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战役——第四篇 奔向大海!
在马斯河会战后,德军A集团军群的主要目标就是奔向英吉利海峡,配合B集团军群包围同盟国第1集团军群。
有意思的是,1914年协约国和同盟国一样在进行着奔向大海作战。那次奔向大海作战之后,德法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不过这次奔向大海作战后,德法战争就要进入尾声了。
马斯河会战失利后,哪怕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盟军继续待在比利时就是找死。1940年5月16号,甘莫林下令第1集团军(不是整个第1集团军群)撤离戴尔河。而此时整个第1集团军群正处于懵逼之中,比约特此前为了挽救第9集团军慌乱调集部队最终引发交通混乱,公路上挤满了难民,军用载具,大兵,使得快速调遣部队已经不可能。就这样,关键的瓦兹河防线只有8个连防守。这里本来是阻挡德军的最后希望。
PS:法军撤退时发生了一件令人很无语的事。因为法军指挥系统自身的问题:甘莫林和阿方斯乔治合不来,日常吵架。按理说比利时前线归乔治管,英国人也只听乔治的指挥,可撤退命令偏偏是甘莫林下达的,而不是乔治。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撤退命令是甘莫林的,而理论上英国远征军只听法国东北战区司令阿方斯.乔治或者第1集团军群司令比约特(开战2天后英国远征军直接归法国第1集团军群指挥)的命令,那甘莫林的撤退命令要不要通知英军呢?如果通知了英国人,那不就是破坏了法军的指挥系统吗?所以出于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比约特在下令撤退时没有通知侧翼的英国人。于是第二天戈特勋爵一觉醒来发现,侧翼的法国人一夜间人间蒸发了,德国人也杀了过来。戈特勋爵被逼无奈,只得快马加鞭跑路,还不忘咒骂到:
永远不要把侧翼交给法国人!
有意思的是,比约特第二天还“礼节性”地追加了撤退命令,不过如果英国人真的傻乎乎的等他的命令,恐怕不久就要在德国人的战俘营里待着了。后世的一些史学家(如朱利安.杰克逊)甚至怀疑比约特就是为了坑英国人才不下达命令的。
这算是英法间由于协调问题导致的第一次信任危机。别着急,以后这种破事还有的是,并会最终彻底摧毁英法间的信任,使得盟友反目成仇。

5月16号下午,克莱斯特装甲集群6个装甲师正在快速西进,因为第9集团军已经灭亡,先前发动反击的第6集团军也已经跑路埃纳河,第2集团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法军的抵抗早以消失不见。同样是16号的下午,刚当上首相不满一周的丘吉尔飞到了法国,根据丘吉尔的说法,当时在机场的法国人都十分沮丧。对战局还一头雾水的丘吉尔问了甘莫林一个问题:“你们的机动预备队在哪里?”
甘莫林则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又在后世引发了很大误解的话:“根本没有!”
其实看过笔者上篇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法国不是没有机动预备队,只是他们在马斯河会战中全军覆没了。甘莫林的话让很多人以为,法军傻到没留预备队,这其实是无稽之谈。
倘若各位读者有兴趣再翻一遍笔者在本系列文章第二篇中提供的部队编制表,就会发现法军的预备队其实一点也不少。然而这些预备队要么在马斯河会战中被歼灭(机动预备队),要么被亨茨格这个250带到了马奇诺(大量的步兵预备队),目前很有可能正在斯通尼和德军对线,不可能参加到奔向大海战役中来。
业余军事爱好者丘吉尔可不清楚装甲部队的威力,他还天真的拿1918年的米歇尔攻势鼓舞甘莫林,信誓旦旦地说“德军不久后就会停下的!”
呵呵。
1918年德国人可没有这么多机动部队,1918年联军也没有把几乎全部的精锐都打包送给德国佬。
当然丘吉尔也不是光说不做,4个飓风战机中队很快抵达法国,英国皇家空军注定会在法国进行一场苦战。
不过德军自己也遇上一些麻烦。装甲部队在前方突进,可是德军第4,12集团军已经落后他们120km。这种情况让伦德施泰特非常紧张,他可是记得很清楚,1914年在马恩河,德国就是这么输的。这也为后来德军装甲部队的突进被叫停埋下了伏笔。
当然了,担心归担心,陆军总司令部很快投入了党卫军骷髅师支援克莱斯特装甲集群。

