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王策 九十九 ——巨变(上)
就在长江南北正爆发大战时,仓州战场上的两支军队已经鏖战了数月。战况僵持不下,赵策便询问他的将军和智囊们。
闻人师(敬言)告诉赵策:“大人可以再增派部队,从正面进攻或者经过轵关陉攻击敌人腹地,敌人必定会疲于应对,钜京肯定承受不了这样的消耗。这样就可确保我们稳赢。”
赵策不太喜欢这个建议:“您说得对,但是这样的消耗对于我们来说也很沉重。毕竟中原才刚刚从疫病中恢复一些。”
四弟闻人况(季注)紧接着补充说:“大人您可以借助方州的力量呀,虽然方州的赵秀已经隐退,但是他的军队还在。有军队就会有领导他们的将领。”
赵策:“嗯,不错,这个提议很有启发,让我有了一个新主意。你们说,现在战线稳定,这不就是战国时七雄争霸的态势吗?我们如果调集了援军,为什么不考虑当初赵武灵王伐秦的战略[1]?”
大家突然沉默,都在思考这个颇具野心的主意。
闻人师(敬言):“四塞之外确实守备废弛。这么短的时间里钜京也修复不了长城等防御工事[2]……。”
方州的将军辛疾(坦夫)随即收到了赵策的出兵邀请。他立即将信交给了主公赵秀(子未):“大人,司徒再次邀请我们出兵讨伐黄权。”
赵秀(子未):“辛将军你想去吗?”
辛疾(坦夫):“辛疾愿意见到天下太平之日。”辛疾表达了他的态度,然后他便问自己的主公,“将军呢?您去吗?”
赵秀仔细想了想:“去。再不去未免有些不识抬举。”
于是,赵秀便带着辛疾西征,加入了这场战争。
此时赵策正在太岳山脉的山谷与河水谷底中观察、寻找可以出兵的机会。他的侦察行动正好被敌方戟将营士兵观察到,军士随即向魏匡(规翁)报告。
“有一伙不同寻常的斥候。旗帜很特别?”魏匡琢磨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同行在刺探情报,“会是谁呢?”他让士兵继续打探。几天后,士兵报告:“敌将仍在我们防守薄弱的地区出现。经过我们打听,据说是章武王孙谋(子明)的旗帜。”
“章武王,听说他南下对付鲍范去了。”魏匡非常疑惑,“这就变成了揭牌游戏。”魏匡想了想,“那就让我们玩得大一点。”魏匡随即邀请陈甘(本度)一同发动扫荡突击。
赵策则正在军营中等待探报。他故意换成章武王的旗帜就是想引诱敌方哪个鲁莽的将领上钩。结果斥候报告敌方大军将至,赵策知道自己率领的两个营人数完全处于劣势便赶紧率军撤退。然而还是被陈甘追上。
赵策心中震颤,他失策了!对手很有可能是陈甘,而且从望不到头的兵力来看,他们是有备而来。
士兵:“主公!敌将正朝阵中杀来。是陈甘!”
