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期)

2022-09-25 17:09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印花税条例

(一)1607年英国人来到北美大西洋沿岸后开始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经过不断拓殖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13个殖民地,在此期间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数是英国人,也有不少来自欧洲其他国家。殖民地的统治模式是依照英国政体建立的,每个殖民地都有自己的总督和议会。总督代表英国对殖民地进行统治,拥有行政、经济和军事大权,可以否决议会通过的法案。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成为经济发展主流,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经济成分。18世纪中期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迅速,北部工商业发达,造船业是主要的工业部门之一。中部盛产粮食,生产的小麦和玉米都远销欧洲市场。南部种植园经济盛行,黑人奴隶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除生产稻米外主要种植烟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北美生产的很多产品甚至能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产品一争高低。

1770年的费城

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始,除了更进一步要使北美成为原料供给地和工业品的市场外还迫切要求毛皮贸易和西部工地,因此英国极力阻止殖民地向西部发展,把殖民地局限于阿巴拉契亚山以东地区。英国的西部土地政策加深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助长殖民地的反英情绪。同时北美又是英国国内工业制成品倾销的市场,是供应英国国内工业生产的原料基地,它保证英国贸易额的顺差,使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巨额利润。英国宗主国还采取不同的殖民统治形式尽量割裂各个殖民地,企图长期保持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制度。但是由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内部之间联系的加强,独立自主地发展统一经济以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于宗主国的要求日益强烈。

(二)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为争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国与法国进行长期的战争。英国虽然打败法国,控制北美大部分地区,但因长期的战争而导致财政困难。于是英国政府不断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英国希望北美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发展,并从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财富。英国议会于1764年4月通过《殖民地通货条例》和《糖税法》,前者宣布殖民地发行货币为违法行为,后者修改海关条例,禁止产自外国的朗姆酒进口,提高葡萄酒的关税,对咖啡、蓝靛、纺织品等货物征收新税,并加大对走私行为的打击力度。1765年2月又通过《印花税法》,它规定法律文件、契约文件等都要支付印花税。印花税条例是英国政府为将庞大的军、政费用转嫁殖民地人民于1765年颁布的征税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的一切商业文件和合法证书、执照、报刊、杂志、广告,均须贴上印花,凡是违者均受处罚,伪造印花者处死刑。这种印花税额很重,它的实施损害殖民地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引起反抗印花税的广泛斗争。

(三)七年战争后英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控制殖民地和镇压印第安人派遣一万名军队常驻北美,由当地负责全部开支。1765年3月22日英国国会通过的印花税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包括报纸、书刊、契据、执照、文凭、纸牌、入场券等均需加贴印花税票,税额自2便士到几英镑不等,违者罚款或监禁,该条例定于11月1日起生效。印花税条例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殖民地人民坚持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议会才能作出征税决定。自由之子、自由之女等秘密会社组织起来,带领群众捣毁税局、焚烧印花税票,把税吏身上涂满柏油、粘上羽毛、游街示众。11月印花税法生效前全殖民地税吏都被迫辞职,1765年10月在纽约召开全殖民地反对印花税法大会,会上通过拒绝向英交纳印花税等14项决议。为抵制印花税条例的全殖民地展开抵制英货运动,从而导致英国对殖民地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英国30个城市的商人和制造商联合向议会上书请求废除印花税法,英国议会于1766年3月18日最后通过废除印花税条例的决议。

唐森德税法

(一)印花税条例废除后英国政府为继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与压榨,1767年财政大臣查尔斯·唐森提出将英国的土地税由20%减至英国15%,由此产生的差额则依靠从殖民地取得收入来加以弥补,并建议对殖民地的进口商品征税,这一建议获得议会通过。1767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向北美殖民地征税的法案称《唐森德税法》,由财政大臣唐森德提出而故名。印花税条例废除后根据财政大臣唐森德的提议英国国会于1767年下半年通过四项向殖民地征税的法案,还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民宅、货栈、店铺,搜查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是年6月29日通过的唐森德税法是其中的第2项规定自英国输往殖民地的纸张、玻璃、铅、颜料、茶叶等均一律征收进口税。

英国贵族的奢华生活

(二)《唐森德税法》公布后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愤怒抗议,立即遭到北美殖民地的反抗,他们要求废除《唐森德税法》,英国政府同殖民地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宾夕法尼亚的律师J.迪金森以农民名义发表的《来自宾夕法尼亚农民的12封信》影响最大,他否认国会有向殖民地征税的权利,并号召殖民地人民起来用当年抵制《印花税条例》的那种革命精神去反对唐森德税法。1768年2月马萨诸塞议会又向各殖民地议会发出巡回信件,重申“无代表即不纳税”的原则.殖民地人民再度掀起抵制英货运动,并用武力反抗英国税吏的搜查与压迫,英国对北美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英国政府以解散纽约、马萨诸塞两州议会要挟,但遭到殖民地人民更大的反抗,英国遂于1770年3月被迫废除《唐森德税法》。但为了表明英国有对殖民地的征税权利仍保留茶叶税,这即成为1773年爆发波士顿茶党案的导火。

波士顿惨案

(一)1765年驻营条例颁布后英国政府派遣军队驻扎北美,当时驻扎在波士顿的第14团和第29团胡作非为,有的刁难行人,有的调戏妇女,从而造成士兵与居民的关系恶化。5年间军队和当地人民的冲突不断发生,当地人民与军队之间的积怨已深,一股反抗的暗流逐渐壮大。1770年3月这种反抗达到高潮,3月5日英国士兵与一名制绳工之间冲突再起,波士顿的绳索制造工人聚集在海关向守卫海关的英国兵投掷雪球。晚8时钟声大作,人们手持棍棒走上街头,高呼赶走可恶的“红虾兵”(蔑称身着红色军服的英国军队),聚集在英王街海关周围的人情绪更为激昂。英军前来镇压,面对情绪激愤的人们的奋起反抗导致士兵在慌乱中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3人、伤6人,其中2人因伤势过重而次日死去。第一个被打死的是种植园奴隶出身的黑人群众领袖克里斯普斯·阿塔克斯,这次流血事件史称“波士顿惨案”。

(二)波士顿惨案的消息很快传到其他城市,纷纷起来抗议英军驻扎。在波士顿这座当时仅有1.7万人的城市,给死难者送葬的行列中竟聚集了五万人,英国军队被迫撤出波士顿。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早上英军将制造此次惨案的托马斯·普雷斯顿上尉及其八名下属和在现场的四位平民拘留起来,3月27日这些人被指控为谋杀罪。一个星期后一个大陪审团宣誓组成,在检察总长的要求下普雷斯顿上尉及其八名下属被提起公诉,在为英国军人担任辩护的约翰·亚当斯的帮助下英军上尉普雷斯顿及其他六名下属都判无罪释放,两名开枪的英军被判误杀,四名被收押的平民也被判没有罪而被释放。约翰·亚当斯就是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以及《独立宣言》签署人,后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继任者。

波士顿倾茶事件

(一)英国在取得对法国的“七年战争”胜利后,为转嫁战争军费负担掠夺殖民地的各种资源,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与压榨。1765年3月22日英国议会通过《印花税法案》,美洲许多殖民地开始开展抵制英货的运动,直到1766年3月英国议会在进行一场辩论后最后同意撤销《印花税法案》。1767年1月英国议会在财政大臣查尔斯·唐森德的建议下通过一个新的税收法案《唐森德税法》,北美殖民地因为该法案再次开展大规模抵制英货,英国因此向美洲殖民地派遣大量的军队,但由于军纪不严而严重滋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英国士兵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日益恶化。1770年3月5日驻扎在波士顿的英军以保护执行关税条例的英国官员为由,向进行抗议的一群当地民众开枪,结果打死三人、伤六人,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惨案”。

(二)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不久英国议会通过《茶叶法》以挽救英属东印度公司的破产,《茶叶法》允许东印度公司将茶叶直接向北美出口,每磅茶叶只征收3便士的茶叶税。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不通过英国或北美批发商,而是通过其指定的代理商出售。这样做就使得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茶叶销售价格较低,殖民地的守法商人和走私商人都无法与英货的代理人竞争,从而垄断殖民地的茶叶市场,这种垄断只利于效忠英国的商人。东印度公司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当时人们饮用的走私茶占消费量的十分之九。便宜的价格打压殖民地本土的茶叶销售,导致很多的走私和殖民地本地种植的茶叶商人无法生存,殖民地茶叶价格被操纵,北美生产出来的茶叶销售受影响。殖民地人认为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扶植的,假如他们饮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等于他们还继续受英国的压迫、剥削,被迫接受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茶叶法》引起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和坚决反对,殖民地人民阻止卸货或者封存茶叶,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