奔向大海!
5月17号凌晨,德军第1,2装甲师撕碎了法军在瓦兹河的防线。尽管法军打得非常英勇,可是8个连的兵力是在太少了。
表现最亮眼的当属隆美尔。他的第7装甲师在5月16号下午开始进攻,突破了莫波日筑垒地区——小马奇诺防线的一部分。可是隆美尔没有就此停止,他继续进攻,16号晚上撞上了在路边过夜的法军第5摩托化步兵师。猝不及防的法军被打得丢盔弃甲,第5摩托化步兵师溃败。隆美尔还未尽兴,他攻向阿韦纳,遭遇了之前已经被打得损失惨重的第1装甲师,4个小时的激战后,第1装甲师几近全军覆没,但好在没有被全歼。德军由于是偷袭所以损失很小,伤亡不足百人,却又击毁了17辆法军坦克,俘虏法军近万人,缴获30辆装甲车和27门大炮,彻底打垮了法军第1装甲师。
法军全线都在溃败,就在这个时候,戴高乐——这个日后法国的英雄站了出来。5月17号4时15分,戴高乐带领新组建的第4装甲师和第2装甲师的残部对蒙科尔内的19摩托化军发动了突袭。
这些法国士兵是可敬的,他们只是临时拼凑的部队,之前没有任何磨合训练,坦克甚至没有配备电台。他们根本不知道蒙科尔内有什么,可他们依旧毅然决然地冲向了蒙科尔内。
戴高乐不知道的是,蒙科尔内东面4公里,就是古德里安的指挥部。就连克莱斯特都也正好在古德里安的军部和他吵架。
需要说明,某些人口中的“戴高乐对古德里安的军部发动了RUSH”纯属扯淡。这只是误打误撞,而且从头到尾戴高乐压根就不知道古德里安离他那么近。
蒙科尔内镇内的德军只有1个工兵连和1个高射炮连。戴高乐初期的进攻非常成功, 德军哨兵的37mm水管对法军的B1来说毫无威胁,法军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法军的传统异能再次出现:
坦克没油了!
郁闷的戴高乐只好浪费4个小时的时间从民用卡车上抽油以给他的坦克补充燃料。德军自然不是白痴,抓住这个机会纷纷前来救驾。88mm炮和斯图卡把法军坦克炸上了天,第10装甲师也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戴高乐自知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只得狼狈撤退。法军坦克手被迫炸毁他们宝贵的坦克才得以逃出生天。此战法军至少被摧毁了23辆坦克,但是俘虏了130名德国兵。


与此同时,盟军在比利时的撤退也陷入了困境。法国人和英国人正在为到底是要撤到海边还是向南突围而争吵不休,对战局茫然无知的戈特勋爵根本不知道南方发生了什么。比利时人则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国土,铁路工人举行罢工拒绝英法军队撤离比利时,比利时军队也对于撤退表现得磨磨蹭蹭。德国人还没打过来,盟军自己已经分裂了。
(笔者注: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提到了一件事:甘莫林出于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拒绝联军指挥官使用无线电,因此英法联军只得苦逼地用电话和传令兵进行联络。16号突破的德军破坏了联军后方的电话线路,于是联军的通讯手段直接倒退了100年。这也是低地盟军撤退如此之慢的原因之一。)
5月18号,德军大举渡过瓦兹河,还在比利时磨蹭的盟军已经岌岌可危。这个时候英国远征军本该提供他们的部队来支援法军。可是英国远征军自己也没剩多少部队了,远征军的主力还在布鲁塞尔正面与德军激战。所以英国人只能派出素质低下,被戏称为“苦力师”的12,23,46地方自卫师到亚眠至阿拉斯一带阻挡德军。让人不解的是,戈特勋爵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居然对他们说“你们只会遇到德军的侦查部队”。可这些炮都没几门的英国师,要面对的是德军精锐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

