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东汉文人诗)

考点四、东汉文人诗
1.现存最早最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2.张衡作品:五言的《同声歌》,七言的《四愁诗》
3.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趋势。
4.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重难点:《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敏锐的节序感、微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感是它给读者最大的感受。《古诗十九首》遣词用字朴演,语言不假雕饰,浅近自然,多用叠字,语句却又异常简练,含义丰富。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意悲而远,善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诗句融情入景,写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也有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叙事,如《西北有高楼》。手法或婉特合蓄,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或感情真致直率,如“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
从文学价值上而言,《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在于: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人生哲理的揭示,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起兴发端艺术: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风格深衷浅貌。
知识点补充:汉代文学的形成条件
首先,汉代官学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 师生诵读五经时,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此外,汉代有涌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其次,汉代采取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诸侯王如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天子如汉武、宣、元、成帝等都是文学爱好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此外,东汉政权长期被外戚把持,东汉许多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第三,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建立。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歌,司马相如等几十名作家曾经为乐府写过诗赋;洛阳东观:后汉机构,是文人云集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东观任职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校雠经书,不过也少不了诗文唱和之类的活动:鸿都门学:光和元年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选送,一度多达千人。
最后,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