(三)1773年11月有7艘大型商船前往殖民地,四艘开往波士顿,其他三艘分别前往纽约、查尔斯顿和费城。然而纽约和费城两地的茶商拒绝接货,这两艘商船不得不开回英国。1773年11月28 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艘茶叶商船“达特茅斯号”先停靠在波士顿附近由英军驻守的威廉要塞,后来在格里芬码头卸下除茶叶以外的其他货物。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的8000多人集会抗议,当天晚上在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的领导下,60 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上了茶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其价值总计9000英镑、总量总计9万磅。1773年12月23日的《马萨诸塞时报》描述道“涨潮时水面上飘满破碎的箱子和茶叶,自城市的南部一直延绵到多彻斯特湾,还有一部分被冲上岸”。后来美国在已经废弃的茶叶码头上专门立一块碑,用来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殖民当局正常统治的恶意挑衅,为压制殖民地民众的反抗于1774年3月的英国议会通过惩罚性的法令,即《波士顿港口法》、《马萨诸塞政府法》、《司法法》和《驻营条例》。这四项法令通称为"强制法令" ,规定英军可强行进驻殖民地民宅搜查,取消马萨诸塞湾省的自治地位,封闭北美最大的港口波士顿港。

(四)1774年春天《不可容忍条例》颁布,主要内容为: 波士顿港湾被迫关闭,直到波士顿赔偿“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损失;取消马赛诸塞州的自治权;指控罪犯,并交由英国法院处理;增加英国驻军数量,即驻营条例;片土地交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管辖,即魁北克条约;任命托马斯·盖奇为马赛诸塞州新的行政长官。接着英国议会又通过《魁北克法》,规定魁北克省的治理程序,这个法案恢复使用法国民法对个人事物,同时保持英国普通法的使用公共管理(包括刑事诉讼),取代宣誓效忠于它不再提到了新教信仰,并保证天主教信仰的自由练习。这一法案的目的是确保法裔加拿大人的忠诚,不满情绪在美洲殖民地日益增长。这些法令规定关闭波士顿港并禁止其沿海贸易,改变马塞诸萨殖民地的特许状,以任命的参事会取代选举产生的参事会。加强总督的权力,被控在镇压骚乱或执法过程中犯有杀人罪的人可在英国审讯,英军可自由驻扎在旅馆或无人居住的建筑物中,把密西西比河以西和俄亥俄以北的土地并入加拿大。这些强制法令严重侵犯殖民地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被称为“不可容忍的法令”,它们剥夺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和司法权利。《魁北克法》加剧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宗教上与英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英国同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激起他们的联合反抗。这些法令明显地剥夺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和司法权利,直接导致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拟就呈交英皇的请愿书和抵制英货的法案。

第一届大陆会议

(一)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加强殖民统治的英国政府不但颁布一系列税法,还颁布《驻军条例》、《唐森德条例》,《唐森德条例》规定之一是殖民地必须缴纳特别税以供养殖民地英军的开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压榨和政治统治,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北美人民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逐步建立自己的组织,1772年在马萨诸塞出现通讯委员会,随后很快发展为遍布于各州的革命组织,这个组织是推动召开大陆会议、执行大陆会议的中坚机构。为了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的英国当局于1774年3月起先后颁布5项高压法令,妄图以高压手段使殖民地屈服。但这些措施更激起北美人民的义愤,他们纷纷举行抗议集会、罢工、罢市,并针锋相对地训练民兵、筹备军火,准备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武装斗争。1774年在通讯委员会鼓动下北美各殖民地人民展开反对《强制法令》的斗争,9月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

(二)1603-1733年英国陆续在北美大西洋沿岸至阿帕拉契亚山脉之间建立十三个殖民地,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居民是来自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移民,这些移民的大多数是下层劳动群众且多为新教徒。由于早期的移民多数来自英国,他们不仅带来英国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具有民主意识,这些为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中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北部4个殖民地合称新英格兰(马萨诸塞、罗德岛、新罕布什尔和康涅狄格),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中部4个殖民地(宾夕法尼亚、纽约、新泽西和特拉华)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有“面包殖民地”之称,半封建的租佃制在这里大量存在。南部5个殖民地(弗吉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盛行种植园奴隶制,从非洲输入大量的黑人奴隶,种植园奴隶制实质上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的孪生物。英属北美三类殖民地的经济各有特点,其共同之处是它们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都有较高程度的发展,这就为正在形成的美利坚民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的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英国设立贸易局并派驻北美总督及官员统治和管理北美殖民地,按照英国控制的程度北美殖民地可分成三类,第一类由英王派的总督直接统治,是王家殖民地;第二类由殖民地业主任命总督再经英王批准,为业主殖民地。第三类由殖民地有产者选出总督再由英王批准,称自治殖民地。与欧洲和西属拉美殖民地相比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中逐渐成长起较多的民主因素,拥有一个比较民主化的议会,经济生活中也有一定程度的民主,不存在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盛行地方自治。这些民主因素削弱英国在北美统治的基础,为北美独立战争铺平道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属北美殖民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许多居民都有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愿望,他们一般都不固守其原来民族的习俗,彼此之间自由通婚和融洽聚居,逐渐融为一体。各殖民地之间商品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驿站通邮、报纸传递已成常事。人们共同使用英语,在13个没有隶属关系的殖民地之间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滋生出许多共同的心态与常识。这种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和遭受英国殖民压迫、剥削的处境,使得北美殖民地内部的民族凝聚力日益加强,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这是后来殖民地人民追求独立的根基。

(四)英国一直把北美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供应地和税收的来源之一。为此它颁布多项条例对殖民地的工业实行严格限制,不允许殖民地形成与宗主国竞争的能力。经过七年战争后英国排除在北美的主要对手法国后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1763年英国政府明令禁止13个殖民地的人向阿帕拉契亚山以西移民和开垦土地。1765年颁布《印花税法案》和1767年颁布《唐森条例》后还增派军队。1770年英军制造“波士顿惨案”。《唐森德条例》规定之一是殖民地必须缴纳特别税以供养殖民地英军开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压榨与政治统治,激起当地人民强烈反抗。弗吉尼亚议会在杰斐逊领导下呼吁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共同斗争,建议召开由各殖民地代表参加的会议,共同“商讨各殖民地的不幸的现状”。英军的倒行逆施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在以反印花税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中涌现出“自由之子”和“自由之女”等一些革命团体。“波士顿惨案”发生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进一步高涨,1773年“通讯委员会”成立,它在各殖民地间互通情况来协调抗英斗争,表现出一种联合的趋势。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英国于1774年3月颁布五项强制性法令。殖民地人民将这些法令称为“不可容忍法案”,不少地方开始组建民兵。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进入高潮。

(五)北美的独立运动有两个原因,一是新英格兰商人要求对外贸易的自由,二是以弗吉尼亚为首的南方种植园主对西部的土地要求。最初的反抗源于新英格兰商人们反对英国国会的无端加税,英国殖民当局对此处理不当,最后不得不驻军波士顿。到了1774年驻军达十一个团,这时幕后指挥波士顿人民反抗英国殖民当局的塞缪尔·亚当斯觉得单靠波士顿和马萨诸塞的力量已无法应付,有必要召开北美所有殖民地参加的会议来讨论当前的局势。弗吉尼亚自治领的英国总督反对民选议会而解散弗吉尼亚议会,被解散的弗吉尼亚议会在威廉斯堡开会。第一个通讯委员会于1773年3月4日在弗吉尼亚成立,戴布尼·卡尔、帕特里克·亨利、理查德·亨利·李、弗朗西斯·莱特富特·李和托马斯·杰斐逊在罗利酒馆会面,讨论弗吉尼亚和其他殖民地涌入的其他新闻的影响,5月27日通过召开有十三个殖民地参加的会议的决议。在塞缪尔·亚当斯的倡议下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召开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大会,并由议会的通讯委员会出面通知各殖民地议会,决议在6月17日通过后马萨诸塞的英国总督盖奇解散议会。

(六)1774年9月5日到10月26日在费城召开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除佐治亚缺席外其他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参加会议,与会代表有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帕特里克·亨利等。会议选举佩顿·伦道夫为第一任大陆会议主席,1774年10月22日佩顿·伦道夫被召回弗吉尼亚自治领担任殖民地议会议长,亨利·米德尔顿接替其成为第二任大陆会议主席,直到4天后10月26日会议闭幕。大陆会议围绕民族独立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民主派主张殖民地完全与宗主国决裂并立即开始军事行动,保守派则主张与英国永久联合。在大陆会议期间北美各地人民到处举行集会,通过决议表明对时局的态度。1774年10月20日大陆会议通过《联盟条例》(又称《权利宣言》),条约的提出由此创立“大陆会议联盟”。该决议旨在捍卫北美的权利、团结殖民地,直接回应英国的胁迫和不可容忍的行为。《联盟条例》由14条法律组成,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限制和5项高压法令,重申不经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税,要求殖民地实行自治,撤走英国驻军。如果英国不接受这些要求的话北美殖民地将于12月1日起抵制英货,同时禁止将任何商品输往英国。