赵策觉得自己遇到了非常大的危机,危急生命。
赵策的近卫队长蒯矫(叔弼):“主公!前线将士没能阻挡住敌人,请赶快离开这里。”
赵策感到这里快要完蛋了。必须做些什么,但慌张之下又什么也想不出来。他快速地告诫自己:“不要惊慌,不然就完了。不要惊慌,不然就完了。不要惊慌,不然就完了。不要有情绪,一切都是中立的。用心解读,用智慧解决。”
在后方的魏匡得知是赵策已经陷入包围大喜过望。只要拿下赵策,他就会成为仅次于黄权、万人敬仰的大将军,荣誉、福禄享用不尽。于是便率军来到外围,确定是不是赵策,并想帮助、指导陈甘。
赵策仍在紧张地思考:“我方数量处于劣势,阵型即将被突破,陈甘和他的部队勇猛异常。敌将是陈甘,他上次就应该死于我的剑下。敌将是陈甘。陈甘……嗯……”
赵策告诉蒯矫(叔弼):“把我的弩拿来。升起我的将棋。告诉所有人,向左圆形旋进。擂进击鼓。”
陈甘突进时突然看见阵中将棋升起。是赵策!当突进阵中时发现赵策正拿着弩等着他。后者朝他怒吼,举起弩便朝陈甘射击,一下击中了战马的胸甲。陈甘继续向前突击。赵策不再射击。他看到赵策手中亮晃晃地拿着数支飞刀。突然想起了在尚桑城下被赵策追杀的恐惧。此时战鼓响起,守军在旋进进击。这都让陈甘觉得自己好像中了赵策的圈套。于是他赶紧往回退,麾下部队收到命令,也跟着陈甘往回撤。
在外围观战的魏匡看到大军突然回撤觉得莫名其妙,他想上前拦截,但根本拦不住。他努力在人群中寻找陈甘。质问他为什么撤退。此时在东南方向突然出现了一支军队。是田云(子常)的部队!赵策在决定亲自出征时,田云(子常)便告诉他自己想建立一番功绩,因此自愿随军出征。赵策并不信任他,因此只让他带着自己的本部五百名士兵前往前线。赵策没有给他下达作战任务,也很少让他参与军事会议,但也从不限制他的活动。保持着对方对自己的单向沟通。
田云在侦察敌情时注意到陈甘军正在调动,于是便一路追随,直至来到战场,他才发现赵策被敌军包围了。于是他身先士卒向陈甘发起了冲锋。陈甘以为自己中了赵策的埋伏立即撤退。田云在为赵策解围后仍然要突击魏、陈两军。赵策见状急忙拉住田云询问他:“将军,您只有五百人,敌人至少有七千人。如何突击?何况敌人的主将是陈、魏两位“柱国”将军。”
田云回答:“都仅仅是我的敌人,贼兵势微,我只要乘势击败他们。主公不要妨碍我斩敌名将,建奇功!”于是田云转过身:“三爵以上者,家中独子者,不能照顾家人者,自行退出。”田云军中退去了二百人,田云就率领仅剩的三百人向陈甘、魏匡两军发起了冲锋。赵策件田云士气高涨,每个人都奋勇争先,于是也率军发动突围。
此时魏匡拉住陈甘:“将军占尽优势,只需唱支歌的时间就可以将敌人全部消灭,为何突然撤兵?”
陈甘回答:“赵策突然现身,恐有埋伏。”
魏匡:“敌首就在眼前,将军只要把手中兵器对准赵策,他就必死无疑。”
陈甘:“我军已经中计,请将军赶快撤军,不要恋战。”陈甘说完便挣开魏匡,独自领兵撤退了。
魏匡便痛骂:“愚儿误我!”然后也率军撤退。刚要转身,田云突然率军杀到,正好与魏匡迎面相撞。魏匡吓得惊颤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反应,被田云一刀劈斩于马下。田云首次参战就斩落了“五柱国”之一的魏匡(规翁)。这位偷窃徐范将军果实的将领奸诈一生,但他也没料到自己会死得如此意外和突然。而且是被陈甘所误。陈甘则带着残军迅速败退。