不过英国人为了以防万一,任命一战英雄阿奇博尔德.博曼在索姆河地区组织1个师来守卫英军的后勤仓库,并且充当预备队。这个师在红色行动时期表现非常英勇。
在比利时,法军节节败退,5月17号布鲁塞尔沦陷。第1轻机械化师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时间在5月18号18时30分无畏地冲向了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但最终寡不敌众。法军101要塞步兵师表现出了法国军人的勇猛,他们面对优势德军的围攻拒不投降,誓死坚守阵地,掩护主力部队撤离。一直到5月23号101要塞步兵师才被德军全部消灭。这些法兰西勇士无愧于他们当年在凡尔登浴血奋战的父辈。
陆军在苦苦支撑,盟国空军的情况也很糟糕。法国空军的飞机太过老旧,英国空军则损失惨重。同时因为陆军溃败的太快了,大批飞机被迫在机场被自己人炸毁。制空权已经被德国完全掌握。

古德里安和霍特在南方继续飙车,5月19号古德里安俘虏了已经是光杆司令的亨利.吉罗——他的第9集团军3天前已经完蛋了。康布雷,巴波姆等重镇接连沦陷,法军在索姆河以北已溃不成军。但是法军没有放弃抵抗,第1集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反击。第2装甲师幸存的2辆B1坦克更是在朗德勒西摧毁了50辆德军坦克,装甲车。可法军的反击很快就被斯图卡碾碎。英法联军的所有反击都被德军瓦解,看起来,第1集团军群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战局迅速失控,心急如焚的雷诺总理解除了甘莫林作为法军总司令的职务,任命已经73岁的一战英雄马克西姆.魏刚担任法军司令。甘莫林在马斯河被突破后心态已经炸裂,他疯狂隐瞒不利的战报,甚至连英国盟友他都要隐瞒。他也在做着不切实际的反攻美梦,居然想用包围圈外那点部队在德军防线上撕开口子。
雷诺当然不喜欢魏刚这个铁杆右派,不过他现在也只能寄希望于这个福煦元帅的参谋长了。魏刚在1918年同福煦,贝当一起创造了奇迹。但这次,胜利女神不会眷顾法兰西了。

刚刚上台的魏刚立刻改变了前任定下的战略,他惊讶于甘莫林都这时候了还异想天开准备进行反击战。魏刚作为福煦元帅的参谋长自然清楚,这个时候让外圈部队打反击战只是臆想。预备队都拼光了打反击战?早干嘛去了?笑话!魏刚认为,现在要做的是让包围圈内的部队参与进来,尽可能拯救更多的士兵。而不是让包围圈外本就少得可怜的士兵去白白送死。
PS:现在国内的某些书籍指责魏刚是铁杆投降派。尤其是《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真的是把魏刚往死里黑。可魏刚其实最开始是一名坚定的主战派,说他一上台就准备举白旗纯属胡说八道。魏刚上任后积极走访前线,而不像甘莫林那样天天蹲在办公室无所事事。同时他在全军推广他的“刺猬战术”,组织魏刚防线誓死坚守索姆河和埃纳河。可以说魏刚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将军,可惜的是他上台时,法国战役大局已定。这个时候就算是拿破仑起死回生也无法拯救法国了。

5月20号,英国总参谋长艾恩赛德元帅乘飞机到达了戈特勋爵的指挥部,命令他要向南方发动攻击以配合魏刚的突围计划。不过戈特勋爵清楚,魏刚的计划其实也是异想天开。包围圈内的英法联军缺乏燃料,弹药,官兵筋疲力尽,打大规模反击战简直是扯淡。况且比利时人也在扯英国的后腿,让戈特勋爵不得不浪费7个师去帮助不争气的比利时人。然而官大一级压死人,最后,戈特勋爵只得不情不愿地从他那点可怜的家底中拿出了第5,50步兵师和第1装甲旅投入反击,并任命第50步兵师的师长马特尔少将指挥这次反击。

可是英军的力量实在过于薄弱。英第50步兵师本就只是个辖2个旅的缺编师,不久后其下属的第150旅又奉命支援加来,这样一来所谓的第50步兵师就只剩下1个第151旅,2000名官兵了,而151旅的3个营又有1个被留下来作为预备队,因此5月21号反击发动时,英第50步兵师实际上只有2个营参战。
第5步兵师则压根就没有投入战斗。该师同样是1个缺编师,只有2个旅的兵力。其中第13旅被派去救援刚刚在正面战场上被击溃的法军和英第23步兵师,剩下的第17旅则作为总预备队,戈特勋爵打算等先头部队打开缺口后,再投入这个旅。
而第1装甲旅下辖的第4,7皇家坦克团虽装备了77辆玛蒂尔达1,23辆玛蒂尔达2和12辆MK4轻坦。但一路上的损耗使得英军可用的坦克数量锐减至58辆玛蒂尔达1,16辆玛蒂尔达2与7辆MK2轻坦。
因此,阿拉斯战役中英军所谓“2个步兵师又1个装甲旅”大军,其实只有2个步兵营和2个皇家坦克营参与了一线的战斗。