(七)大陆会议同时还向英王呈递《和平请愿书》(《橄榄枝请愿书》),表示殖民地仍对英王“效忠”。尽管这次大陆会议没有提出独立问题,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权的重要步骤,它表明北美人民已经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橄榄枝请愿书》是对国王乔治三世直接的请求,这份请愿书由新汉普郡、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康涅狄格州、纽约、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特立华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代表签字。他们写道自己是国王和英国忠实的臣民,自己想要在祖国和殖民地之间保持团结。然而英国颁布新的法令和制度正迫使他们感到恐慌,他们想要国王利用他的影响力摆脱北美殖民者不喜欢的法令,这是他们为避免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作的最后的努力。与此同时美国人正在为同英国人作战作准备。请愿书惹怒国王,国王采取行动阻止这些骚乱者,不久以后战争爆发。1776年3月英国人在波士顿被赶了出来,几个月以后没有一个英国士兵留在13个反抗州的土地上,这样美国人能够宣告自己独立了。1776年7月4日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被批准了,它是以个人解放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罗列了对国王的不满以及为什么殖民地人民要与英国决裂的原因。《橄榄枝请愿书》赞扬了国王,但是现在的《独立宣言》称他为昏君。《橄榄枝请愿书》上签名的许多人对又在《独立宣言》上签字感到很高兴,如汉考克、托马斯·杰斐逊、罗杰·谢尔曼、约翰·亚当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们把文件的复制件送达英国海军司令部,苦战还在继续着。直到1783年一个条约的签订,英国才放弃对北美13个州的所有权。

(八)美国的请愿制度由来已久,北美大陆上关于请愿权系统的讨论最早出现在1641年,当时马萨诸塞州出版被视为美国最早法典之一的《自由体系》,其中第12章规定每个人在公开场所都享有言论自由以及请愿的自由。此外北美大陆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其请愿权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英国普通法。在布莱克斯通编著的《英国法释义》也将请愿权作为个人的重要权利之一,即任何人都有权向英国国王或议会请愿伸冤的权利。在北美谋求独立的初期北美居民也希望通过请愿权避免同英国的正面冲突,例如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内约翰·迪金森起草的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橄榄枝请愿书》,表达北美人民继续效忠国王,结束敌对状态的愿望。但当时的英国乔治三世拒绝接见前来递交请愿书的宾夕法尼亚州总督,并宣布北美殖民地已经处于叛乱状态,其他类似的请愿也均被拒绝。乔治三世拒绝请愿的行为也被写进美国的独立宣言,成为美国谋求独立的理由之一。

(九)1774年9-10月12个殖民地(佐治亚未派人)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实现大联合。会议通过决议与英国断绝一切输入、输出与消费的关系(称“三断”决议案),支持抵制英货活动。第一届大陆会议成员虽有不成熟性和妥协性的一面,但它作为各殖民地55名正式代表的第一次联合会议表现出首创精神,为后来在统一旗帜下进行的独立战争奠定基础。尽管这次大陆会议没有提出独立问题,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权的重要步骤,它表明北美人民已经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大陆会议精神推动下有10个州在1774年底建立起新议会,1775年初马萨诸塞成立安全委员会并组织训练民兵,为独立战争作了军事上的准备。大陆会议是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朝着全国性地方政权方向发展的开始,会议宣称强制法令是违宪的后拒绝服从,号召殖民地组织军队中断同英国的一切贸易。会议还起草《权利宣言和怨由陈情书》,向国王递交请愿书,但没有公开提出独立的要求,承认英国议会有权管理北美的商业。大陆会议还成立大陆协会,对英国进行贸易抵制。面对北美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英王和英国政府决定采取武装镇压的方式,乔治三世失去与殖民地和解的机会。

莱克星顿的枪声

(一)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的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语言,逐渐产生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传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识日趋增强。随着法国、西班牙在北美势力的衰退和印第安人对殖民地居民威胁的减少,英国决定在北美部署常备军,而且把驻军规模由5000人扩大到10000人。1765年英国颁布《驻军条例》,要求殖民地为英军提供住房以及所需物资。殖民地的居民认为驻军增加自己的负担,是把原本应该由英国负担的军费开支转嫁到了自己头上。另外外部威胁已大大减少,殖民地的居民认为驻军就更无必要,他们就怀疑驻军是针对自己的。1770年3月5日在波士顿市的英国驻军士兵对抗议群众开枪,打死数人,制造“波士顿惨案”。激起当地反英情绪的高涨,总督被迫从波士顿撤出军队。1775年4月19日驻波士顿英军托马斯·盖奇及其英军前往列克星敦,企图逮捕波士顿的反英领导人亚当斯等人并摧毁民兵基地康科德的军械库。

(二)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大量的种植园,建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1765年英国人又想出个印花税,规定一切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遗嘱等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流通,这激起殖民地人民极大的愤怒,于是“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等秘密反英组织相继出现,各地都发生反英事件,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武装反抗等事件不断发生。这一切引起英国政府的恐慌,他们立即派军队镇压。1770年3月5日英军在波士顿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当场打死5名市民并打伤6人,制造震惊北美的“波士顿惨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烧,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火即将在北美大陆上燃烧起来。1775年4月18日晚天空漆黑一片,两匹快马从波士顿向康科德方向急驰而去。马背上的两个人,一个叫保尔·瑞维尔,一个叫威廉·戴维斯,他俩都是北美争取独立解放的秘密组织“自由之子社”的民兵战士。他们在波士顿打探到总督兼英国驻军总司令盖奇即将派军队到康科德搜查反英秘密组织的军火仓库,并要逮捕爱国者领导人,他们连夜骑马向各地的民兵报警。他们很快来到近郊的莱克星顿村把英国军队就要来搜查的消息告诉当地的民兵们,然后又飞身上马直奔康科德。民兵们得到消息后很快集合起来, 埋伏在树林里、公路旁等候英军的到来。

英军行动路线

(三)1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800名穿着赭红色军装的英国轻步兵在少校指挥官史密斯的带领下,乘着薄雾偷偷地来到来克星顿村边。他们正要摸进村子,忽然发现村前的草坪上列队站着几十个村民,这些人个个手握着枪怒视着英国人,双方僵持一段时间。不知道是谁开了第一枪,英军少校指挥官史密斯挥动军刀命令英军士兵开火,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被拉开,在激战中有8位民兵战士献出自己的生命。由于敌众我寡让英军很快冲进村庄,并向康科德镇猛扑过去。可是他们赶到时民兵们早已把弹药库转移,爱国者领导人也隐蔽起来,英军除了糟蹋粮食外什么也没有找到。史密斯命令士兵赶紧撤退,可是这已经晚了,四面八方响起一阵阵枪声,一排排子弹从房顶、树林、草丛中射来,穿着红色军装的英国士兵成了活靶子,一批接一批倒下。史密斯被打得抱头鼠窜,狼狈不堪地逃回波士顿。这一仗北美民兵共打死打伤英国士兵247人,取得辉煌的战绩。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这枪声像信号一样很快传遍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从此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火燃遍北美大地。

史密斯少校

“来克星顿的枪声”也不仅仅是枪声的意思,而是转变成一个事件的代名词,即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此次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独立战争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确立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推动作用。独立战争胜利后人们把来克星顿当作美国自由独立的象征,赞誉它是“美国自由的摇篮”。美国人民还在来克星顿镇中心区,树立一座美国独立战争纪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枪,头戴草帽的民兵铜像,碑下刻着一段铭文:“坚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

第二届大陆会议

(一)第一届大陆会议后英王变本加厉地对殖民地采取镇压措施,引起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武装冲突。在人民反英武装斗争和高涨的革命情绪推动下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大多数代表返回第二次会议,与会代表66人中新增加的成员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汉考克和托马斯·杰斐逊。弗吉尼亚代表佩顿·伦道夫再次被选为主席,但两周后他不得不回到家乡的议会。亨利·米德尔顿随后当选但遭到其拒绝,取而代之的约翰·汉考克成为第三任大陆会议主席直到,1777年10月29日因身体问题辞去职务。起初佐治亚再次没有参加大会,但截至7月该殖民地的省议会别无选择而只能加入。在反英革命战争业已开始的情况下大陆会议在性质上来说已发展为国家政权组织,开始起着常设的中央政府的作用,会议于1775年 6月15日通过组织大陆军和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的决议。第二届大陆会议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是建立大陆军,战争的组织主要是由州民兵组织管理的,结果导致一场似乎注定要失败的叛乱。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并立即被派往波士顿围攻,在整个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是唯一的总司令。独立战争结束后根据《巴黎和约》大陆军大部分军队解散,仍然保留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后来的美国陆军。

