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媛
李楚媛是唐朝的东光县主,她们家三代人的故事非常有可看性。 李楚媛是李世民与韦贵妃韦珪的孙女,杜甫的曾外姑母,纪王李慎的第三个女儿,封号为东光县主。她出生于652年,她出生的时候,祖母韦珪还在世。 她的祖母韦珪出身京兆韦氏,隋唐之际著名士族家族之一,亦是陈寅恪先生所云之“李武韦杨”联姻政治集团的四姓之一。 然而,韦珪个人的童年又是不圆满的。尚在襁褓之中,韦珪的父亲韦圆成就去世了;而且可能因为韦圆成无子,由其弟韦匡伯承袭了爵位。因此,韦珪很可能是韦圆成唯一的孩子。 孩提时,开始懂事的韦珪便因为父亲亡故而伤心哭泣,那么小的孩子就为父亲死亡哭泣,因此家人都很爱怜她。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韦匡伯作为炀帝近臣,带领家属及韦珪移居洛阳。 在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之前,韦珪其实还有一段婚姻。她第一个丈夫是出身渤海李氏,隋朝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韦珪为其生下一女,即定襄县主。 你说为什么李珉的女儿是定襄县主?因为她被继父李世民封为了县主。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是中国好继父,因为根据《新唐书·职官志》“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皇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本没有皇族血统的定襄县主获得了皇族亲王女的待遇,由此可见,定襄县主在继父唐太宗李世民那里得到了相当的疼爱,李世民还把她嫁给了阿史那忠。 阿史那忠一生施政清谨,战功赫赫,官爵屡迁。东征,西抚,北伐,经营四方,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为唐朝立下巨大功勋。在当时可谓是一名相当出色的结婚对象。 隋大业九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李子雄被杀。韦珪作为罪官家属,其实并不能在史料中明确找到她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轨迹。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即位,宣布大赦天下。出身京兆韦氏长房的韦珪,或许在此时甚至更早摆脱了第一段婚姻的阴影,而回归名声赫赫的娘家。若非其女婿阿史那忠的墓志出土,在史书、甚至韦珪本人的墓志上,都不曾对她这一段过往有过一丝着墨 武德四年,李渊在关中站稳脚跟后,派李世民带兵攻打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则带十五万大军杀奔虎牢关而来救援。李世民命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三千五百人马,在虎牢关生擒窦建德,继而劝降王世充。洛阳城破后,李世民在城中广结名门望族,安插自己亲信,经营洛阳。大约在这一时期,为了拉拢洛阳名门望族,他迎娶韦氏姐妹——堂姐韦珪,堂妹韦尼子。 武德七年,韦珪生下她与李世民唯一的女儿临川公主,因为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所以李世民为这个女儿取王羲之女儿的名字孟姜为名。 贞观元年,唐太宗不仅册立长孙氏为皇后,也册立韦珪为贵妃,位列四夫人(正一品)之一,人生际遇,天壤之别。时年,韦珪30岁。 同年,因为母亲去世,韦珪十分哀伤,唐太宗为之感动,因此追赠她已去世三十多年的父亲为徐州都督,可见李世民对其感情深厚。 贞观二年,韦珪生下与李世民的独子纪王李慎,李慎因为唐高宗李治同岁,再加上韦贵妃一直对李治很亲切,所以李治李慎两兄弟关系一直不错。 