艾恩赛德明白,英军必须借助法军的力量,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所以他紧接着就飞到了比约特的司令部,成功说服比约特参加英军的反击。法国人承诺会提供至少2个步兵师和3个轻机械化师来支援英国人。但后来证明英国人被坑了,因为这些法军在英军投入进攻时毫无动静。
比约特无疑是在忽悠人,阿拉斯战役真正开始后,法军只有1个第3轻机械化师姗姗来迟。至于另外2个轻机械化师和3个步兵师?法军兵力同样吃紧,怎么可能抽调如此多的军力帮英国人呢?所以法军的这个承诺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联军面临的困难还不止如此,英法两军差劲的沟通机制又一次惹出了致命的祸端。
艾恩赛德跟比约特约定的反击时间是“On 21 May”,结果当比约特给布兰查得下令,布兰查得再把命令传达给这次反击的法军指挥官,第5军军长奥特梅耶时,反击时间就被翻译成了“From the 21st on”。
就是这个要命的翻译错误,使得英军在反击发动时只得孤军奋战。因为这些以为反击应该在明天甚至后天发动的法国人,在阿拉斯战役爆发时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准备进行反击的英军在路上因为交通堵塞而行动迟缓,不过他们发动的反击会给德军留下永远的阴影。


包围圈外,不安分的戴高乐在得到了支援后自作主张对克雷西的的德军第10装甲师发起了突袭。然而法军面对德军坚固的工事和铺天盖地的斯图卡止步不前,又有28辆坦克被毁,德军的包围圈依旧固若金汤。
古德里安和霍特无视了盟军发动的反击,继续向海岸冲去。在空军的支援下德军很快粉碎了在亚眠的英法联军后卫部队。戈特勋爵之前没有派出精锐部队的恶果此时体现了出来,英国的新兵蛋子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少数法军也没有起到作用,德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亚眠,阿布维尔。盟国的残兵败将游泳游过了索姆河。包围圈即将被彻底合上了,盟军也没有什么办法来阻止德军,大势去矣。这一天是1940年5月20号。

5月20号对于盟军来说是黑暗的一天,魏刚之前策划的反击被全数击溃,包围圈的盟军已经陷入绝境,他们补给短缺,士兵士气低落。法国空军也已油尽灯枯,可用的战斗机只剩下了155架。

