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十五讲》 4.17 第一讲&第二讲
摸了两天(指感悟)
绝对不是想摸鱼,大概。
这两天读《戏剧十五讲》和《西欧戏剧史》。感触很多,也算真正对戏剧这门艺术有了最入门的认知,学到很多,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专业学下去,哪怕考研失败,也并非枉费一年。
这次就分享《戏剧十五讲》的前两讲吧,尽量以非专业的说法来说(也方便我记忆)。

第一讲 什么是戏剧艺术
首先,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所谓戏剧的根源。也就是“人”的源头的冲动之一——摹仿。
每个人都有摹仿的本能和欲望。简单的说,“中二”就是对喜欢动漫人物的摹仿,学潮流的“梗”进行玩梗也是。只是,这些都是简单的摹仿,而更深一层的就是表演,也就是完整扮演成一个人或物的,和观众达成契约的固定关系。
那么,如何成为固定的形式,得以呈现的呢?
最早便是仪式。我们说的什么“跳大神”之类的,就是了。比如,古希腊的酒神祭祀。
总结下来,你要形成戏剧,这四点总得有。
1.有表演者;2.有观看者;3.为了娱乐;4.寄托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好看)
然后,就是所谓的本质和特征。
这个说啥都要提到,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你凭啥可以叫戏剧?你这东西具体是个啥?”
要搞清这个,我们不得不提到精神文化的分类,简单来说就三类:艺术、宗教、哲学。(看啥?信啥?脑子里想的啥?)
本质来说,1.主体化:史诗的客观叙事性&对象化: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的统一(言说的方式);2.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构成方式);3.集体性创造(艺术运作流程);4.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和一次性艺术(传播方式)
这里就说最后一点,书中认为,戏剧表演中演员的演出是和观众具有意境互动的,每场表演都是一切配合的独一无二的演出,即便加以录像也难以复刻所有角度所有时刻的戏剧表演。
接下来,就是文化意义。
这个很简单,但可以聊的倒是不少。我先罗列要点:1.娱乐和审美;2.等级与平等、冲突与和谐;3.现实与理想;4.群体性与个性。
其中,娱乐分为两个层次,也就是“身”和“心”。但,无论是多么具备教育意义的戏剧等都是为了娱乐(有别于我们传统认知的娱乐圈的娱乐)。如果,这个作品只会让人厌烦,“道德教化”让人枯燥,那就是极其失败的作品,甚至就根源来说,算不上艺术。可惜的是,现在大众视野的作品几乎都在两极,皆是空洞的。
再来,就是很关键的一点,“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用以劝善的。这和我们如今的审核机制也好,教育机制也好,都相悖。我认为,我们如今广泛的教育就是畸形的,有的人一面指责日本忘记侵略的“恶”,一面又在自己的教育中尽可能避开“恶”,哪怕是对侵略者的罪行都遮遮掩掩,只用文字叙述。(性的教育也是)
按照年龄可接受的程度应该授予他们应得的信息,然后正确的引导才是出路!
身处网络时代的孩子远比你们想象的多,遮遮掩掩、含含糊糊在孩子看来何其可笑,而且这样的教育是对责任的规避!是对劝善的失职!
如今的审核问题亦然!本来,众多作品就不是给孩子,甚至不是给青少年看的,只因为“会被看到”而被列为“不利发展”,属实可笑。
究其根本,还是家长的问题,家长因各种原因无法管好孩子(和家长有没有管好家里的插头和安全套一个道理),然后将责任推给社会;而社会又很难落实分级制度,于是干脆的不太去干,将责任推给产出者(封了,大家都看不了,就行了)。
哪怕分级制度落实,产出者只产出花园宝宝,不负责的教育依旧无法阻止孩子接触超越其认知的事物,不负责的教育依旧无法告诉孩子关于花园宝宝们在街上乱走是危险的这件事。
教育,首先是家长,其次才是社会!
黑格尔认为戏剧的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事件中能见出人的“立体目的和情欲”。
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将“人之欲望”皆敬而远之,真实可悲,我们应当教会人如何驾驭利用“人之欲望”,而非逃避。
这也是众多“大学生心理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高考等学业的阻碍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依旧是教育的态度。
有点气头上了,看来我对“欲”的驾驭还未成火候,叹息。

第二讲 戏剧艺术的分类
没想到第一讲可以被我YY出这么写废话来。这第二讲,就比较专业性了,都是分类项。(似乎罗列要点比思考要省力,错觉吗,一定是错觉)
1. 剧情:传奇剧、社会问题剧、心理剧
2. 题材:历史剧、革命历史剧、纪实剧、民间传说剧、科幻剧、侦探剧、惊险剧
3. 物理“长度”:独幕剧、短剧、多幕剧、长篇传奇剧与折子戏
4. 矛盾冲突性质;人物命运结局;审美范畴:悲剧、喜剧、正剧
5. 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
就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可以分为:
1. 话剧(含诗剧):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1928)
2. 歌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
3. 舞剧: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
4. 木偶戏: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
5. 哑剧:演员表演艺术的单项变体
这里每项都有众多的剧本例子,我就不全列举了(懒)
接下来是剧情构成、题材选择造成的不同样式来说,不过,将这个,我首先提一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悲剧的六个决定性成分:情节(摹仿)、言语、唱段(媒介)、性格、思想(对象)和戏景(方式)。
其中,情节、性格和思想是内容的三大要素。
感觉戏剧学真的,万物起源,亚里士多德《诗学》。
这里还提到行动的准则,以后分析各种剧本和游戏的时候再提吧。
就这三要素的比重来分:
1. 传奇剧、通俗剧、佳构剧(三要素平衡)
2. 问题剧、政治剧、理念剧(重思想,轻情节和性格)
3. 性格剧(重情节)&心理剧(重思想)
就题材选择与不同的戏剧体裁来说,又可以分为历史剧(含革命历史剧)和纪实剧(含活报剧)以及民间政事剧、神话剧&童话剧、科幻剧、军事剧&侦探剧等等。
本来第三讲也看完了,思维导图也差不多了,但是有点晚了,所以整理就留个明天。俺寻思,之后可能自己整理的笔记有机会也搞个专栏(但是喜欢手写笔记,不知道怎样好,再说吧。
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