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点学习-消费资本主义

2023-09-10 14:53 作者:在夏天生长在夏天做梦  | 我要投稿

资本主义如何在物质上通过消费控制人民

人类如何通过消费实现阶级差异

消费主义如何塑造出愉悦的精神幻梦


资本主义社会在面临大规模生产的大规模剩余时,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坏过去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改变人类对消费和生产的看法,而这也是马克思在19世纪洞察到的未来世界格局的改变,在资本主义下,每个人都在思考如何在另一个人身上创造出一种新的需求,以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类似于奴隶的依赖状态,并诱使他相信自己获得了一种新的快乐,在资本主义下,统治者们希望把一切需求消费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来源源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并且重新定义所有需求,最终使人们处于一种“新奴隶状态”,以维持社会的阶级分化。

由于广告、市场营销和其他文化规训,人们被教导、被说服、去消费远远超过他们需要的产品,并常常为了维持理想的生活方式而负债累累,最后,各种次级抵押贷款必将因这些需求泛滥,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坏账危机也正是08危机最主要的导火索之一。消费主义和次级抵押贷款的泡沫悲剧之间的联系向我们证明了08危机不是一场偶然的周期性调整,而是一个结构性的恶行,即消费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审判。

我们的个人购买行为永远不可能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与我们的社会身份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消费主义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或浪潮,更与个人的自律精神无关,在本质上它是资本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全新的、扭曲的宗教,通过拜物的形式应许一切的幸福和美好,大量不谈资本主义而讨论现代消费行为的解决方案是不切实际的,关键点从来不在商品身上也不在消费身上,更不在所谓“消费力所能及、真正喜欢的事物上”,毕竟,当你的需求被刻意伪造时,当你的劳动成果被时刻剥削时,你又该如何定义“力所能及”,又该如何定义“真正喜欢”呢?一切把消费主义视为消费者个人主观选择和所谓道德自由,而无视资本主义文化操控的整体性行为,本身就是文化操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对于消费主义的重要作用。(百岁山、各种奢侈品)。如今广告的内容已经几乎与现实无关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广告本身的再创作。正因不必有在现实中的、具体的映像,拟像便可以任意的、无止境的创作下去。球鞋文化、二次元周边、纪念版、复刻版、联名款等等,消费的产品只是“虚假的物品或者幸福的特征标志”,并没有任何真正的力量赋予拥有者幸福,空虚、不快乐的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消费更多的产品,希望找到满足感,这便是又一个永无止境的死循环,于是最后,所有的事物都沦为了消费品,而所有的消费品也都丧失了它的原本的现实意义,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创造和交易各种新兴的文化符号,资本和商品于此刻终于跳脱了凡胎肉身,以符号为神、文化为魂,踏上了慢慢的登神长阶(无中生有、零本万利)。于是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或者群体,而是一种超越了单一意识的宗教秩序,这也解释了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何如此难以反抗。我们不是在屠龙,而是在弑神,龙是一个敌人,哪怕它再强大,它的本质也是肉体凡躯,神是一种秩序、是一种广泛的意志、是一种超越的共谋,他无法在物质上被消灭,能取代神的,只有新神,它无法被消灭,只能被继承,用另一种信仰去覆盖侵蚀,乃至同化。打碎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再创造一个新的价值观。

广告管理我们的需求,它教会我们从消费每一件物品中期望得到什么,它告诉我们每个物品给我们什么,或者一个物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广告不仅鼓励我们购买产品,它还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世界,它迫使我们接受广告语言、产品的意义及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让我们相信并遵守它赋予我们的规则,即使广告不能说服我们购买某种特定的产品,它仍然是一个赢家。广告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架设在虚空里的宗教,它用一种全新的规则关系教育我们,让我们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关心我们,解决我们生活问题,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社会。