韦珪的贵妃生涯,史书和墓志都惜字如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韦珪深得太宗宠爱,但是其本人却从未因此骄纵,反而恭谦有加。 贞观10年——公元636年,36岁的长孙皇后不幸病逝,深爱长孙皇后的李世民悲痛万分,于是决定亲自抚养长孙皇后的8岁幼子李治。 按理说,皇后过世,后宫不可一日无主,但是李世民因为敬重长孙皇后,一直不肯再立皇后,只是让品行才学过人的韦贵妃管理后宫。 韦贵妃除了管理后宫外,教育儿女也非常用心。 她与李世民的大女儿临川公主李季姜自幼聪慧,能书善文,使得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都赞叹。独子李慎好学,擅长文史和观察星象,皇族中与越王李贞齐名,时被人称为“纪、越”。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韦珪被李治封为纪国太妃,随儿子纪王李慎迁居藩地安享晚年。 李治让韦珪出宫挺好的,皇宫虽然是权利中心,但是树大招风,是非也多,确实不是一个能够安享晚年的地方。 根据韦珪的墓志记载,韦珪的晚年生活舒心,子孙满堂(李慎与妻子陆氏有东平郡王李续等六子、江陵县主等八女),子女皆不使其忧烦,纪王更是晨昏定省,十分孝顺。 而唐高宗亦对韦贵妃十分尊敬,不仅拜谒昭陵时将其奉于长辈之席,而且当韦珪在京时,亦常邀请之与高宗武后欢宴。 在祖母韦珪的影响下,李楚媛也对美德有异乎寻常的追求。 八岁时听闻父亲李慎有疾在身,担心得不肯吃饭,李慎爱护女儿,哄骗她自己已经痊愈,李楚媛见父亲脸色还未完全好转,始终不肯进食,大家都称赞她的孝行。 虽然我不赞成因为父母生病吃不了饭就不吃饭的行为,但是八岁的她有如此孝心确实是难能可贵。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欲封禅泰山,驻跸于东都。韦珪和越国太妃燕氏也千里迢迢赶到东都,参与封禅。出发前,韦贵妃在洛阳病倒。唐高宗派遣医生和宦官前往诊治探视。但是韦贵妃终究年事已高,于九月二十八日薨逝于洛阳敦行坊,享年69岁。 韦贵妃逝世后,唐高宗先是在洛阳城门外举哀,派遣宦官对临川长公主、纪王说道:“太妃生前,给她准备了车马和衣服,期待随我一起东行封禅。没想到太妃却阖然长逝,很伤感,所以把这些衣服与车马都赐于太妃灵前 。”随后,唐高宗下诏司稼正卿杨思谦监护丧事,赐东园秘器以吊祭;又派遣司平大夫窦孝慈监护灵柩还京;之后复令司稼正卿李孝义、司少卿杨思止监护葬事,特给鼓吹仪仗往返。乾封元年十二月,陪葬于昭陵。 唉,帝王史书虽然说明了李治的伤心,但是没有说李楚媛在祖母过世的反应,但是能够因为父亲李慎的生病而担心得吃不下饭的李楚媛一定会更伤心。 李楚媛的父亲李慎也一定对于母亲过世非常伤心。 李慎与李治关系很好,在李治在世时,他官至荆州都督,是当时少有的很有权势的宗室子弟,因此他有什么好东西都会进贡给李治。 据《洽闻记》记载,唐高宗永徽年间,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曾经在河中的滩涂上,拾到一棵小树栽种。等到小树长大,即为林檎。果实大的像小黄瓠,颜色洁白如玉,上面有以珠点的纹斑,数量不多,三颗而已,有如有花纹的丝织品——实为奇果,光明莹目,又非常美丽。纪王李慎当时是曹州刺史,有人得到先给纪王,纪王于是进贡给高宗,以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称之为联珠果,将其种于苑中。西城老僧看到之后说:“这是奇果,亦名林檎。”高宗极为重视,赐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职,亦称此果为文林郎果,俗称频婆果。 想必李治也因为韦珪李慎而对李慎的儿女有所优待,在当时众多的县主中,李楚媛绝对是其中的顶峰。这样的家世难免会变得嚣张跋扈或者骄奢淫逸,但是李楚媛却从小喜欢礼。 李楚媛长大后嫁给司议郎裴仲将,夫妻间相敬如宾,婆婆生病,她亲尝药膳,接待妯娌,都得到她们的欢心。 当时皇族女子都以骄横奢侈相互争胜为时尚,他们讥笑只有李楚媛节俭朴素,说:“人所以看重富贵,是因为能满足欲望;现在你一人独自保持勤劳艰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李楚媛说:“小时候喜欢礼,现在付诸行动,不是满足欲望吗!