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为什么又叫吕尚?孟姜女为什么姓姜?屈原居然不姓屈?古人称呼知多少?

古人称呼知多少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来说一说古人的称呼。
请问:姜太公、姜子牙、姜尚、姜牙、姜望、吕太公、吕子牙、吕尚、吕牙、吕望、太公、太公望、太师望、师望、师尚父、齐太公、齐公、祖甲……
以上18个称呼是几个人的称呼?
18个?3个?正确答案是1个!没错,这18个称呼都是一个人的,我们今天通常称这个人为姜子牙。
天呐,一个人的称呼居然有十多种,这也太可怕了,古人的称呼怎么这么多呢?莫慌,且听我一一道来。
古人的称呼,通常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所以,我们看到的人物简介,通常是这样的: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
好像很复杂的样子,别着急,我们一一来解读。
一、姓氏
先说姓氏。上古时期,有姓有氏,姓和氏都是宗族血亲关系的代号。姓,原本指母系血缘关系,所以“姓”是“女字旁”。氏是“姓”的分支,原本指的是父系血缘关系。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作用不同。先秦时期,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同姓不婚;氏是用来别贵贱的,区分地位。到了汉朝,姓和氏就不区分了,一般统称为姓。姜子牙和吕子牙是同一个人的称呼,就是因为“姜”是姓,“吕”是氏。汉代之后,统称为姓,所以我们通常称他为姜子牙。
关于“姜”姓,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孟姜女”。也许有人要问:“孟姜女不是姓孟吗?她姓姜,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其实,先秦时期,常在姓名的前面加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姊妹的长幼,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关于姓氏,我们再举两个容易弄错的例子。屈原。请问,屈原姓什么?姓屈吗?不是的。屈原不是姓“屈”,而是姓“芈”。他是楚国皇室贵族,“屈”是他的氏。嬴政,秦始皇嬴政,他姓嬴吗?是的,他姓嬴,但是,按照先秦的习惯,他其实被称为“赵正(政)”,赵是他的氏。
二、名字
古人除了有姓有氏,还有名有字,但名和字不是同一时间取得的。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互为表里,所以“字”又称为“表字”。
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和“原”有什么联系呢?《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原,就是宽广平坦的地方。又如,颜回,字子渊。回和渊有什么联系呢?《说文解字》告诉了我们答案:渊,回水也。
名和字作为一个人的称呼,使用的场景是不同的。名,通常用于谦称,对他人称呼自己,用名。长辈称呼晚辈,尊者称呼卑者,也通常称名,表示亲切随便。字,通常用于敬称,表示认可对方是个有德行的成熟的大人,称“字”来表示尊重和恭敬。假如,诸葛亮和周瑜商量火烧赤壁,对话就是这样的,诸葛亮说:“亮愿与公瑾联手抗曹!”周瑜回答:“好,到时瑜负责点火,孔明兄煽风!”
三、号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号。“号”,又称别号或者别字,通常是自取的,可以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古人的姓、氏、名、字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由长辈决定。如果一个人,特别是文人,有了个性的想法,想要放飞自我,就会给自己取一个号。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朱耷号八大山人……因为不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号可以自由地抒发主人的志趣和情操,别号当中常见的“居士”“山人”,就是为了表示主人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
除了自号,还有绰号,就是他人所取的号,通常是对这个人的刻画或形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都有绰号,比如黑旋风,就是李逵的绰号。
此外,还有一种号是主人生前听不到的,那就是“谥号”,通常是死后由皇帝颁赐的称号。
四、总结
总结一下,古人出生就有姓,先秦时期还有姓有氏。出生后三个月,父亲给他起名,于是就有了姓氏名。成年时,长辈给他起字,于是就有了姓氏名字;长大后,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趣,可以给自己取号,这是自号;别人也可能会给他起号,这是绰号。死后,朝廷根据主人的功过得失,会给他谥号。一个人的称呼,姓氏名字号,贯穿了他的一生。
现在,同学们了解古人的称呼了吗?你对自己现在的姓名满意吗?如有你有自己的想法,不妨效法古人,给自己起一个号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