(二)1775年7月6日大陆会议通过《原因声明》,概述武装冲突的原因,在最后的和平努力中它向英国发出《橄榄枝请愿书》,希望在冲突升级前解决冲突。会议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巩固自己的权力,承担13个殖民地的立法和行政权力。它任命一名驻法国大使从欧洲国家获得贷款,然后发行纸币并继续筹集军队。代表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提高税收的法律权威,因此有人要求各国提供资金,但有时没有效果。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作为国民政府开始运作,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力它发表一份将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1776年6月11日大陆会议任命一个“五人委员会”起草一份宣言,该委员会由康涅狄格殖民州的罗杰·谢尔曼、宾夕法尼亚殖民州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弗吉尼亚殖民州的托马斯·杰斐逊、马萨诸塞殖民州的约翰·亚当斯和纽约殖民州的罗伯特·R·利文斯顿组成,聚集起草合宜之文告以宣示独立之决心。五人委员会决议宣言由托马斯·杰斐逊独立起草后对富兰克林与亚当斯展示,富兰克林一人即至少修订了其中48处,杰斐逊后据此誊录一份修订版。宣言委员会从1776年6月11日开始工作,于1776年6月28日首次向大陆会议提交该文件。1776年7月4日批准《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成立美利坚合众国。7月4日独立宣言获得通过,并分送十三州的议会签署及批准。这十三个州分别是: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特拉华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

(三)美国的独立宣言受1581年荷兰共和国宣告独立之影响吁求誓绝,苏格兰王国于1320年的阿布罗斯宣誓作为史上第一次的独立宣言,毫无疑问也具有影响力,杰斐逊个人曾制作弗吉尼亚人权宣言于1776年见采。独立宣言受美国共和主义精神所影响,即以之为自由权之基本架构。另外宣言中也反映启蒙时期的哲学,包含自然律、自决、与自然神论等观点。宣言中的理想甚至其中一些片断,直接引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之著作,尤其是其以“文明政府之真实起源、范畴与终结之各项专论”为题之政府二论。于其论文中洛克拥护由受统治者成立政府之信念,洛克写道人类拥有天赋人权。其他独立宣言所受到的影响包括阿尔杰农·西德尼之演讲与著作天助自助者以及托马斯·潘恩,据杰斐逊之理念独立之目的为非为寻找前此未有之新原则或新论述,而是置事物之常理于世人眼前,以简洁之语句搏取赞同,并使之以我等受迫之立场自我判断。若干史家相信独立宣言曾用以作为宣传工具,即美国人尝试为其叛英行为立说,以说服不愿起事之殖民地加入,并对可能施以援手之外国建立正当性。独立宣言亦曾用以结合大陆议会之成员,大多数的签署人都明白自己签的是与革命事业成功与否息息相关的生死状,而本宣言缩短革命与成功之距离。或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挖苦的:“我等而今务须生死与共,否则定遭个别处决。”独立宣言包含多名美国开国元勋之基本理念,其中若干日后获编入美国宪法中。1848年赛尼卡福尔斯会议的《感伤宣言》以此为本,日后越南与罗得西亚等国之独立宣言亦本诸于此。在美国独立宣言经常为日后之政治性演说所引用,如亚伯拉罕·林肯之堡葛底士堡演说与马丁·路德·金博士之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独立宣言也激励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法国大革命中的根本宣言之一。

(四)宣布独立后大陆会议的性质由联合殖民地大陆会议转变为合众国大陆会议,随着《李决议》和《独立宣言》的通过,大陆会议面临的挑战是将众多的联合殖民地的立法转化为一部能够团结和管理13个独立州的美国宪法,甚至在接受这两份重要文件之前起草宪法的问题在1776年6月12日就得到了大陆会议的认真关注。当时大陆会议决定任命一个由13人组成的委员会为新共和国起草宪法草案,决议由各殖民地的一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准备和消化这些殖民地之间将要建立的邦联形式。该委员会由新罕布什尔州的乔赛亚·巴特利特、马萨诸塞州的塞缪尔·亚当斯、罗得岛州的斯蒂芬·霍普金斯、康涅狄格州的罗杰·谢尔曼、纽约州的罗伯特·R·利文斯顿、宾夕法尼亚州的约翰·狄金森、马里兰州的托马斯·斯通、弗吉尼亚州的小托马斯·尼尔森、北卡罗来纳州的约瑟夫·休斯、南卡罗来纳州的爱德华·拉特利奇、佐治亚州的巴顿·格威内特和新泽西州的约翰·威瑟斯庞。1776年7月12日委员会向大陆会议提交《邦联条例》的第一份草案,从此大陆会议成为13个州殖民地的临时政府,它发行货币、发放贷款,兴办邮政,创建海军。批准条例这个过程停滞几年,一些州拒绝撤销其在西部土地债权,马里兰州一直抵制邦联条例,直到到弗吉尼亚州和纽约州同意放弃其在俄亥俄河流域的债权。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在1781年3月1日马里兰州的批准邦联条例。与此同时条例还为魁北克省(即加拿大)预留邦联中的一席,如果它申请加入则立即准予其加入并享有与其他州相同权力。

(五)该条例规定设立一个邦联国会,每个州都可派若干代表参加,每州不论人口多少都在国会中有一票表决权。所有重大事项要有九票才能通过,而对条例的修正则需要十三州一致同意。该条例授权全国政府处理某些外交事务、宣战、管制货币铸造、确定度量衡标准、举债借款、建立邮政系统、筑路、以及征募陆军和海军,但上述权力不是专有的,每个州都可以做这些事情。然而该条例却没有授权国会征税和筹款,国会只能向各州募集款项,国会也无权管制外贸、建立全国法庭、或强制实施自己的命令。按照这部宪法成立起来的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懈的国际同盟,按《邦联条例》成立起来的美国国家组织特点为: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中央最高机构是一院制的邦联国会,每州选出代表2至7人组成;中央不设置国家元首,只是在国会下面设立一个诸州委员会,在国会休会时管理经常性事务;中央权力极小。缺陷是各州都表现得很悭吝,它们往往设立关税壁垒来相互扼制,而且很少能有九个州意见一致以通过重要立法,正是由于邦联条例的种种缺陷才最终导致美国制宪会议的召开。和平条约使美利坚合众国真正成为独立、和平的联邦,但是政府的结构未能确定。条例设想一个永久性的政府,但却只赋予唯一的邦联性组织邦联国会很少的权力用于征收金钱、保障会议决定的执行,当时的美国甚至不存在邦联级的领导人和法院。尽管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邦联条例是一份过弱的条例,不能将快速成长的美国有效地统一起来,但是它在解决西部大问题方面卓有成效。

乔治·华盛顿

(六)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后开始生效,据此成立的邦联国会代替大陆会议,成为直到1789年3月为止的美国立法机构。1777年11月1日亨利·劳伦斯被会议选举接替辞职的约翰·汉考克成为第四任大陆会议主席,1777年11月15日代表们通过《邦联条例》,这是一项成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政府的协议,每个殖民地都成为一个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各州都批准了这项法案,最终于1781年3月1日通过。代表团随后被废除,邦联国会成为美国新的管理机构。1778年12月9日亨利·劳伦斯辞职,10日国会选举其政治对手约翰·杰伊为第五任大陆会议主席,1779年9月28日塞缪尔·亨廷顿接替约翰·杰伊当选为第六任也是最后一任大陆会议主席。1781年3月1日马里兰州的代表在会议中签署《邦联条例》,任命一个委员会完成邦联建立。《邦联条例》的批准使曾经流动举行的大陆会议不复存在,而被国会召集合众国管理机构所取代。国会召集合众国一致同意《邦联条例》具有完全效力,并且每个州在新的国会中都有表决权,当天塞缪尔·亨廷顿成为第一任国会召集合众国总统。会议通过并且发布《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断绝与英国的隶属关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在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后尚没有一个正式中央政府期间,大陆会议起到临时政府的作用。美国正式成为一个邦联国家后大陆会议改称邦联国会,在邦联宪法的基础上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直到1789年新宪法诞生大陆会议被主权分立的美国联邦政府所代替。

