出改善市政基础设施的有效措施;

(6)确定历史地段的风貌恢复年代;

(7)提出各级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和历史地段风貌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对地段现有格局的保护和整治、建筑的保护措施、建筑高度控制原则等。

(8)明确了保护与保存、整饬与改造、暂留与更新等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具体做法。

4、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研活动,我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调研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社会调研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调查研究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