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一弹:霸王龙类化石上的咬痕化石
一般来说:肉食恐龙化石上的咬痕分为两种情况:同类相残或被捡尸。同类相残在大型肉食兽脚类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它可能发生在两只肉食恐龙为了领地,食物或者配偶而搏斗的过程中,也可能是大个体捕食小个体;食腐则是这些肉食恐龙果腹的重要方式,尽管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丢人的行为,但是考虑到几乎所有的大型掠食者都是机会主义者,食腐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
今年开年,科学家们描述了三个带有许多伤痕的霸王龙类化石,它们均出土于美国的圣胡安盆地(San Juan Basin),但是在组地层上依旧存在许多时空上的差异。
首先是来自弗鲁特兰组(Fruitland Formation)的一节左侧齿骨,编号KU VP-96888,全长36.5厘米,推测其主人体长约10米。


这里保留了一些完整的咬痕,其中C的穿刺痕迹穿透整个齿骨并且在内侧出来,推测这个齿骨遭受到了一整套的“拖拽+穿刺连击”并且留下了这样的伤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的咬痕。
这个化石上的咬痕UP主个人认为可能是生前打斗留下的,因为:食腐者从齿骨前端下手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根据咬痕来看,凶手应该是使用的暴力手段,这与食腐并不符合,但是食腐仍然可以作为一个保留意见。
之后是来自嘉德兰组(Kirtland Formation) 的右侧股骨,编号NMMNH P-25083,股骨全长81厘米,主人可能长7米,并未完全成年。




25083的咬痕非常非常多,其中股骨头上的咬痕接近8.5厘米长,3厘米宽,几乎包围了整个股骨头。而股骨头的背面与股骨体的连接处也有数量极多的咬痕,表面严重受损,几乎覆盖整个表面,并且不少骨头被咬穿造成了骨折,然后掠食者用自己的牙齿挖出了这些痕迹。不仅股骨头,股骨远端也出现了穿刺痕迹。
股骨体上可能存在两组咬痕,因为它们不完全对齐,不过,《幸 运》的是:这些咬痕相较于股骨头的咬痕很轻。
虽然这些咬痕看起来很吓人,我们也不自然地联想到它生前可能拼尽全力和自己的敌人战斗,但这个化石上的咬痕可能是食腐造成的(Surprise motherf**ker),和齿骨相反,咬穿股骨头对于争斗来说实在是角度太过刁钻,而且科学家根据股骨推测:这些咬痕可能是食客进食时使用前颌牙和部分上颌牙剥离软组织时留下来的。
最后是来自白杨山组(Ojo Alamo Formation)的疑似霸王龙类尾椎骨,编号NMMNH P-40953,全长10厘米,推侧其主人体长约为5米。



右侧面包括了5个咬痕,最大的占据了几乎整个椎体的前后长度,长约5.7厘米,结合中心的穿刺痕迹,这个可能是咬合时咬合力施压导致的塌陷。
论文作者将椎骨与虐龙正模NMMNH P-27469进行了对比,并且提出了在进食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能造成类似的痕迹,并且作者认为这个可能也是食腐造成的咬痕。

目前来看,这三个化石的咬痕很可能大部分都是食腐造成的杰作,但是我们仍不能排除有些特殊情况:例如杀死后进食,由于没有伤害到那些部位所以未造成捕猎伤。总体来说,想还原当时的环境并不容易,不过无论是食腐还是掠食,这些化石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大型肉食兽脚类恐龙的一些习性,例如会用各种方法剥离软组织,然后食用适合食用肌肉,这种事还是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