邦克山战役

(一)战争开始后英军主动进攻,企图迅速扑灭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总的战略是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以陆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打通向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线,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将其他殖民地各个击破。大陆军因力量薄弱,除战争初期远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处于守势,采取待机破敌和争取外援的方针。1775年5月10日北美殖民地人伊桑·艾伦和本尼迪克·阿诺德率领“青山健儿”在纽约以奇兵突袭的方式收复英军固守的提康德罗加炮台,5月11日又收复克朗波因特炮台。北美军缴获一些军需物资,控制尚普兰湖,打开从南面攻入加拿大的大门。

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动进攻并围困波士顿,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顿外围邦克山与英军战斗。1775年4月在莱克星顿和康科德之战后英军被围困在波士顿,波士顿坐落于一个半岛上,被宽广的水域环绕,英国军舰就停泊在附近。闻此消息后英国派出三名将军奔赴北美协助作战,英军的意图是加固波土顿以南多尔切斯特高地来保障南翼安全,攻下查尔斯顿高地实现突围。美军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1200人前往查尔斯顿半岛,从半岛可以俯瞰整个波士顿的邦克山和布雷德山架炮以图控制战局。在阿尔特姆斯·沃德的指挥下他们控制通往波士顿的路上通道,即著名的罗克斯伯里咽喉,但因为缺乏海军所以不能和英军争夺波士顿港口附近的水域。托马斯·盖奇得到增援后所指挥的的6000英军占据着波士顿,并且可以从海上得到补给和增援。

(二)波士顿和背面的查尔斯顿半岛有一水之隔,最近的地方仅305米。海拔34米的邦克山坐落在查尔斯顿半岛的北端,南面海拔19米的布瑞德山靠波土顿更近些,美军只要从这两座山上炮击波士顿就足以令英军投降或者逃散。英军 4、10 、18、22,、23,、35、59 、 63、 65团各派出掷弹兵与轻步兵连应战,海军陆战队派遣分遣队,他们总人数在2400人左右,而美军总人数在1500人左右。1775年6月16日为围攻驻守波士顿的英军的美军普雷斯科特上校率1200名大陆军官兵抢先占领查尔斯顿半岛上的邦克山,6月17日清晨英军威廉·豪将军率兵发动一次攻击,过河后豪发现美国军队数量众多而寻求增援。

下午3点增援部队到达后英军准备行动,豪率领他的轻步兵和榴弹兵进攻美军左翼,但是美军利用防护栏进行射击给英军造成重大伤亡。重新整合后英军再次发动进攻,这次英军直接攻击美军阵地,双方又一次展开激战,英军再次被击退。豪决定再发动一次攻击,亨利·克林顿除了给豪补充400名士兵外自已也组织200名带伤的士兵参与第三次攻击。当英军发动第三次攻击时美军依然向英军大举发动火力,但英国人一进入堡垒就占了优势,因为他们的军队在步枪上装备刺刀,而大多数美国民兵却没有。在英军的猛烈攻击下美军两位将领约翰·史塔克和托马斯·诺顿指挥着军队开始撤退,下午5点美军通过查尔斯顿咽喉撤往剑桥,于是英军虽控制查尔斯顿半岛。此战美军有115人死亡、305人受伤,英军有1150人死伤,军士官的伤亡包括:1名中校死亡;2名少校死亡,3人受伤;7名上尉死亡,27人受伤;9名中尉死亡,32人受伤;15名中士死亡,42人受伤。

魁北克战役

(一)1775年6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开始筹备进攻加拿大,并以英属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为终极目标。大陆军在9月兵分两路,西路军由提康德罗加堡出发途经尚普兰湖、圣让恩堡及蒙特利尔,再沿圣劳伦斯河顺流而下直达魁北克市西郊的亚伯拉罕平原。至于东路军则由班奈狄克·阿诺德上校指挥,翻越现缅因州的荒野及阿巴拉契亚山脉分水岭,最后横越圣劳伦斯河由东南面发动进攻。西路军在9月至11月期间发动圣让恩堡围城战,9月17日大陆军开始包围圣让恩堡,在一轮攻守之后终于在11月3日迫使圣让恩堡的英军投降。圣让恩堡失守后魁北克省总督盖伊·卡尔顿即时离开蒙特利尔退守魁北克市,11月13日蒙特利尔向大陆军投降。围城战期间双方的战损并不严重,但大陆军却饱受疫病困扰,再加上11月后加拿大进入寒冬使远征军队面对严峻挑战。至于阿诺德远征魁北克的过程,则远较预计中艰巨。1775年11月13日阿诺德的600人远征军率先到达魁北克市郊,却无力发动进攻,只好撤到亚伯拉罕平原以西的白杨岬等待西路军队前来会合。12月1日西路军的指挥官理查德·蒙哥马利亦告抵达,阿诺德的军队每人只有五发子弹且因远征之故而欠缺衣物粮食补给,幸好蒙哥马利从圣让恩堡夺取部分英军补给以及围城必需的冬装衣物才使围城可以开始。蒙哥马利共有300名纽约州的步兵集团军、约翰·兰姆的一队炮兵连、詹姆士·利文斯顿招募的第1加拿大步兵集团军、大卫·乌斯特从蒙特利尔派出的少量援军以及160名散兵,这些散兵原属的集团军因服役期满而自行解散。蒙哥马利共有四门普通火炮及六门臼炮,围城的总兵力在1200人左右。

(二)于英军总督卡尔顿在9月时驻扎于蒙特利尔,并将大部分正规军部署于圣让恩堡。魁北克市交由副总督克伦希管理,纵然克伦希对形势时常感到悲观,但他却成功招募到更多民兵。卡尔顿早在7月就曾招募民兵但成效强差人意,部分居民更附和大陆军的宣传,而在乡郊鼓吹反抗英国政府,这使卡尔顿一直对本地民兵抱有怀疑,而大陆军又误以为可在魁北克省一呼百应。不过魁北克省的居民虽对英国政府抱有不满,却又未至于要加入南方殖民地的公然叛乱,亦对大陆军在乡郊引起的治安问题感到厌烦,结果时至9月愈来愈多魁北克市的居民志愿为英国政府充当民兵。虽然驻波士顿的海军中将塞缪尔·格雷夫斯以圣劳伦斯河将会结冰为由拒绝派出军舰支援,但到11月初仍有少量军舰及平民船只运载民兵前来防守。圣让恩堡失陷导致魁北克省大部分的英国正规军亦随之被俘,令兵力更形紧黜。克伦希随即在魁北克市设置栏栅障碍,预备可能出现的攻城战。同日克伦希亦得悉阿诺德的远征已经成功,即时下令征用所有圣劳伦斯海南岸的舰艇。此时魁北克的民兵人数已增至1200人以上,阿兰·麦克林带同第84步兵集团军的200名苏格兰高地步兵由三河市赶抵魁北克市增援,这批步兵大部分为七年战争中的正规军,不但增强守军力量亦激励民兵士气。

(三)麦克林开始接掌魁北克市的布防,直到卡尔顿侥幸避过俘虏,而在19日返抵魁北克市为止。卡尔顿在三日后宣布征召全市男丁入伍,拒绝者将视为叛军间谍处置,并可在四日内离开城市。这项措施令守军人数额外增加500人,而围城总兵力也增至1800人,卡尔顿同时在魁北克市东南面的河岸筑起木造壁垒并布置防兵及火炮。大陆军开始围城并切断所有对外道路,蒙哥马利也循例向卡尔顿下达降书,但明知卡尔顿不会答应,故此只派一个当地老妇转达信件;而卡尔顿也将降书焚毁不读。蒙哥马利开始调配火炮轰击魁北克市的城墙,双方爆发炮战。起初魁北克市的居民一度陷入恐慌,仅仅在16年前詹姆斯·沃尔夫就曾在圣劳伦斯河南岸架设大炮,几乎将整个魁北克市下城区夷为平地。然而大陆军只有9磅及12磅的轻型火炮,面对魁北克市的城墙几乎完全无效,很快便沦为魁北克市居民的笑柄。相比之下魁北克市的城防炮不但口径较大且射程更远,阿诺德的指挥总部因此被城防炮击毁,而蒙哥马利的战马及雪撬更被“炸成碎片”。

