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农业起源这道题该怎么答?
24考频书,紧扣教材,重点突出,标注重要星级
24免费资源领取:真题考频、历年真题、参考书
“5月备考具体规划,千万别错过”
24文博备考QQ群找研友:533414890
第二年,我们一直陪伴。第三年,希望能够提供更多帮助。
文博无限企划
农业起源篇
稻作农业起源大致可以分为新石器初期(萌芽期)、新石器早期(9000-7000)、新石器中期(7000-5000)、新石器晚期(5000-4000)。
关于如何判断一个文化或遗址的农业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1.稻种
是野生还是栽培?一方面是要对稻种本身鉴别、另一方面通过与野生果实或其他作物的占比中得出。
2.农业工具
是否出现有耒、耜
3.农业遗存
农田遗存是否存在着技术的管理,其中种植的密度、野草的占比、是否施肥都反映了遗址的农业进程。另外发现的水坝(如良渚)、储藏坑(如磁山遗址)等都是农业发展状况的见证。
4.家畜的驯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2000-9000年)
代表遗址有上山遗址、仙人洞、玉蟾岩等,这一时期主要体现在水稻的驯化上,更加关注稻种。
1.上山遗址: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年代距今9000-11000年。早期文化地层中出土了夹碳陶片,并在陶片表面和胎土中,发现了许多稻壳和稻壳的印痕,还发现加工稻米的石磨盘、石磨棒。上山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具备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证据链。同时,该遗址木构建筑遗迹的发现也证明了当时的上山人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阶段。补充: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器中,分析出了小穗轴的残体——小穗轴,是判断栽培稻和野生稻最为可靠的依据。上山遗址出土的小穗轴,部分出现了栽培的特征,部分保留野生的特征,可见处在稻驯化的初期阶段。
2.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国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城东北15公里的小河山。年代距今约为20000-9000年,遗址先后发掘出土人工制品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烧火堆、人头骨、股骨、大量动物骨骼、灰坑等。该遗址揭示了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这一重要历史历程,其中仙人洞遗址发现的栽培稻植物化石,距今1.2万年左右。遗址中的植物孢粉遗存也是仙人洞存在稻作文化的有力证据。
3.玉蟾岩: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寿雁镇,时代距今约10000年。1993年和1995年进行了三次发掘,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文化堆积厚1.2-1.8米,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陶器和大量水稻遗存。陶器出土的火候很低,质地疏松,外表呈黑褐色的陶片,与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出土陶器均为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对探计中国制陶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出有重要价值。水稻遗存经鉴定为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9000-7000年)
该阶段是农业确定的阶段,驯化稻种、农业工具木耒、木耜、木杵、木铲的发现以及家畜的驯化。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彭头山文化。
1.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夹河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主要属彭头山文化时期,年代距今8500~7500年。遗址内发现有环绕聚落的围墙和围壕,整体呈南北向,南北长210米。建筑形式以干栏式为主。遗址内发现了大量完整形态的稻谷、稻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之一,为科学完整地认识“古栽培稻”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群体特征与地位,认识原始农业的真实面貌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2.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距今8300~7800年。从2013年至今发掘面积750平方,是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发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达300多件。动物遗存中包括海生贝壳和渔猎动物骨骸。植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废木材和储藏坑中的麻栎果、橡子等,矿物遗存以胶结牡蛎壳的大量碎块礁石为主。其中出土的陶釜残片,其表面边缘有颗黑色的炭化稻米粒。先民用陶釜蒸饭,最下层的米粒黏在陶釜底部,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锅巴”。
3.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距今约9000-7500年,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发现房址30多座、窖穴300多、窑址10、墓葬300。出上陶、石、骨、甲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千件。所见刻于龟甲、兽骨、石器上的符号,有的形体与殷墟甲骨文相似。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七孔骨笛为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乐器。迄今为止,贾湖遗址出土的稻作遗存有水稻硅酸体、炭化稻米和稻壳印痕等。并出土了 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从耕作、收割到加工的整套稻作农业工具。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7000-5000年)
这一时期小型水田灌溉出现、并伴随配套灌溉以及,稻种接近现代,品种优良,发现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局面迅速扩大。
城头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总面积15.2万平方米。1978年发现。从1991年开始进行多次发掘,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城内有分属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各种遗存。除发现面积约8万平方米、有4道城门的圆形古城址和环壕以外,还发现有墓葬、制陶作坊区、房址、道路和祭坛、古稻田等重要遗迹。文化遗物除陶器、石器和骨器外,还发现数十种植物籽粒、竹和芦苇编织物以及木桨、船舶等。发掘证实,其最早的城垣修建于大溪文化早期,距今6000年,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城墙。下层水稻田属汤家岗文化,年代为距今约6500 ~ 6300年。祭坛属大溪文化,年代为距今6000 ~ 58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4000年)
这一时期稻种近粳近籼型、有大型石质农具出现,六畜都已驯养。大型水坝、粮仓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的发达、某地区能喂养更多的人口,聚集大量劳动力,形成城、邦。屈家岭: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主体年代距今5300-4500年。它也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被中外考古专家认定为长江中游农耕文明乃至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屈家岭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了541粒距今约5800年的炭化稻粒,此外还发现了距今5600年-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遗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良渚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呈现出一个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基础,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存在明显社会分化,以玉器明礼仪秩序,以神徽为统一信仰体系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形态,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中心性都邑遗址之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补充:良渚遗址(群)出土的炭化稻谷和水稻植物硅酸体进行分析可发现,良渚时期的稻米形态特征为短圆类型,与现代栽培稻种的粳亚种谷粒相似,表明良渚时期栽培的稻类型可能以粳亚种为主。根据对茅山遗址的估算,当时的亩产量可达141千克。良渚文化时期农具就已经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与规范化的特征,出现了成套的先进生产工具,如石犁、石破土器、石镰和石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