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钱币:琉球国历史兴衰的见证者
琉球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人的一大痛心点。它本来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无论是从地理位置、商贸往来,还是文物制度、语言文字等方面来看,琉球历史上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早在明朝时就已号称是“万国津梁”的琉球,从清朝后期开始,却在中国的眼皮子底下,被日本人一步步地蚕食,最后竟然被野蛮地吞并,将隋朝时中国给起的、已经沿用了一千多年的中式名字琉球,改成了日式的冲绳,而成了日本的国土。在日本人的片面宣传之下,当今世人就只知冲绳而不知琉球,更不清楚琉球历史上与中国的亲密关系。
下面就通过琉球国所铸造使用的钱币,给大家讲述琉球建国的历史、明清两朝时与中国的亲密关系,及其被日本野蛮吞并的悲惨命运。
(一)
我们还是先从琉球国的钱币讲起。
目前所知琉球铸造使用的钱币有两种,一种正面铸有文字,另一种两面都没有文字,两种钱币形制上都是圆形方孔。其中,铸有文字的钱币只有四种,分别是大世通宝、世高通宝、金圆世宝和中山通宝。它们不但使用的都是汉字,而且三枚钱币都称通宝,只有一枚称世宝。很明显,琉球国的钱币和中国的钱币几乎完全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琉球名称的由来以及它与明朝所建立的藩属关系说起。
琉球是位于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地处中国的台湾省和日本的九州之间,由大小三十六个岛屿组成。琉球民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与我国闽浙沿海一带的越族同出一源。琉球早期的历史因为“国无典籍”而无从考证,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唐朝贞观十年(636)成书的《隋书·流求传》。
隋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朱宽见到一串珍珠般的岛屿,“若虬龙浮在水面”,于是给它取名为“流虬”。“虬”字古代同“虯”,指的是一种传说中头上有角的龙。在古代因为所有与龙有关的字都是皇帝专用的词,因此唐朝在编纂《隋书》时为了回避皇帝的龙讳,就将“虬”字更换为“求”,即“流求”。到了明代又改用了“琉球”俩字,取其琉璃玉和珍珠球之意,这就是琉球之名的由来。
琉球虽然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被中国官方记录在正史之中,并有了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但是双方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有了正式的官方交流与往来。这是因为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正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之后,为了昭告天下他已经实现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目的,曾经派出专使向周边各国传送诏书,其中出使琉球的使臣是杨载。
当时琉球的本岛上分立着三个政权,分别被称为南山、中山和北山,史称“三山时代”。杨载到了琉球之后,分别向三国宣读了诏书。其中,中山王察度接到诏书之后,于同年十二月第一个派出使臣来明朝上表称臣。琉球国文献《中山世谱》记载说“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后来琉球的南山和北山两国也分别于1380年和1383年向明朝遣使进贡,这样琉球就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
琉球位于大海之中,往来大陆全靠船运。受当时造船技术以及航海知识的限制,琉球人每次朝贡往返明朝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朱元璋应中山王的请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特赐“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以便往来”,并钦准琉球官生到国子监读书。从此,琉球“始节音乐、制礼法,改变番俗,而致文教同风之盛”。
明朝迁去的三十六户,大多是居住在闽江出海口一带、擅长出海作业的人家。他们子孙中优秀的,都被送到明朝设在南京的国子监去读书,等学业结束后回到琉球,先担任“通事”(即翻译官),后逐渐升迁为长史、大夫。《琉球国志略》也记载,这些福建人移民到琉球后,“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他们所带去的先进的中华文明,对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的琉球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六户移民,平均每户按八口之家算,总数有三百多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曾经被称为“唐营”,这显然是因为海外习惯称中国人为“唐人”,唐营又被当地人俗称为久米村,村中建有一座孔庙,成为中华文明在琉球的传播中心。时至今日,三十六户福建移民的旧居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是在他们当时所聚居的久米村,孔庙以及后来修建的天妃(妈祖)宫却依然保存着。
琉球与明朝建立藩属关系之后,结束分裂的“三山时代”,实现琉球本岛的统一就被提上了日程。最后统一琉球的任务是由中山国的尚巴志完成的。
尚巴志原名巴志,尚姓是明宣宗所赐。永乐四年(1406),尚巴志以“中山(武宁)王失德废政”为由,起兵推翻了武宁的统治。永乐十四年尚巴志灭北山,宣德四年(1429)又灭南山,结束分立局面,实现琉球王国的统一。他以首里城为王城,建立了“第一尚氏王朝”,但是仍然以中山王的名义继续向明朝入贡,史称“琉球中山国”。尚氏王朝统一琉球之后,在明朝的影响及技术支持下,仿照永乐通宝钱铸造了琉球国自己的钱币。
(二)
琉球最早的钱币“大世通宝”铸造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据文献记载是在明朝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仿照永乐通宝钱铸造的。当时琉球王尚泰久的神号是大世,因此以“大世通宝”为钱文。这枚钱币的铸造,虽然在明朝和琉球的史料中没有记载,但是在朝鲜的史书《世祖实录》中却有记载。说是明朝景泰六年(1455)正月,朝鲜人梁成等人从济州岛出海,因为遭遇风灾,船漂流到了琉球,在琉球留居了八年之后于天顺七年(1463)十二月被送还。他说琉球“所兴用者钱货,然不知铸成之法,皆得于中原而用之。丁丑年(1457)中原人始来教之,十文准米一升”。这里的“中原”就是指中国,并且记载在琉球铸造货币之前,所流通使用的就是中国的货币,这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出使琉球的册封使郭汝霖撰写的《使琉球录》中也有记载。

