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

2023-08-18 19:00 作者:98240875107_bili  | 我要投稿

第一讲:绪论

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价值与学科)

一、美学为何:美学的学科特点

1.对审美现象的反思

追问现象之后的本质问题

○《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

思考:参照好坏时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三观不正是否能成为评判一件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道德约束在艺术作品中是否存在?

对审美现象的反思≠对审美进行评判

2.对审美规律的探寻

○张柏芝,广州体育馆

思考:美有规律吗?如果有的话,是否会导致美的千篇一律?如果没有的话,美学有什么意义?

追寻的是规律背后的规律,而非规律本身。美学→学以致用(x)/学以致智(√)

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不存在自然的审美高低

3.对审美文化的分析

对背后社会历史背景、动因、意识形态的追问和思考

二、美学何为:美学的学科性质


绪论:美学——是什么与为什么(... P2 - 11:10


1.美学学科定位

基本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美学基本属人文)

(1)美学与自然科学

费希纳:科学试验(易忽略历史性、社会性)

思考的过程>结论

(2)美学与社会科学

区别:美学从个体出发→精神价值;社科→整体

(3)美学与人文科学

①过程:主观介入→价值判断

②研究对象:不具有实体性(美学是学科而非科学)

③结果:无法验证(主观性)

2.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及其规律(柏拉图)

○美是什么?(美本身→美学问题)什么是美?(可以是具体事物)

(2)艺术/艺术哲学(黑格尔)

美→精神性→艺术

(3)美感经验

审美包括经验(主观)、心理(研究)

(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认识论、伦理学、美学

核心为人:审美关系与自身(心理美学)/文化(艺术哲学)/自然(环境美学)/社会(社会美学、文化工业、政治美学:雅克·朗西埃)

○课后思考: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上有没有美?


第二讲:美学本体论

——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

〔前提问题〕


美学本体论(1)感性世界的美学... P3 - 18:28


1.历史(美学史)的逻辑统一问题

2.本体论(本质/存在论→是什么)问题

3.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4.主观派、客观派之争(上节课思考题)

一、美的规律与本质(古希腊)


美学本体论(1)感性世界的美学... P3 - 36:15


(一)毕达哥拉斯:合规律性

1.世界的本质:数(规律)

2.美与丑的区别:数是否和谐

3.美的本质:数的和谐(数学规律)→黄金分割

(二)苏格拉底:合目的性

美:有用、合适

1.美不是属性→关系

2.美的事物:相对的、变化的;美:不变

(三)柏拉图

本质决定存在《理想国》


美学本体论(1)感性世界的美学... P4 - 07:40


1.线段喻

实物(现象)→对应的数理规律(本质)

2.洞穴喻(最著名)

可知世界(现象世界)→反映

不可知世界(本质世界)→真实

3.床喻:理念决定存在

(1)艺术作品:摹本(现实)的摹本→远离理念,接近感性

(2)艺术易激发低劣情感(绕过理性认知,激发原始欲望和情感)

4.迷狂

美→理念;不得→迷狂→神灵附体

5.美本身《大希庇阿斯篇》

美的事物≠美本身

①确立美的本质问题

②美具有抽象、普遍、客观性

③确立了美学研究方向→哲学

△总结:三者均认为美偏重于理性、客观、抽象(美的逻辑起点)

二、美学:神圣秩序的证明

(一)奥古斯丁

《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域》《论美与适宜》

1.美的本质→上帝

美的阶梯:上帝;精神(道德、艺术);物质

2.美的普遍特征:

形式(数)→ 整一、和谐、对称

(二)托马斯·阿奎纳

《神学大全》

1.美:通过感官使人愉快

只涉及形式,无关内容、欲念

2.美的三要素:

整一、完善;比例、和谐;鲜明

3.美(让人愉快)与善(符合愿望需求)

△二者强调美与神圣秩序有关


第三讲:美学本体论

——主观论的兴起与感性学的诞生


美学本体论(2)主观论兴起与感... P5 - 20:42


一:感官与经验(17世纪英国经验美学)

(一)夏夫兹博里

1.审美的内在感官说

外在感官:直接性

内在感官:辨别善恶美丑

2.美善同一

美=和谐=愉快=善

(二)哈奇生

1.内在感官(复杂:理性)>外在感官

《论美和德行的两种观念的根源》

2.绝对美→本源美(固有属性)

相对美→比较(艺术)

(三)休谟:不可知论、怀疑论

1.美的本质

不存在客观的美:美感→美

2.同情说

美源于同情的想象(影响移情说、内模仿说):主观情感的映射

二:感性学的征兆与诞生(18世纪启蒙美学)

(一)卢梭:浪漫主义之父

天赋人权,返归自然,《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

1.感伤主义、自然主义

强调自我情感:艺术是自由、表达情感的→自然美

2.审美力:美丑判断力(天赋)

(二)狄德罗:百科全书派领袖

《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

狄德罗效应:东西建构行为

1.美的分类

客观的美:因素

主观的美:真实的美(事物本身)、见到的美(比较)

2.美在关系

特定环境影响审美

(三)维柯

论文:《新科学》 共同人性论

1.诗性智慧

以己度物、形象思维

(四)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美学本体论(2)主观论兴起与感... P6 - 39:44


标志美学学科正式成立

1735《关于事的哲学默想录》→感性学

1750《美学》→现代美学诞生

1.感性认识

2.美学定义

①自由艺术的理论

②低级认识论

③美的思维的艺术

④与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用理性方式研究感性


第四讲:美学本体论

——康德美学与审美现代性

1781《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知)