在消费的宗教文化下,拥有产品不是主要目标,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消费完成“自我实现”,消费主义通过广告,使自我实现成为了一件切实的操作,你拥有了一件汉服,你就是汉文化正统的捍卫者,你拥有了一件Lolita,你就是19世纪的英国小公主,你的裙子越正,你的自我成就感就越高纯度就越浓,哪怕你压根没读过史记汉书,哪怕你对欧洲历史一窍不通,只要你消费了,你就是你所相信的那个人,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我们的内部冲突或深层倾向在消费过程中被动员和异化。在普世的消费主义宗教下,我们相信消费社会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我们需要做的仿佛只是更加努力就好了。因此,即使一个人生活在最糟糕的环境下,即使他从这个社会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也从不怀疑或批评消费者社会的系统,因为他相信这个系统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不是系统的问题,而是你个人的问题。因为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供每个人使用,消费社会是为每个人的财富和幸福而建立的,所以,如果你不能得到他们,那是你的问题:你应该更加努力地工作来改变这个现状,这种观念是个人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都依赖于消费的社会,我们所有的需求,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生物上的,都必须通过消费社会所规定的那种消费来满足,所有通往幸福和成功的道路都已经在消费社会中定义和确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跟随他们,消费社会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希望,因为他们只需要等待着,通过购买幸福的标志来获得幸福。人们逐渐发现只有当人们购买东西时,他们才能找到短暂的满足感,才能摆脱困扰他们的异化状态。工人工作的越多,被异化的就越多,这导致他们必须通过购物和参与消费文化来逃避这种异化的感觉,但这往往需要更多的金钱,于是他们就必须越来越努力的工作,越来越努力的被异化。

消费主义的自由假象。被定义的自由是否是真正的自由?世界上任何一个主要城市的街景,都可以证明消费文化的宗教性地位,和遍布欧洲的教堂一样,今天的各种商场变成了另一种教堂,一个又一个消费主义圣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通过对市场的剥削和控制,赋予了所有国家的产品和消费以世界性的特征,这个世界不是通过任何共识凝结在一起的,统合这个世界的事物,本质上就是消费品和市场利润。如今,这个时代的自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购物自由、消费自由,这就是消费主义第一个近乎神性的宗教承诺,那就是个体的自由和解放,这种对自由的再定义,事实上也是那么多人拼命努力工作的原因。现代社会的雇佣制度把人类社会切割成了工作和生活两端,人们忍受着工作的负担,这样他们就可以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工作是为了生活,但生活需要由我们拥有的东西来定义,和宗教承诺的一样,消费主义的力量说服我们,让我们确信可以买到所有我们自己不具备的东西,例如美貌、名望、朋友,这诱使着我们自愿的被资本主义夺舍肉身、来为它延续生命。

同时对我们来说,购物消费和拥有东西是如此自然,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属性,就好像中世纪的欧洲人不会质疑信仰的必要性一样,我们不会质疑买口红的必要性,只会讨论口红的色号,消费和信仰一样,它就是我们的存在,是我们自由的根基,这正是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力量,它最大的力量不光在于它定义了我们是谁,驱使了我们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更少的去提出问题,我们既不思考它是否是一种特权,更不思考它是否是一种镣铐。此外,我们很少想知道购买的冲动来自哪里,或者商品是如何生产的,只有当一个最喜欢的品牌从货架上消失时,我们才会想,究竟是什么不自然的事情导致了它的神秘消失。