5月21号,已经73岁的魏刚精力却十分旺盛,他亲自赶赴前线面见比约特等盟军高级指挥官与比利时国王,不过他没有见到戈特勋爵。这次会议可以说毫无收获,魏刚不能给比约特什么支援,他也无法让比利时国王放心,英国人也没能和法军就协同作战达成共识。因为戈特勋爵兴冲冲地带着他的计划跑去伊普尔,结果连法军总司令的影子都没看见。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英军正气愤于法国人之前向他们隐瞒不利的战况,(虽然隐瞒不利的战况主要是甘莫林的锅)戈特勋爵面见魏刚失败也使得英国对于法国的不信任进一步恶化。
伊普尔会议唯一的成果就是加剧了盟军的内部分裂与对德国的恐惧,对日益崩坏的战局并无任何帮助。
雪上加霜的是,比约特将军在回去的路上撞上了自家的卡车,2天后不治身亡。第1集团军群指挥失灵,这加剧了本就在败退的第1集团军群的混乱。一直到5月25号新任司令——原第1集团军司令布兰查得才稳住了局势。
比约特的死亡还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指挥链突然中断,三国联军没人指挥了,特别是比利时军队——法国人和他们几乎失去了联络。自此之后盟军逐渐各自为战,再加上盟国一方糟糕的通讯手段,彼此间的配合就变得越来越差劲。
阿拉斯反击战
5月21号下午14时30分,英军2个坦克营共81辆坦克在2个步兵营的掩护下于阿拉斯对轻敌冒进的隆美尔第7装甲师发动突袭。之前因为突进太快而摆出了一字长蛇阵的第7装甲师被打得找不着北,很快就被突然杀来的英军分割包围,隆美尔险些当场去世,隔壁党卫军骷髅师因为全是新兵也差点被英军直接击溃。装甲厚实的玛蒂尔达坦克让德军望而生畏,眼看第7装甲师就要完蛋了。
可是英军打着打着才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法国人人呢?!原本答应会来支援的法军此时不见踪影。第7装甲师毕竟是1个师,哪怕他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况且隆美尔还有骷髅师的援助,怎么会被几个营吃掉?英军士兵在绝望中苦苦支撑,缺少步兵掩护的英军坦克被88mm炮一一点名。到下午5时,参与进攻的皇家坦克团第4,7营的营长纷纷壮烈牺牲,英军的反击被瓦解。这2位牺牲的营长死前肯定在想:这些该死的法国人到底在哪?!
一直到下午7时,法军第13战斗坦克营和1个步兵营才赶到战场。可法军来的太晚了,英国人这个时候已经全军覆没。法军发现英军已经完蛋后只和德军进行了短暂的坦克战,便迅速撤退了。
在阿拉斯反击战中,德第7装甲师有89人死亡,116人受伤,173人失踪,20辆坦克被击毁。党卫军骷髅师有37人死亡,66人受伤,2人失踪。英军损失了53辆坦克,法军损失20辆坦克。此战后,宝贵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只剩下了2辆,英国远征军的机动部队此战后已经不存在了。
阿拉斯战役失败后,戈特勋爵终于认清了一个事实:现在向南突围已是天方夜谭。尽管魏刚为了保住法国在包围圈内的精锐部队还没有打消向南突围的念头,不过手中一丁点机动部队都不剩的了戈特勋爵也不打算傻乎乎地听魏刚的命令了。他打算沿阿拉斯到布洛涅(布洛涅在海边)建立一条防线。