琉球的第二种钱币是琉球王尚德于明朝成化五年(1469)铸造的,钱文是“世高通宝”。钱文中的“世高”是尚德的神号,也是以王的神号为钱文。这枚钱币的文字风格和铸造工艺与大世通宝钱一样,也是仿自明永乐通宝钱,有大字、小字两种版别。但是,世高通宝字体歪斜,铜质陋恶。

世高通宝钱币铸造后不久,琉球国就发生了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第二年即成化六年,负责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内间金丸(又称金圆)被推举为中山王,翌年,明朝派使臣册封内间金丸(改名尚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
琉球王尚圆被明朝册封之后,铸造了“金圆世宝”钱币。据《中山世谱》记载,“尚圆王童名思德金,神号金丸”。因为“丸”与“圆”相通,因此“金丸”也被称作“金圆”。所以尚圆铸造的钱币“金圆世宝”,也是以神号为钱文。与前两次铸钱所不同的是,这次不称通宝而改成了世宝。

“第二尚氏王朝”传至第三代国王尚真统治的时期(1477—1526),琉球国依据明朝的制度确立了官员的品秩、朝仪、赋税等制度,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等陋习,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形成“三省并三十六岛”的规模,琉球王国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琉球王尚真在位期间铸造的钱币是中山通宝。琉球曾经以中山为国号,因此中山通宝属于国号钱,这与此前的三枚钱币都是以王的神号为钱文的传统明显不同。中山通宝钱形制较小,钱体轻薄。

据《琉球国旧记》记载,在中山通宝钱之后,琉球另外还铸造过一种“赤钱”,也是琉球王尚真铸造的。因为没有实物传世,不知所谓“赤钱”是否就是用纯净红铜所铸。
琉球铸造的没有文字的钱币,日本文献称为“鸽目钱”,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的“鹅眼钱”。据琉球文献《中山传信录》记载,这种钱币是继中山通宝、赤钱之后铸造的,直到江户时代,呈紫黑色,形制薄小,两面既无周郭也没有文字,直径一分五厘至五分八厘不等,大小参差不齐。穿孔有方孔、圆孔两种,无论材质还是铸工都很低劣,50枚仅当小平铜钱1枚。因为使用不便,以四百文至一千文为一串,以绳贯之,上面用压捺朱印纸封上,作为一缗通用。
琉球这种无文的鸽目钱,在中国明清两朝遣使琉球的册封使所著《使琉球录》中也有记载。例如,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的《使琉球录》云:“行薄小无文钱。”万历二十八年(1600)夏子阳的《使琉球录》记有:“行轻小黑色铜钱,千钱不盈一掬。”康熙二十二年(1683)汪楫的《使琉球杂录》也说:“钱大小不及鹅眼,无轮郭文字,虚其中以受贯。大约四千文当中国百文。亦复有公私之别。中国人不能辨,或误以私铸入市,市人不受也。”无文小钱的穿孔有方孔、圆孔两种,已经可以看出受日本影响的痕迹,这种小钱一直流通使用到江户时代。
另有一种“琉球通宝”钱,有椭圆形(又称龟形)和圆形两种,铸工和文字都很精美。椭圆形仿日本“天保通宝”钱,面文直书“琉球通宝”,背无铸工花押,穿上“当”、穿下“百”,属于当百大钱。圆形钱面文为“琉球通宝”,篆书直读,背穿孔上“半”、下“朱”也是篆文;直径42毫米,一枚当小平钱128文使用。它们虽然都称琉球通宝,却非琉球王国所铸,而是对琉球怀有野心的日本萨摩藩,于江户时代末期的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年,清同治二年)铸造,记录和见证了日本吞并琉球王国的野心及历史。


摘自——王永生《钱币上的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