赵策更是喜出望外。不但逆转了战局,还除掉了他一生所厌恶之人。他立即派人将魏匡(归翁)的令旗带到徐范(元祖)的墓前祭拜、告慰。赵策还增加了田云三百人的私兵[3],另外还将五千人划归到他的麾下。这次胜利极大鼓舞了赵策军的士气,但对整个仓州的局势并没有发生明显影响。
在黄权看来,魏匡(归翁)虽然聪明,有谋略,但他野心同样很大。因此对他早有提防。所以在魏匡(归翁)战死后,黄权便立即任命侯棱的军师傅朗(巨宗)为副帅。还派余嵩(高徳)两人前往仓州辅佐侯棱。不过,魏匡(归翁)之前提醒朝廷,赵策可能会从九原郡南下袭击钜京。这倒是引起了黄权的重视。经过钜京朝廷的分析,新建北方的防御工事很可能已经来不及。眼下唯一一个可以跟赵策抗衡的方案就是趁南部联盟动荡之际,出奇兵消灭他们。将那里的土地和人口据为己用。
“既然如此,我想是时候结束孙室国祚了。”黄权突然对大家宣布了他的想法,这另在场诸位都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便接受了黄权的决定。于是五日之后,黄权命人将当初掉落在董统(威山)军营中的陨石抬出来展现给世人。人们在陨石上模糊地看见上面写着“涂高者先”。这就印证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与本朝的一句著名的谶语:“代虞者当涂先[4]”。很明显,不用黄权自己说,以尚书令郑磾(本元)、太仆刘劭(扬徳)为首的大臣认为这就是上天明示代替大虞的正是黄权(公先),因为他的名字中就有“先”。而且陨石也在当时帮助他取得了关键胜利。在满朝大臣的指责和痛斥之下,太仆刘劭(扬徳)将目光天真、留着口水的天子龙烈从皇位上拉下,拳打脚踢将他和孙室社稷赶出皇宫。然后拥护黄权(公先)登基成为天子。国号为“崇”。然而事实上,陨石上的字是军师付栩(中书)当时让人刻上去的。
黄权称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让“五柱国”之一的皇甫和(中云)率军发动对南部联盟的突袭。
皇甫和在关中之战胜利后再次回到巴蜀对抗刘原(雅叔)。他在这段时期一边在与刘原对峙,一边还富有远见地经赢西南蛮夷的开发。在他的主持下,当地的汉人军民修缮拓宽了五尺道和关灵道[5]。促进了南蛮部落与汉人的贸易繁荣,南蛮部落也愿意帮助汉人修建运河,他们载歌载舞,骑着大象、水牛、驾着原始的马车帮助汉人搬运木材,物资。这些深度的交流和利益往来使得南蛮部落的大族十分愿意加入崇国。这样的建设也使得鲍范放松了对皇甫和的警惕。皇甫和便让手下大将文飏(元甫)突然率军北上从汉中出发进攻梁庸。
南部联盟的首领鲍范(本阳)正同王传(元连)一起进攻瓯国腹地。得知黄权篡权称帝并攻击自己的领地后,他觉得自己再次受到了欺骗恼羞成怒。因此不固王传(元连)的劝阻率军回撤直奔汉中。联军随即溃退。
“贩羊小儿。你还太嫩!”孔邕(玄举)得知联军退兵后洋洋得意,“传我旨意,各军立即向西反攻。我们要与西帝(黄权)分享楚地。”
有人提醒孔邕:“陛下,北方的章扬郡正遭受敌人的占领。我们要不要帮助钟离将军击败那里的敌人?”