1788《实践理性批判》:伦理道德(意)

1790《判断力批判》:美学问题(情)

一、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背景

重要矛盾:感性vs理性/

大陆理性主义(先天)vs英国经验主义(后天经验)/经验论vs唯理论

2.目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1)两派共识→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判断(x是x)

(2)争议


美学本体论(3)康德美学思想(... P7 - 17:60


理性主义:先天分析判断→世界是概念推纳演绎的结果→必然性(前提包含结果)

经验主义:后天综合判断→通过经验所得→不具备必然性、有新结果

(3)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追问这个判断意义在于,追问了我们是否有先天的知识或者“概念”

3.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传统:自然具有规律,主体/科学研究目的→认识规律

康德:自然符合认知形式

(1)先验认知形式

时间、空间→人为自然立法

(2)物自体

(3)二律背反

A、B皆成立但相互矛盾

(4)认知模式

感性:感官(视觉味觉等先天认知形式→知性:认识能力(时、空)→通过概念形成理性

十二大范畴

二、伦理学(实践理性批判)


美学本体论(3)康德美学思想(... P7 - 41:10


前提:人是自由的(有自主意识)→遵循一定原则

1.人为自己立法

道德准则:

假言命令(有条件);

定言命令(无条件)→可普遍化⇆源于信仰

个体→普遍化

2.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3.必然与自由的关系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现象→必然;本体→自由

纯粹理性批判(认识):感性+知性→概念范畴(相互作用)→理性

实践理性批判(道德):自由+理性→可普遍化原则→道德

三:美学(判断力批判)


美学本体论(3)康德美学思想(... P8 - 16:28


判断力:连接知性与欲求

〔审美判断4个契机〕

1.无利害而生愉快

美感(无功利)≠→快感(功利性)

快感:愉快→判断

美感:判断→愉快

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①先验目的(心意状态)

②纯粹美:形式、无目的

依存美:有目的(功利性)

4.审美共同感/无概念的


第五讲:美感经验论

——本体论解构与唯意志论美学

一、美学本体论解构

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一)维特斯根坦

《逻辑哲学论》 《哲学研究》

1.语言“图像论”

语言:描绘世界→如何精确描绘?

but无法精确描绘美、道德

2.语言的本质/意义:用法

3.语言游戏说

4.家族相似

美不存在确定的本质

(二)康德之后的发展路线

1.心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实验心理

2.社会:马克思

二、叔本华的意识论美学

181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一)意志哲学

1.意欲(盲目的生命冲动)和表象

世界的本质都是意志(意欲)

2.悲观主义→虚无主义

不满足→痛苦(生命的常态)

满足→新的欲望

3.审美

作用:拯救

(1)审美直观(不涉及欲望)

①条件:a.对象→不具体、理念

b.主体→纯粹主体

b+a→审美愉悦

②特点:a.无功利;b.物我两忘

4.艺术分类

低建筑、造型(图画)、语言(抒情诗、小说)、戏剧、音乐

低级————→高级

三、尼采:非理性美学

1872《悲剧的诞生》

1.核心

(1)生命的意义: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学说

(2)文化批判:批判形而上学、理性主义→依靠人的意志建构一套道德体系

(一)酒神、日神精神

1.酒神:世界本质→醉(原始冲动→打破个体→过度原则)→音乐艺术

日神:世界现象→梦(美→维持个体→适度原则)→造型艺术

(二)悲剧的本质

1.酒神、日神矛盾→悲剧(个体毁灭)

2.快感:形而上学的慰籍(上帝视角)

(三)权力意志:创造性力量

审美取决于对象激发/压抑意志

(审美能力)

美感:意志投射对象

艺术:通过改变体现生命创造力


第六讲:美感经验论

——精神分析美学

概论:

1895 弗洛伊德《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

1906 精神分析学会

1908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创办“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1930 融入其他学派→法兰福克学派

一、弗洛伊德

(一)无意识理论

1.精神结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冰山)

2梦的理论:被压抑的欲望满足

伪装:压缩、移置、象征、

3.过失心理学

口误现象、遗忘现象

(二)心理结构理论

1.本能论:力比多(libido)

早期:自我本能(生殖)+性本能(繁衍)

后期:生本能+死亡本能 (向外:攻击,内:自残、自我惩罚)

自我本能→爱;性→快感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

自我(现实)

超我(道德)

3.情理论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

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

自恋情结/纳西斯情结

(三)美学分析

1.升华理论

艺术创作:本能(性)

2.作家:白日梦

创作→儿童游戏(想象)

3.美感:本能释放的快感

艺术→替代性满足

二、荣格

(一)心理结构

1.反驳:性欲视为唯一驱动;无意识为个体意识

2.提出:集体无意识

个体无意识:儿童经历

集体无意识:遗传力量形成心理倾向→普遍、非个人、集体

(二)原型:原始意念

反复出现的意象可能性(e.g.母亲、大地)

1.四种基本原型

人格面具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男性、女性幻想的理想类型)

阴影(人最原始欲望和本能、最基本生命力)

自性(人格:相互协作构成整体)

(三)美学分析

1.艺术类型

(1)抽象:抵御对象→否定性投射

移情:对对象灌注全部→肯定性投射

(2)内倾:作者意图

外倾:源于现实(作者被力推动)

2.集体无意识与艺术

外倾→创造者为集体无意识代言人

作为个人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作品(x)

伟大作品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