也是在这一天,心系战局的丘吉尔再次来到法国,面见魏刚。魏刚向丘吉尔阐述了他的想法:包围圈里外夹击,撕碎德军的装甲走廊。同时他向丘吉尔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丘吉尔把这位一战英雄当成了救命稻草,将魏刚的计划原封不动的发给了戈特勋爵,内容如下:
一:比利时军队应该撤退到伊塞河并坚守那里。
二: 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1集团军应当尽快——定于明天(5月22号)用8个师……向康布雷发动进攻。
三:……英国空军将不分昼夜给予全力支援…………
四:正在向亚眠挺近……的法军应该向北发动进攻,与……英军会师。
如果我们开上帝视角评析一下魏刚的命令,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命令下了和没下没什么区别。
先看第一条,基本没意义。因为此时一片混乱的法军指挥系统不仅无法有效指挥比利时军队,比利时人自己也已经和盟国离心离德。再加上其实力弱小(要不是英军的支援,比军早被德军捅穿了),因此不要指望他们能有什么作用。
再看第二条,这就更扯淡了。英国远征军在阿拉斯战役后连1个师的反击力量都派不出来了,不可能给法军提供援助。阿拉斯战役法军坑了人家,现在想起他们了?晚了!而且法军自己也没有人了。还8个师?第2天康布雷战役法军连8个团都拿不出来,哪来的8个师?从天上掉下来?
第三条纯属废话。英国空军从18号到23号一直在高强度轰炸德军,奈何战果接近于0。毕竟从德国空军抢到制空权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看看最后一条……笔者只想说呵呵。包围圈内的法军什么情况你不知道就算了,包围圈外法军什么样你自己没点B数?包围圈外的法军发动大规模反击还是在魏刚这道命令下达后的一周,这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5月22号,英国本土出动了第20近卫旅和第30机动旅前往布洛涅和加来,接应盟军。这已经是英国最后的陆军家底。 法军同样派出部队支援英军,可是法国人此时也没剩太多部队,最终只有第21步兵师(精锐的现役步兵师)的部分人员,在其师长的带领下抵达布洛涅协助英军。
这一天早晨,德军第2装甲师扑向布洛涅,第10装甲师直指加来。第2装甲师在当天15时30分撕开了法军第21步兵师的防线抵达布洛涅港外围,但很快被英军赶了回去。而这一天德军绝大多数装甲部队因为受昨天阿拉斯战役的影响,现在都在阿拉斯猛攻英国第5,50步兵师。英军尽管在昨天损失惨重,可他们今天依然以巨大的牺牲为法军在康布雷的反击提供了间接的帮助。
法军方面,由于比约特的重伤,包围圈内的第1集团军群失控了。一部分部队跟着英国远征军一起向海岸撤退,一部分部队继续执行魏刚那不切实际的命令。
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的法军第1轻机械化师再次出击,只不过元气大伤的他们也只能搞偷袭了。第1轻机械化师在蒙圣埃鲁瓦村奇袭第7装甲师的1个营,猛烈的炮火把德军轰出了村庄,法军还俘虏了130个德国兵。
第1集团军也在这一天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攻。法军第121摩托化步兵团和第38战斗坦克营在大量火炮的支援下对康布雷的德军第32步兵师发动了猛攻。法国空军也参与了战斗,击落了10余架德军飞机。法国空军的轰炸机也对德军了进行轰炸。
PS:康布雷战役可以证明一件事,即法国空军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只会为了空战而空战”,他们也是懂得对地面部队进行支援的。这可不是德国佬的专利。只不过因为法国空军相比德国空军实力不济,才让他们的很多奋战被后人遗忘。
德军被铺天盖地的炮火炸懵了,法军高歌猛进,一度离康布雷只剩下了2km,可惜法军兵力太过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取得什么战果。法军士兵和昨天的英军士兵一样绝望地发现:德国鬼子越打越多,根本杀不完。德军也不是傻子,大批德国空军很快到达战场,把法军炸得灰头土脸,溃不成军,23号法军被迫撤退。康布雷反击战也失败了。法军损失了500人,8辆坦克被毁。而魏刚幻想中的英军援军也是一个没有。——毕竟英军最后的机动预备队在阿拉斯早就白给,现在的英国远征军根本无力支援法军。
到23号,奔向大海战役基本告一段落。盟军已经被逼到了海边,仅仅暂时保住敦刻尔克,布洛涅,加来等几个据点。而之前的反击战也都被德军一一化解,看来,法军第1集团军群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盟军的反击又为何一一被德军瓦解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外圈部队没有和内圈部队做好协调。魏刚在21号的命令思路是对的,即外圈部队应该和内圈部队同时发动攻击。只不过他脱离了实际,那就是外圈部队已经在前几天的反击中流光了血,根本无力参战。而那时内圈部队正忙着跑路。几天后内圈部队发动反攻时外圈基本没有接应的部队,能成功才有鬼。
二:英法两国自身的协调糟糕透顶。魏刚上台前甘莫林对戈特隐瞒实际战况,魏刚上台后直接忽悠丘吉尔去了。并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前夕魏刚的忽悠愈发严重。再加上英国远征军和国内的通讯并不顺畅,这导致英国本土的领导人和高级将领们错误地判断了法国的局势,(比如丘吉尔把21号魏刚异想天开的命令原封不动发给了戈特)并在后来加剧了英国对法国的不信任。
除此之外,英法联军自己的作战也好像是在各玩各的。阿拉斯战役中为什么法军直到英军全军覆没才赶到?如果不是法军姗姗来迟,隆美尔说不定就成为德军在法国战役中阵亡的第一位将军了。康布雷战役也是如此,法军头都打破了英国人一个没来,让反击的成果功亏一篑。如果英法军队能真正达到协同作战,情况肯定会好的多。
三:制空权完全丢失。这点很好理解,蒙科尔内,阿拉斯,康布雷最终都是德国空军来清的场,在比利时的很多仗如果没有德国空军的支援,德军还不一定能赢得那么轻松。
四:法军赶鸭子上架的坦克部队自身有很大问题,尤其是后勤保障。这里再复读一遍,法军不是没有集中使用坦克,这纯属谣言。法军装甲部队经验不足,后勤保障堪忧,缺乏训练才是问题。法军装甲部队在作战期间因为没有油料这种奇葩问题而被德军击败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尤其是第2装甲师,居然因为没油了和机械故障以及迷路而被打得怀疑人生,在之后的战斗中彻底沦为配角,真是贻笑大方。
当然英国人也不比法国人强,后来的阿布维尔反击战他们的表现同样拙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