(四)蒙哥马利很快察觉围城战几乎全无胜算,站在战术层面大陆军无法截断魁北克市的水路补给,无法摧毁敌军城墙,无法用炮战威慑对方投降,也无法在雪地建造战壕。更有甚者天气日趋严寒,限制士兵活动。天花及各种呼吸道疾病流行,削弱兵力。后方补给逐渐不继,而民兵的服役期限又在年底届满,各种原因使士兵已经无心作战。英国援军将会在春天抵达,而大陆议会却仍未有派兵增援的打算。12月31日凌晨4时利文斯顿和布朗分别佯攻圣约翰门及钻石棱堡吸引两地火力,蒙哥马利则乘机领兵由钻石棱堡山下的河岸小道潜行,意欲突袭东面的下城区。然而蒙哥马利未及抵达,就在一座房屋前遭到英军近距射杀,突袭军队也即时溃逃。阿诺德由西北面市郊出发,起初未获发现,军队行至魁北克市北面的皇宫门前遭到守军猛烈射击,别无选择下阿诺德绕行河岸的街道向下城区前往。稍后阿诺德派兵攻占街道末端的第一座街垒,自己却受伤而要撤走,接替指挥的摩根稍作整备后向南面第二座街垒前住。然而英国首批援军刚好抵达使大陆军死伤惨重,英军司令卡尔顿见状后即派皇宫门的守军出征从后包抄摩根,最终迫使大陆军投降。

(五)蒙哥马利与阿诺德商讨后决定出奇制胜,两人先等待冬季的暴风雪来临以恶劣天气作掩护。阿诺德等人分成四队,其中三队发动佯攻分散卡尔顿兵力,而阿诺德则集中攻击南面一座城门由特训部队搭建云梯后再翻越城墙。蒙哥马利会带军由圣劳伦斯河岸的小路潜行突袭魁北克市下城区,当阿诺德与蒙哥马利在下城区会合后便可迫使上城区的卡尔顿驻军前来巷战,然后一决胜负。不过卡尔顿即日便得悉蒙哥马利的计划,当日一名被俘英国军官借词酒醉乘机逃回魁北克市报告,而这消息与另一名叛逃的大陆军士兵完全一致。卡尔顿下令修补城防,设置更多障碍物及火炮平台,并等待大陆军发动攻击。刮起的风雪不足以掩护大陆军发动进攻,当日蒙哥马利稍为修正攻击计划,派利文斯顿佯攻圣约翰门,布朗佯攻钻石棱堡。阿诺德改由西北面的圣洛克市郊入手,穿过皇宫市郊入手及皇宫门,再突进下城区。蒙哥马利的行军则不变,但只由小规模部队组成预备与阿诺德作南北夹攻。计划只有高级军官获得告知,这改动使奇袭计划几乎成功。

(六)大风雪终于来临,而蒙哥马利决定在31日凌晨进攻。凌晨四时利文斯顿与布朗发动佯攻,成功引开圣约翰门及钻石棱堡的火力,蒙哥马利看到讯号后就在钻石棱堡下方的狭窄河岸小路行军。由于大风雪很快演变成暴风雪让蒙哥马利的士兵举步维艰且行军多有延误,抵达下城区时蒙哥马利与士兵先在第一道栅栏锯开缺口,虽然一切仍然非常平静但军队已经严重超时,英军在日出后随时可从高处攻击。情急之下蒙哥马利未等栅栏完全打开便与随同军官赶往第二道栅栏,此时蒙哥马利与军官终于看到房屋,一切似乎极为顺利。蒙哥马利登时高呼突击,然后与军官率先冲锋,岂知该座房屋旋即传出枪炮声,大量子弹及葡萄弹齐射而来。首数轮齐射后蒙哥马利和多名军官即时阵亡,其他率先冲锋的军官亦多受重伤,只有阿龙·伯尔奇迹地完好无事。后方的一名军官稍为定惊后即捉住伯尔向后逃走,而其他士兵亦即时溃退。蒙哥马利遇上的房屋只驻守50名民兵,他们并不知道大陆军将会偷袭,而且训练不佳。然而这批民兵却一直谨守岗位,一听到声响便向外恣意开火。不过英军要到数小时后才找到大陆军的俘虏前来认尸,并得悉远征军的指挥官蒙哥马利已经死去。

(七)阿诺德在30日的晚上10时便开始召集军队到圣洛克市郊集合,但由于风雪阻碍到凌晨四时军队仍未全数抵达,这时圣约翰门的信号已经响起,阿诺德只好带领数百人先行发动进攻。军队顺利进入皇宫市郊,却在爬坡前往皇宫门时遭到高处守军猛烈射击,虽然大陆军无法还击但又不能中途撤退,于是扔下蒙哥马利军队不顾。故此阿诺德决定绕过城门,沿着河岸的街道前进。进入魁北克市后阿诺德辗转穿过狭窄街道,直至遇上第一座英军街垒,别无选择之下阿诺德下令全军冲锋,但随即被子弹击中膝盖倒地,大陆军占据街垒后受伤的阿诺德只好将指挥权交给丹尼尔·摩根。接过指挥后摩根被迫停下稍为整备,大陆军在冲过城门后已大多负伤,又因街道狭窄而迷路走散,连轻型火炮亦告遗失。火枪弹药又因风雪潮湿而陆续失灵,更重要的是当负伤的阿诺德被抬离战场时沿途的民兵感到阿诺德是要全部人跟从送死而士气更加低落,但就在这一小段关键时间英国的援军抵达。早在凌晨时分麦克林就曾派一队民兵增援钻石棱堡,该队部队抵达棱堡时发现该处无需援军,故此又顺序前往中央的圣路易斯门和西北面的圣约翰门。但各处均只闻枪声、不见战斗,结果该队部队转为到北面皇宫门巡视。卡尔顿从麦克林得悉皇宫门有战事后又派出200名苏格兰步兵前往增援,这些步兵刚好在摩根停下之时到达,随即填补第二座街垒各处空缺并设置轻型火炮开火。

(八)整备后摩根向第二座街垒冲锋,大陆军多次尝试在街垒架起木梯不果,更遭到英军迎头痛击。其中一张木梯竟反遭英国守军夺去,英军将木梯架设到街垒侧面的平房,然后爬上屋内从高处向大陆军射击,使大陆军死伤加剧。看到摩根陷入困境后卡尔顿下令另一支苏格兰部队出发,由皇宫门外杀入下城区以成包围之局,别无选择下大陆军陆续向英军投降或乘小道逃离魁北克市。摩根为免遭到英军羞辱只向一名教士交出配剑投降,攻城战以英军胜利告终。攻城战后卡尔顿派人点算死伤,共计431名俘虏和30具大陆军尸体,但当未计算沿河逃走时死亡的民兵。春季时麦克林在河岸找到另外20具尸体,至于侥幸逃出城外的阿诺德则向大陆议会汇报称有60人死亡、超过300人被俘。卡尔顿指英军伤亡为5死14人伤,但实际数字可能更高。随着1776年到来不少残余的民兵以服役期满为由开始自行解散返乡,不过阿诺德仍拒绝离开,决定以少数兵力继续围城,只是对魁北克市的补给几无阻碍。虽然卡尔顿手上的兵力远较阿诺德为多,但他决定继续守城等待援军。早在攻城战之前蒙哥马利便推算卡尔顿不会出城,因为16年前法军就曾出城迎击英军,结果在亚伯拉罕平原战役遭到惨败,进而丧失整个魁北克省以至北美殖民地。

(九)1776年1月至3月期间受伤的阿诺德继续向后方要求增援,派人到郊区招募民兵以及要求任命另一将军接替指挥。3月31日阿诺德因堕马再次受伤,终于获准到蒙特利尔养伤,由约翰·汤马士准将接替。双方在乡郊招募的民兵曾在3月25日引发圣皮埃尔之战,但除此以外就别无战事。汤马士接掌指挥后发现围城战已不能继续下去,大陆军不但士气低落且饱受天花威胁,汤马士在6月也因天花而死。反叛一方曾派一艘火船攻击魁北克市港口但未有成功,英军的一支小型舰队抵达,并带同200名正规军增援。卡尔顿即时派守军出击,而大陆军则开始溃散而逃,围城就此结束。魁北克战役后大陆军撤回蒙特利尔,而卡尔顿则因战功而在7月获封爵士。在1776年5月6日至6月1日期间约翰·伯戈因的增援部队陆续乘坐军舰抵达魁北克市接管加拿大方的军队指挥,这批部队有超过9000名英国正规军和4万名黑森佣兵,对只有8万人口的魁北克省构成沉重经济压力,伯戈因最终在1777年带同这批军队发动萨拉托加战役。