孔邕:“那是他的地盘,让他自己处理。现在没有事什么比瓜分南部联盟更重要。”
此时钟离无疾正焦急地率军向章扬狂奔。在他出发西征时,孔邕曾告诉他会派兵协防章扬。没想到最后还是被周喜攻克(嘉聿)。他非常担心家人和妻子的安危。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家人和妻子此时非常安全,已经成为周喜的座上嘉宾。
原来,周喜在占领章扬后便对本次南征非常迷茫。如果按照常山王(孙嘏)和闻人恭联合制定的作战计划,周喜此时就应该烧毁钟离无疾的水寨南下与南部联军完成对殴国西北部的合围。但他对转眼之前还是敌人的南部联军并不信任。(事实上,大家都不信任彼此。)周喜的第二个目的是解救山亭侯。但需要他分出一部分兵力。此时他听到属下报告抓到了钟离无疾的家人,这令他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就在他心怀踌躇进入章扬郡府准备挟持钟离无疾的家人作为人质的第一时间,钟离无疾的妻子宫艾自己主动找到周喜。告诉他,只要他不伤害钟离无疾和自己的族人,她将劝说自己的丈夫向朝廷归降。周喜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宫艾是真心不想在屈于孔邕这种人之下。她觉得孔邕除了指使自己丈夫,就是拆散自己家庭。她给钟离无疾写信让他倒戈尚桑。钟离无疾出于对妻子的信任接受了这个主意,于是便给在陈殇的华钧(正德)写信表示自己要投靠尚桑,希望他能在朝堂上替他谋个官位。华钧(正德)收到信后立即来到钟离无疾的军营,当面向他保证一定会保举他,拜为将军。就这样,钟离无疾携麾下投靠尚桑廷,华钧则临时充当了钟离无疾的监军,与周喜以及山亭侯马绩(孝徳)一道直奔长康。
孔邕(玄举)还不知道钟离无疾已经被策反。此时的他就如同那些贪念生死的君王一样带着一群道士和女巫在长康附近太末县石窟[6]里一边吃着杨梅一边看着他们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当他听到钟离无疾倒戈时,差点被杨梅噎死。侍者好不容易帮他取出杨梅后,他愤怒地将果盘摔到地上,甩下朝中大臣率先渡过瀫水[7]。
白羽(明长)率领朝廷百官随后追上孔邕便询问:“陛下为何如此急促南迁,是钟离无疾使您一时忘记了让我方大军回防都城吗?”
虽然钟离无疾的背叛完全出乎意料,但孔邕并不为此担忧。钟离无疾的士兵都忠于自己,肯定不愿为他而与自己为敌。他所担忧的是周喜和山亭侯(马绩)的部队。孔邕采纳了白羽的建议召回于茂(令才)的大军守卫长康。
形势突然变化,周喜身边突然多了钟离无疾和山亭侯。这让他又有了充足的干劲。钟离无疾则满怀忧虑地望着老对手山亭侯的部队——那些人原本穿的白衣蓝花纹的军装。因为艰苦鏖战和漫长的匮乏,现在都已泛黄,充满了血渍和泥印。这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甚至还记得当初第一眼看见这样一支白衣部队时,他惊愕了有一阵。眼下,他们正敌视自己。而自己的部队则士气低落,随着大军距离长康愈来愈近,逃跑的人数与日俱增。钟离无疾向妻子询问:“再往南走,我的军队就要散了。我们真的要投靠尚桑吗?”
宫艾:“当然。你怎么还想着猪狗朋友,他害得你差点家破人亡。”
钟离无疾:“可孔邕从未加害于我呀。”
宫艾:“夫君,你的信义我很喜欢,但由此衍生的忠犬信仰让人生气。孔邕是国贼邪佞。你能因为杀人犯没伤害过你就不对他加以惩罚了吗?”