综观自古以来的女子,都以恭顺节俭为美德,以放纵奢侈为丑恶。使父母感到耻辱是我所畏惧的,别的还有什么追求啊;富贵是无意得来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向别人炫耀的!”大家听后既惭愧又佩服。 李楚媛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见解,确实是非同凡响,有理想的人总是令人佩服。如果我是县主,我做不到她的节俭朴素。 如果没有什么变故的话,她应该就这么平平淡淡又谨言慎行地度过这一生。但是,变故发生了。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武后临朝称制。为了安抚李唐皇室德高望重宗室诸王的不满情绪,武后纷纷对其以虚位加官进爵,因此,时任安州都督(治所在今湖北安陆)的李慎被任命为太子太保 。 然而,李唐皇室与武后之间的矛盾终是不能和平解决。 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贞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及李元嘉子黄国公李撰、李灵夔子范阳王李蔼、李元轨子江都王李绪以及李贞长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等人,秘密谋划推翻武则天的事业。 垂拱三年(687年)七月,李贞伪造皇帝玺书,起兵欲推翻武则天,并通报给其他三王和李慎。 李慎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答应参与,也有可能李慎也觉得李贞居心不良,居然伪造皇帝李旦的玺书,他与李治一家的关系比其他宗室都更加好,所以不敢相信武则天会那么心狠,抢儿子江山。 但是他也没有向武则天举报李贞等人的意图,可能是他自己也对武则天的临朝称制将信将疑,毕竟李显李旦早已成年,为什么武则天还不愿意放权呢? 不出李慎意料,李贞等人政变失败。但是武则天却借题发挥,大量牵连李唐宗室子弟。 本来,武则天想让李慎与李贞等人一样处死,但是临刑前,武则天可能是念及往日交情,就赦免了李慎,武后改李慎姓“虺”。这妥妥的精神侮辱啊。 永昌元年(689年)七月,李慎乘坐囚车,被流放至岭表 ,或许是因为被人冤枉又或者是不堪侮辱,李慎途中死于蒲州。 李慎死后,武则天也不再留情,李慎的五个儿子李琮、李璿、李琇、李瓛、李玖同时遇害。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其余家属不用被杀,只是被流放岭南。 其中李琮的一个女儿坚强地在当时的岭南活了下来,长大后生儿育女,这位李氏就是杜甫的外祖母。 等到李慎与兄弟们的死讯传来,37岁的李楚媛悲痛欲绝,呕血数升。 更令人不安的是,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打击接连而至,永昌年间(689年),裴仲将由宁州司马贬为潭州法曹参军、婺州司仓参军、汾州孝义县令。 想必在这一段时间,李楚媛与丈夫一定惴惴不安,毕竟谁知道武则天会不会心血来潮像诬陷她父亲那样诬陷他们一家致死呢?同时在这一时期李楚媛也一直希望父亲兄弟能够沉冤昭雪,江山能够重新姓李。 所以李楚媛严格守丧,三年丧期期满后,可能是为了让自己铭记亡国之痛,也可能是为了缅怀去世的父亲兄弟,她近乎自虐地不用润发的油脂16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唐中宗李显复国号唐,振兴李唐皇族。唐中宗大量封爵皇室宗亲,恢复李慎本姓。李显追复李慎原有官爵,诏令州县求访其葬地而祭祀,然后迁葬昭陵并以礼改葬;同时,封李慎的幼子李诚为嗣纪王,承袭李慎的爵位。 李慎得以归葬昭陵,李楚媛得知后又吐血而晕厥,苏醒后告诸子曰:“家国再造,冤酷获申,为我谢中外亲亲。下见先王,暝目无恨。”言未尽而薨,享年五十四岁。 唐中宗得知县主的举动,非常震撼,于是专门在章善门为她举哀并下诏褒答,史官也称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