(十)陆军在的三河市之战落败,1776年5月英军解除大陆军对魁北克市的围城战,但大陆军仍握有蒙特利尔及圣劳伦斯河的主要据点。在第二次大陆会议的专员力主下大陆军在6月8日由索雷尔出发攻打三河市外的英国驻军,但由于情报失误导致大陆军不但低估英军人数且错误走入沼泽,结果遭到英国正规军击溃。三河市之战结束后十日大陆军被迫完全撤出魁北克省地区,英国重新恢复管治,大陆军远征加拿大不但以失败告终,而尚普兰湖及哈德逊河上游区域也再次受到英国军队威胁。大陆军在17日向提康德罗加堡撤走,蒙特利尔复归英国统治。1776年6月大陆军被英国军队逐出英属魁北克省回到尚普兰湖南部堡垒防守,在接着数个月里英国和大陆军都忙于建造船舰以及侦察敌情,直到1776年10月魁北克省总督盖伊·卡尔顿爵士派军舰南侵,双方舰队在10月11日于瓦库尔岛西部水峡相遇。大陆军舰队虽有风向之利,而又获瓦库尔岛掩护左翼,但战力始终比较皇家英国海军逊色,加上舰队右翼遭到英国陆军及易洛魁人以火枪射击使到美国军队损失严重。1776年10月11日晚残余的美国军舰乘夜色掩护成功穿过英国舰队左翼的炮艇封锁线,虽然英国舰队在10月12日未有及时追击但最终仍然赶上美国舰队,迫使大量美军士兵弃船上岸而逃,美军只有4艘军舰成功撤走。

(十一)瓦库尔岛战役结束后美国丧失攻打加拿大的军事力量,而英国则重夺尚普兰湖的控制权,美国远征加拿大以此场战事为终结。当时美国在纽约战场遭受重创,英军若从尚普兰湖一举南下,美国革命有瓦解之忧。不过卡尔顿为免在寒冬南征把军队撤回圣让恩堡及魁北克各地过冬,要到1777年英军才发动萨拉托加战役南侵。瓦库尔岛战役也被美国海军视为其参与的第一场水上战斗,战斗结束后两日第二次大陆会议便决议成立大陆海军,是为美国海军的前身组织。魁北克战役后卡尔顿即派人侦查所有曾经协过大陆军的加拿大住民,起初卡尔顿宽恕部分轻犯人士,但随着大陆军被逐出魁北克省卡尔顿开始加重惩罚,强迫该等人士复修因战火受损的建筑,这使魁北克省居民在余下的独立战争再也不敢公开支持叛军。

波士顿战役

(一)莱克星顿战斗打响后北美独立战争全面展开,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后主张独立的一派掌握主动权,2万多民兵把波士顿围得水泄不通。1775年4月19日美军开始对波士顿的围困,1775年5月托马斯·盖奇得到英军的支援,威廉·豪、亨利·克林顿和约翰·柏高英三位将军受命赴北美。1775年6月16日起义军接到情报称英军指挥官盖奇准备越过波士顿南面的水域夺取多切斯特高地,然后通过坎布里奇(爱国者部队的司令部所在地)向北横扫。美军得悉后立即派兵到查尔斯城(1783年改名为查尔斯顿)半岛,这里有邦克山和布雷德山可以俯瞰波士顿。美军原计划是16日夜在靠近连接半岛和大陆狭地的邦克山设防,但普雷斯科特上校占领离波士顿更近的布雷德山。这是一个战术上的失误,天亮之后他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很难把守,陆地上并没有炮兵防守通往查尔斯城的咽喉,盖奇有可能在查尔斯河与米斯迪克河中驻扎船舰,集中火力封锁使得无人能够通过两河间的地峡。这样英军就可以占领邦克山,把起义军围困在陆地上,但是英军并没有发现这一失误。

(二)1775年6月17日晨斯塔克率领新罕布什尔的军队火速驰援普雷斯科特,盖奇同意其他三位将军的建议正面进攻。下午3点2000人的英军已摆渡越过海湾准备向前挺进,豪派遣先遗部队在罗伯特.皮戈特将军的率领下从左侧直接进人布雷德山牵制美军,而他自己带领一支队伍沿着海岸直接深人栅栏区爱国者的阵营,以从侧面突破防线,然后立即挥军向左,切断普雷斯科特部队在同皮戈特的英军决战后的退路,希望用刺刀战结束这场战斗。起义军猛烈的火力挫败英军第一次攻击,爱国者部队把射击拖延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开始一阵猛烈的攻击,英军踟蹰不前并向后撤退,左面远处皮戈特的部队也被普雷斯科特布置的防守火力击退。英军全线后撤重新集结,想再次实现豪的计划,在这节骨眼上豪重新调集一支400人的部队决定置一切于不顾,没想到的是普雷新科转的部队弹药告馨。在强大的火力攻击下普雷斯科特的部队只能有序地撤退,但也造成严重的伤亡,因为许多人未能及时撒退,其中包括塞缪尔·亚当斯的政治密友约瑟夫·沃伦医生。那一天英军和美军总计伤亡人数高达1465人,英军伤亡1054人,占其参战人数的40%;美军共伤亡411人,占其参战人数的30%。

(三)美军虽战败但他们作为非正规的民兵与英军正规部队进行第一次交锋,打破民兵不能与正规军作战的神话,而胜利者却沮丧不已。最终英国人并没有真正赢得什么,因为美洲爱国者一直控制着查尔斯城半岛的周边地区和波士顿。邦克山之战具有重要意义,说明北美殖民地由农民和镇民组成的军队,虽然缺乏军事训练和缺少正规军的指挥作战系统,但却进行阵地防御战使英军伤亡惨重。这初次表明人民战争的威力和北美人民抗战的潜力,经此战美国民兵的作战决心和能力得到证实,英国人再也不敢低估自己的交战对手。为了适应革命战争日益增加的需要,1775年6月15日大陆会议接受包围波士顿的民兵部队为大陆军,批准征召6个步兵连并授权乔治·华盛顿指挥这支军队。7月3日华盛顿在波士顿附近的坎布里奇就任大陆军总司令,美军远征加拿大失败后华盛顿加强对波士顿的围攻。1766年3月大陆军占据多尔切斯特高地,并将提康德罗加缴获的大炮架在高地上,把波士顿城及其港口都置于大炮射程之内,完全控制英军阵地。英军统帅威廉·豪本认为波士顿不是战略要地,只因等待英国船队运送军队到加拿大的诺法斯科西亚海军基地才留驻当地,不愿意为拔掉这个钉子而进行第2次邦克山之战。华盛顿的进攻加速英军的撒离,英军1776年3月17日被迫放弃波士顿,很快撤离波士顿前往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休整待援。大陆军缴获英军大炮250门、步枪数千支,此外还有大量其他军用物资。美军攻占波士顿的意义在于缓解远征加拿大失败所引起的失望情绪,鼓舞军队的土气。

怀特平原之战

(一)1776年3月威廉·豪指挥的英军被迫从波士顿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1776年6月28日查尔斯顿招募的炮兵保卫苏利文堡来对抗强大的皇家海军舰艇中队。美军以轻微伤亡代价重创多条英国军舰并击毁一条,皇家海军舰艇中队被迫撤走,战后在炮台上收集到超过7000颗英国炮弹。1776年8月底豪率英军3.2万人在海军舰队配合下进攻纽约,华盛顿率1.9万人与英军打阵地战,结果损失惨重。华盛顿被迫于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泽西,于是英军占领纽约。1776年9月底华盛顿将军的军队占领曼哈顿岛的北端和金斯堡以北布朗克斯河以西的土地,豪将军从他在曼哈顿岛其他地方的位置出发,决定在布朗克斯河以东的斯洛格脖子登陆包抄美军。1776年10月12日英军登陆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美军迫使英军重新上船,英军只能在佩尔河上游登陆。与此同时华盛顿将他的主要军队向北撤回到位于扬克斯河东岸、扬克斯河以北的怀特平原,在国会的坚持下在曼哈顿岛北部的华盛顿堡留下大量的驻军,豪和自己的英德军队跟随华盛顿途经新罗谢尔,沿着布朗克斯河而上。

(二)华盛顿在布朗克斯河和克洛顿河之间加强防御,布朗克斯河的另一边是查特顿山上一个孤立的前哨站,由斯宾塞上校、麦克杜格尔上校和4000人把守,其中包括鲁弗斯·普特南上校领导的两个新英格兰民兵团。拉尔上校带着两个黑森兵团在美国极右的查特顿山那边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山上前进,而英国第二旅在另外两个黑森营的支援下袭击查特顿山上的美国人,这次袭击迫使美国人后退,直到拉尔手下的侧翼威胁使美国人从山上撤退越过河流撤退加入华盛顿的军队,英国人并没有对这次袭击施压。与此同时豪请求曼哈顿的珀西准将增援,在华盛顿的主力军撤退到后方时对其发起攻击,由于某种原因这仍然无法解释,这次袭击没有发动,华盛顿和他的军队被留在克洛顿河对岸撤退。