钟离无疾一下便明白了。
此时孔邕正在武夷山[8]“武夷君祭坛”旁的道观思考钟离无疾突然倒戈这件事。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白羽是个佞臣小人。他诬陷钟离无疾,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他必须立刻除掉他。为了应对尚桑的威胁,他可以将武夷山东部割让给虞国,自己再向岭南、南越发展。
孔邕的想法还没实施便被一大队士兵包围起来。是于茂(令才)的部队!原来白羽突然发现行骗一生的孔邕竟然也容易上当,并且守备是如此的空虚,于是起了贼心。他让于茂秘密率军赶到这里包围了孔邕。另外派一支小分队装扮成周喜军突入长康皇宫杀死了孔邕的家人。
孔邕怒斥白羽:“奸佞小人!你何德何能觊觎我的皇位!我算计一生,没想到最终被你这样的小人算计。我的国家遍地忠义之士,你必死于忠义之士刃下。”
白羽:“那我也先取代你成为了天子。”说完,白羽便让于茂将孔邕(玄举)杀死。对外宣称孔邕被毒蛇咬死。为了不走漏消息,他让于茂将附近道观里的道士也全部杀死。
白羽对外宣布继承孔邕(玄举)修行传到的遗志成为了新的天子,他也继承了孔邕(玄举)的战略,写信通知常山王孙嘏(纯玉),告知他自己打算退兵,与南部联盟重新合好。孙嘏(纯玉)正在因为崇国皇甫和的进犯焦头烂额。出乎意料地天降大礼,孙嘏欣然接受邀请,并且还提议帮助白羽制衡尚桑在江南的力量。
白羽收到回信非常高兴,他和于茂一起商量将瓯国首都南迁的事宜。他告诉于茂,如有不愿顺从的大臣便将其处死。平民不愿南迁就将他们困在链子上绑走。于茂便问白羽为什么一定要将一座山上的道士全部杀死。为什么要用这么粗暴的手段逼迫平民。这些天来于茂的心里一直想着那些无辜的道士和平民。他想不通自己和白羽都是修道之人,为何还要对同类残下杀手。对无辜的百姓也要痛下毒手。他们每晚都出现在他的梦里。虽然他们并没有以凶恶面貌恐吓他。但这让他更加愧疚。白羽一下子就明白了,便怒斥于茂:“令才(于茂)莫非也要谋反不成?”
于茂:“君无义,别怪我无情!”说完旁边埋伏已久的士兵突然冲上来将白羽(明长)杀死。于茂通告瓯国所有部队国君和国贼均已死于内乱,瓯国已经灭亡。随后,他便率军向周喜投降。
[1] 战国时期,赵国传奇君王赵武灵王赵雍的伐秦战略是占领秦国北方的河套平原,以此作为跳板,从北方和西方的函谷关同时进攻秦国。秦国在北方的兵力空虚,加上赵国北线是骑兵,因此可以迅速南下直击秦国京畿地区。为此,他派出了很多间谍打探情报,还迷惑秦国,与秦国亲近,派遣自己的重臣到秦国出任相国。自己还乔装亲赴秦国亲自考察那里的人文地貌、宫廷、朝纲。随后佯装提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以筹备伐秦。只不过后期发生了宫变,他的儿子赵惠文王为了防止他重掌朝政将他活活饿死在了沙丘。赵武灵王的伐秦计划就此尘封。
[2] 这里的长城指的是秦国古长城,战国时期修建的长城、要塞等防御工事,从今甘肃省一直向东北延申横亘整个陕西省,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御赵国和匈奴。这些长城在秦国实现统一之后被废弃或拆除。
[3] 这里的私兵是归个人控制的常备武装,不归朝廷将领管辖。
[4] 这是一句几乎贯穿整个汉朝的谶语。出自《春秋谶》原文为: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汉武帝在请人预测后世时也出现过这句话。后来的反叛者都以这句话作为推翻汉朝的理由。
[5] 两条道路都是西汉时期开辟。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灵关道从四川大渡河至西昌。
[6] 太末县,就是今浙江省游龙县,这里的石窟就是龙游石窟。龙游石窟是迄今世界已知最大的地下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久远。围绕它有很多谜团。关于它的形成,有人认为这是古代为有效开采地下或水下特殊石材而开凿的,因为在古代这片区域就是采石场,这一带有很多这样的石窟。但有传说在1992年人们发现它时,在石窟里也找到了很多不属于我们时代的器物。另外,到目前为止,整个石窟群也只开放了五座洞窟供人游览。
[7] 瀫水,就是现在的衢江。是钱塘江主要支流、源头之一。南岸不远处就是广阔崎岖的丘陵地。
[8] 武夷山的道教历史非常久远,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传说就已在武夷山盛行。汉成帝二年(前31)后,汉朝廷派遣使者在武夷山幔亭峰腰的巨石上祭祀武夷君,留下汉祀坛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