我们被消费迷住了,因为消费对我们来说才是真实的,我们更可能去购物,而不是去阅读、去参与讨论,或者是单纯的思考。当我们和朋友出门时,几乎难以找到一个与消费不挂钩的活动。公共假日也是一样,例如五一劳动节我们不会思考劳动力的价值,我们只会关心是不是有大把时间可以休闲娱乐了,什么东西打折了,打了多少折,所有的节日都成了促销节。事实上,当代资本主义最大的陷阱就是,当你完成一天沉重的工作时,消费就会像毒品一样催促着你完成最快捷的多巴胺分泌,你的工作越累,越不自由,你就越需要在消费中寻找付款的轻松和选择的自由,也因此,你就越不会思考为什么你要工作的这么辛苦,没错,你需要消费来帮你忘记工作的辛苦,于是,那些工作中最辛苦的人,反而成了最不可能改变这个剥削他们制度的人,当变革太过宏大、太过遥不可及,而透支性享受又近在咫尺时,你永远无法说服,更不具备这个道德高地来说服任何人选择变革而放弃享受,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是工贼,却又不得已成为工贼。由于选择的自由在日常生活中如此规范化,我们幸福的没有意识到构成我们购物自由基础的社会关系,即与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于资本和利润的不平等关系,此即“商品拜物教”的作用和由来。我们如此执着于商品本身,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消费和消费意识形态将我们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他们成为了全球文明的新标志,于是,这种所谓的全球文明,为一切不平等做了最精巧的辩护,现代消费社会不仅有目的的系统的生产商品,而且还有目的的进行差异化,这样的目的是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异缩减为他们所拥有的消费品之间的差异,进而人和人之间在权力上真正的差距,被缩减成了他们所拥有的消费品之间的差距。当人们看向资本家时,人们看不到他们手上所掌握的权力,看到的是他们的各种奢侈享受,这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资本家真正的权力被遮蔽了,这削减了冲突的可能,二是消费层次的差距创造了一种虚假的目标感和自由感,仿佛普通人只要也能消费得起这样的产品,你也就获得了和资本家一样的社会阶层和权利地位。渐渐的,我们的社会地位和存在,不仅弱于我们自身所创造的事物,更弱于我们所购买的事物。没错,在这个时代,物远比人重要的多。因此,我们欺骗自己,如果我们买更多的东西,我们就会更有价值。换言之,在消费资本主义之下,人和人的差异和差距似乎都可以用购买的商品的不同来表征,差距的商品化让人们心甘情愿的接受不平等的现状,因为他们意识不到一切除了商品之外的、实质的权力差距,你没有还不是你不努力。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到阶级的存在,把阶级差异理解成“物质差异”,把无产者理解为”贫穷“,商品拜物教更阻碍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当消费主义开始为自己树立自由个性文明和平等圣杯时,他便正式开始接过耶稣的权杖,成为一个新型的宗教,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已经彻底的脱离了马克思时代所经历的功能性消费,而走向了彻底的符号消费和拟象消费,人们从消费中获得的快感,走向了更好被资本主义操控,更无穷无尽的伪精神文化享受,它几乎完全脱离了物质现实,因此可以被无穷无尽生产和无穷无尽的消费,它是一种更好的缓解工作异化的精神鸦片,也是更好的解决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剩余和行业永动性的工具。

个体因创造性、主观能动的工作改造世界,从而具有人性。而异化剥夺了工人工作中的主观能动,物化了个体的劳动力,违背其人性。每个人都成为了螺丝钉,在全球资本和工业的劳动和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往往预设,我们的劳动成果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哪怕具有尊重和认可,这份情感也不会转嫁到我的身上,而只会被加之在已经被拟人化的“消费品”和“公司”身上,或者某些资本家身上,而螺丝钉们再也无法在生产中寻找到价值依归。同时,由于扭曲的工作制度和生产制度,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被剥削的时间、精力和劳动所得完全落入资本家的掌握之中,人们越来越辛苦,消费的就越来越多。正因为资本主义供应和生产网络的发达,也因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的剥削,以及商品和符号拜物教的神化,人们再也无法从“生产”“工作”“劳动”这件在马克思看来决定了人性本质的事物中获得实体价值和精神价值,人们会逐渐遗忘生产的价值,进而认为生产对于自己的价值实现是无关紧要的,于是,干什么职业也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能赚钱,能通过消费“止痛”就行。

我们需要获得对生产更多的掌控权,更少的在工作中被异化、更少的被剥削,在生产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价值,由此消费的价值自然就会被降低。

当镣铐从出生开始就带着,失去镣铐反而觉得有人偷走了我们的东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高压的资本社会工作制度之下,在经历了一天的劳累,并明知自己无法在未来逃脱出这种境地的绝望之后,你真的能选择不投入消费主义的怀抱吗?

一点学习-消费资本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