白原战役

(一)长岛会战后大陆军撤回曼哈顿岛,但在撤离纽约市一事上仍然犹豫不决,至于英军也没有即时包围大陆军而延误战机。9月11日英国与美国代表举行斯塔滕岛和议但未有成果,翌日英军开始部署攻打曼哈顿岛,而乔治·华盛顿终于获得其他将军支持,陆续把军队撤退到曼哈顿岛中部的哈林高地。9月15日英军在曼哈顿岛东面的基普湾登陆,驻守的康涅狄格州民兵溃散而逃。接着英军兵分两路,一路往南占领纽约,另一路则往北追截美军。以色列·普特南的部队侥幸避过英军成功撤回哈林高地,英军在同日占领纽约市后何奥下令军队休整来等待更多援军登陆,不过一支英国侦察步兵却在9月16日与美军交火并引发哈林高地战役。9月15日基普湾登陆战后英军占据纽约市,而大陆军则退守哈林高地。美国在长岛战役中战败后乔治·华盛顿将军的军队(由大陆军和殖民地民兵团的部队组成)横渡到纽约岛(现在的曼哈顿岛),威廉·豪少将率领的英军和黑森人的军队越过纽约岛开始驱赶美国人,乔治·华盛顿将军对自己的军队无法对抗豪将军的英德军队感到相当焦虑,美国人一步一步地被赶出纽约岛。1776年9月15日一支英国军队在该岛西侧的基普斯湾登陆,弗吉尼亚民兵在他们面前逃跑,华盛顿现在只控制该岛的北部高原,围绕着哈德逊海岸的华盛顿堡防御工事。

(二)虽然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没有打算即时进攻,但乔治·华盛顿仍相信英军的攻势在即,派出斥候步兵监视。1776年9月16日华盛顿派遣一支由托马斯·诺尔顿中校领导的新英格兰骑兵队前往其阵地南部侦察英国的运动,诺尔顿从北部高原下降到一个地势较低的地区(即所谓的空心通道),然后进入下一个高原。9月16日英美双方的斥候步兵相遇交火,在那里他率领的120人队伍遇到英国轻步兵并开火了,更多的英军从第42高地人赶来,一小队游骑兵被迫仓促撤退,英军紧追不舍,大陆军因寡不敌众而撤回哈林高地。当英军向前追击之际华盛顿派出新力军正面迎击,同时派部队迂回到英军后方,意图包围英军于谷地之内。在北部高原的美军军官听到英国轻步兵号角吹响嘲笑猎狐的叫声后特别恼火,华盛顿下令派遣一支部队将英军进一步吸引到高原上,另一支部队则绕过英军右翼切断他们与南部高原的联系,并进一步增援。轻步兵和高地人上钩后向北部高原进发,而美军则退到他们前面。美军侧翼部队在轻步兵和高地人的包围下向南移动时遇到一些英军并开火,警告轻步兵他们处于危险的境地。在持续不断的攻击下英军撤退到一片空旷的战场上,在那里他们与英军和一些黑森人和炮队会合。战斗持续一个小时,直到更多的英军即将到来,华盛顿不得不召回他的军队。虽然迂回部队因过早开火而攻击英军右翼,但却迫使英军撤退。后来英军陆续增援至5000人,却被人数较少的大陆军再次击退,最后只能撤回南方。

(三)到10月12日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发动新一轮攻势,在布朗克斯窄颈登陆尝试从后包抄曼哈顿岛,不过何奥的包抄计划却因地图有误及民兵狙击而辗转受阻,还因地势不佳而被迫改变地点。18日何奥改为于沛尔岬登陆,被驻守的民兵依据石墙顽抗,美军造成英军严重伤亡,英军战败后何奥不得不改变原计划的进军,这些意外使到何奥无法及时包围曼哈顿。何奥的行军计划因为此战而有所延误,使乔治·华盛顿能够及时调走曼哈顿的主力部队北上白原市的山地布防。乔治·华盛顿在10月12日已得悉何奥派军登陆窄颈势将包抄曼哈顿岛,决定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会议召开前夕大陆军的指挥阶层出现变动,于长岛会战被俘的斯特灵勋爵和约翰·沙利文获得交换重返指挥之列,至于查理斯·李少将也在14日由南方返回复任大陆军的副司令。华盛顿屡战屡败,李的声望大有盖过华盛顿之势。李也私下向霍雷肖·盖茨少将写信批抨华盛顿治兵无方,应该及早辞职,由自己取而代之。不过华盛顿对此并不知情,更在14日将宪法堡更名为李堡以示尊重。10月16日大陆军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各个将军都意识曼哈顿岛即将被英军包围,且华盛顿堡及李堡已不足以阻止英国军舰进入哈德逊河必须向北突破。不过与会者又几乎全数赞同留守华盛顿堡,以干扰哈德逊河两岸之间的通讯,只有乔治·克林顿准将反对。结果华盛顿亲自带主力部队北上到白原市的高地布防,而华盛顿堡则交由弥敦内尔·格连的1000人防守,格连的部队后来陆续增加至3000人。

(四)10月16日至23日大陆军带同辎重赶往白原市。虽然英军在18日便已登陆沛尔岬并得悉华盛顿正前往白原市,不过何奥却下令军队缓慢前进以免遭到民兵于道路两旁的石墙伏击。10月24日何奥的军队终于抵达白原市南面的新罗谢尔。在何奥抵埗前一日(10月23日)华盛顿的军队开始抵达白原市并在山地布防。白原市的山地呈东西走向、面向南方,至于布朗斯河则发源于山地北面并向南流动将山地分为东西两翼,其中西翼的查特顿山为山地的高点且顶峰又有平地,可以居高临下攻击白原市,在战术上甚为重要。华盛顿先在山地东翼建造两道延绵3英里(4.8千米)的战壕,然后派民兵守备西翼的查特顿山。正当大陆军开始布防之际何奥的军队在10月25日离开新罗谢尔到史卡斯岱驻扎,史卡斯岱位于布朗斯河东岸,既有山道通往北面的白原市战壕,亦有一条道路通往西北面的查特顿山。何奥几经考虑后把军队分成三部分,亨利·克林顿负责指挥英军右翼,何奥负责中央,黑森将军利奥波德·菲力·冯·海斯特则负责左翼。整支英军将集中攻打查特顿山,而非正面攻击白原市。

(五)10月28日上午英军开始向查特顿山推进,当时华盛顿正在白原视察地势,赶忙派兵到查特顿山增援。他先派约瑟·史宾塞的1500名康涅狄格民兵出发到布朗克斯河岸迎击,亚历山大·麦道格尔则带领1600名民兵从后支援。史宾塞的民兵一度横过布朗克斯河后,以一道石墙为据点与约翰·拉尔指挥的黑森先锋部队交火,当克林顿的英军加入战团后史宾塞便寡不敌众在山上守军掩护下撤回对岸。拉尔的黑森步兵乘势上前攻山却反遭民兵击退,只好退到南方的一座山丘重整,而其他英军的攻势也因此暂停。首轮攻势失败后黑森部队调动炮兵上前,然后向山上炮击,一度令到史宾塞的民兵溃散而逃。幸好麦道格尔的援军及时抵达集结溃散部队,又在山地重组防线。何奥与其他将军商讨后决定派军队从两面夹攻,由拉尔及亚历山大·利兹利的士兵攻打大陆军右翼,卡尔·冯·多诺普上校发动正面进攻。然而多诺普的黑林士兵却因故不愿渡河,使到利兹利的英军变相成为先锋。在拉尔的夹击之下大陆军的右翼逐渐崩溃,而中央的大陆民兵也被迫向后撤退。大陆军撤退期间双方的战事非常紧凑,各自有大量人员伤亡,不过大陆军并没有陷入溃散,而英军占领山地后也没有继续追击,战斗在当日稍后结束。

(六)白原战役结束后华盛顿与何奥的军队一度对峙,何奥在10月29日等待更多援军预备发动总攻,不过31日战场却下起滂沱大雨,而华盛顿则再次乘夜撤退。11月1日早上华盛顿的军队已经在北堡的高地建立防线,何奥起初打算引诱大陆军出击,但大陆军却又预计英军会主动攻击而死守不出。局势僵持数日后何奥在11月3日挥军南下前往包围曼哈顿岛,令华盛顿等人大为意外。同月16日英军发动华盛顿堡攻城战,俘虏大陆军,000人,使大陆军再次受挫。至于华盛顿则派1万人留守纽约州,自己在11月10日带走2000人并横越哈德逊河,最后在11月14日抵达李堡。与此同时盖伊·卡尔顿爵士已在10月11日于瓦库尔岛战役取胜,并且占领皇冠岬堡,大有从尚普兰湖南下哈德逊河之势。不过由于寒冬来临,卡尔顿在10月底下令撤回英属魁北克省,使何奥无法从南北两面夹攻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