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起源】第三章 第四节 西欧封建社会中反对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呼声和行为
封建主阶级对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会冲击封建的统治,破坏封建主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这样既能满足自己在生活上的需要,又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种矛盾的态度在封建正统经济思想中也能反映出来。
所以,要使得商品货币关系能在适应封建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发展,必须实现商业意识与宗教观念的调和,包括对财富的看法的调和,对商业的看法的调和,对消费的看法的调和等。商业意识与宗教观念的调和倾向,在城市兴起以后越来越明显。
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这些经院哲学不会超越经典与教义的范围,偶尔会有不同的意见。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世界行将崩溃、新世界正在痛苦分娩的那个时代的精神,因此它贬抑现世,贬抑理性,向往天国与来世。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和城市兴起之后,在封建正统的教会思想中出现了经院哲学,试图调和商业意识和宗教观念。
例如托马斯阿奎那、司各脱派、罗吉尔·培根。
古代哲学中享乐主义的复兴,以及与此有直接联系的人文主义的兴起,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正常的交易行为是顺应自然的,不应当加以限制,更不能加以压制。第二,掩饰人的本性是不对的,人的本性中包含着对利益的追求和改善生活处境的愿望。第三,通过个人正当的工商业活动而积累财富的行为,不应当对这种行为加以谴责。
所有这些都是同教会宣扬的苦行主义针锋相对的。
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西欧封建社会继续产生变化。变化不仅反映于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而且反映于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其中包括基督教信仰也开始出现人性化的倾向。
西欧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城市本身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来自以下四个因素的作用,即技术的继续进步、财政收支的矛盾、伦理观念的变化、富裕商人的不满。
技术进步伴随着生产量的增长和交易额的扩大,同时也伴随着作坊规模要突破现有限制的倾向。如果继续采取限制的做法,城市在同其竞争对手较量的过程中就会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如果取消了限制,又会引起一些作坊和帮工们的不满,并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
城市是靠征税和借债两种方式来筹措经费的。借债,最终仍靠城市征税收入来归还。继续执行限制的措施,税收难以增长,放松了限制,原来指望通过限制来稳定城市社会秩序,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等想法便要落空。
在封建正统经济思想日益受到冲击和古代哲学中的享乐主义不断被市民所接受的条件下,市民的伦理观念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一个手工业者,如果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勤劳工作和善于经营而能够使自己较快地改善生活的话,他就会减少对城市当局的平均主义措施的信赖,甚至还会认为那是对自己成长的一道障碍。相反地,那些没有手艺的人、家中缺乏主要劳动力的人、懒汉、残疾人,则希望城市当局的平均主义措施越多越好,越长久越好。
富裕商人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无论是征税还是借债都离不开富裕的商人,富裕的商人尤为不满的是盈利机会的丧失,在城市的限制之下,本来可以赚钱的生意让外地人拿走了。新的贸易方式在外地已被采用,而本地却因受到传统规则的限制而无法实施。冲突是难免的,所以富裕的商人总想突破限制,并且事实上也有所突破。[插图]城市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措施之所以越来越难以实行,同这一点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