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奎教授说中国的科研人员对此心知肚明,但一般都不会去触碰“科研硬骨头”。

1878年9月,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开始研制电灯,不过,他遭遇了烦人的经济问题、不得不寻求一些经济援助,西方联合公司的总律师格罗斯维诺.洛雷是头一个出面支持爱迪生的人,他建议爱迪生先成立一架股份公司,以便为研制电灯提供经济援助和申请专利。此后,格罗斯维诺.洛雷找到了几个股东,他们愿意为爱迪生提供研制电灯的资金,然而,爱迪生的试验屡屡受挫、接连失败,股东们提供的5万美元很快就花光了,使得一部分股东的信念动摇了,爱迪生苦苦相求,股东们才决定再提供5万美元的资金。
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试用了将近1600种材料之后,终于用碳化棉丝做灯丝而制成了电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振奎教授认为,爱迪生采用碳化棉丝之前,其遭受的上千次失败也是重要的试验成果,它们不断的修正和指明“成功”的方向,真实的诠释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而且,爱迪生的事迹也表明了科研工作的一个特性,即“无限风光在险峰”、或“高风险、高回报”,可惜的是,中国的科研人员对此心知肚明,但一般都不会去触碰“科研硬骨头”。

所谓的“科研硬骨头”是指科研领域中尚无法解决的重大难题,而这些重大难题一旦解决的话,将产生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金振奎教授说,绝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清楚“科研硬骨头”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但一般情况下无人愿意触碰和挑战“科研硬骨头”,因为一旦投入其中,很可能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都无法解决这些重大难题,这就意味着没有研究成果,相应的职称、经费、地位、以及工作统统都没有了,所以,谁也不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科学家也不是圣人,只是学历高一些的凡夫俗子罢了。
金振奎教授直言不讳的说,与国外的科研人员相比,中国的科研人员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凡事都要追求保险、都要短期的回报,这一状况严重束缚了科研人员们的手脚。比如学生的选题必须保证能够获取成果,否则写不出论文、无法按时毕业,申请基金也要保证可行性,否则通过不了。这一状况若不改善的话,中国的科研人员仍会“循规蹈矩”和“谨小慎微”,仍不敢挑战“科研硬骨头”,那么,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不能跻身一流的行列。

若要改善这一不利的状况,金振奎教授认为,中国科研领域的考核评价标准有必要修订一番,不能“唯论文”、“唯奖”、“唯科研经费”、“唯帽子”,而要重视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整个研究过程的价值也要加以肯定。科研工作如同一个人在黑暗中摸宝,若是摸了999次没有摸到、但第1000次摸到了,那么前面的999次摸索也是科研成果、不能完全否定“失败”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科研工作也有“风险投资”的性质,对于这些“风险投资”,不该迫切的要求回报。国家要敢于养一批“闲人”——当然,这些“闲人”要精挑细选,他们的才能、追求、意志、雄心皆要出类拔萃,对科研工作有着矢志不渝的决心——对于这些“闲人”,只考核他们的研究过程,尽可能让他们随心所欲的选择研究目标和无忧无虑的进行研究活动,至于说他们是否取得了研究成果,则不必强求。这样的话,中国的科研人员更容易生发奇思妙想、也更愿意挑战“科研硬骨头”。

小考题:你是否认同金振奎教授的观点?养一批“闲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吗?欢迎你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