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4年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测试卷一
(100分,考试时间:9:00-12:00)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题,合计10分)
1、杭州亚运会赛会志愿者昵称为“()”,这一名称诞生在 G20 杭州峰会,取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小青荷
B.小绿荷
C.小白荷
D.小红荷
2、党的十八大以来,--( )次赴江西考察调研,为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擘画蓝图。
A.二
B.三
C.四
D.五
3、10日下午,--在江西省九江市先后考察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了解当地( )、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石化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情况。
A.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B.庐山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C.江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D.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4、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A.2020年1月
B.2021年1月
C.2022年1月
D.2023年1月
5、2016年2月,---江西考察时,再谈生态。他指出,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 ),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A.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B.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项目
C.最大机遇、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D.最大财富、最大机遇、最大品牌
6、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 )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A.生态文明
B.文化自信
C.经济建设
D.人才培养
7、2023年6月28日,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将( )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A.6月15日
B.7月15日
C.8月15日
D.9月15日
8、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 )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A.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
B.湖泊、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
C.长城、大运河、湿地、黄河、长江
D.长城、大山川、长征、黄河、长江
9、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九江段于去年4月启动建设,按照“( )”要求,坚持“还江于民、便民利民,生态优先、文化铸魂”原则,先行启动九江城区段浔阳江美丽长江岸线提升改造项目。项目全长10.9公里,分三期推进。
A.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B.齐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C.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发展
D.共抓大机制、不搞大开发
10、2020年11月,在第三次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新目标:使( )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A.长江经济带
B.长三角一体化
C.粤港澳大湾区
D.海西经济区
二、主观论述题(共3题,分值35分)。根据题目要求,请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活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的作答无效。
第一题:立身百行,以学为先。对领导干部来说,依靠学习提高能力素质,这就是“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的道理所在。有了对事业的责任心,才会有学习的内驱力、刻苦劲。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许多干部和战士文化程度并不高,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但为了适应革命任务需要,他们就如饥似渴、见缝插针学习。长征途中,有的红军战士把字贴在后背上,后面的人边行军边认字。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不知道比过去好多少了,还不好好学习、抓紧学习就说不过去了。
问题:青年选调生理论水平很高,为什么还要学习?学习什么?要求:条理,全面,258字。(15分)
第二题:对于选调生,有人说选调生晋升快,也有人说选调生不划算,工资不高,基层条件艰苦;还有人说高学历从事选调生工作,就是人才浪费。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条理,深刻,246字。(10分)
第三题:选调生小李初入村时,对于农村工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什么是“五保户”、“低保户”,不同的户扶贫政策有哪些区别,会议记录是什么格式、怎样理清脉络,下村入户该怎样与村民沟通...他全然摸不着头脑。
问题:假如你是小李,你如何打开工作局面。要求:条理,有操作性,249字。(10分)
三、基层实务(1题,分值25分)。根据题目要求,请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活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的作答无效。
小吴是北方某地宁堡村大学生村官。下面是她讲的“成长”故事:2016年,我被组织选派到宁堡村担任村主任助理。那时我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肯定比农民强。村干部和村民对我都很客气,但是就是不分配活给我。那时我最大的活就是“看家”,大家出去办事,让我守在村部。我也不愿闲着。为了证明自己,一开会我就抢着发言,但不管我说得多么激情澎湃,大家一点反应也没有。第一次下田干活,我就把鞋陷进了泥里,旁边就有人说:“这大学生干活,还得跟个提鞋的。”
刚到村里,我看到很多事不顺眼,总觉得自己在理,大家做事应该按照我的想法来。
村里核发水田地补偿款,要量土地,村支书认为我是外村人,能一碗水端平,就让我负责这个事。有个人找我说情,想要皮尺松一点,好多点补偿。我一点不让,把皮尺拽得紧紧的,结果一位村民当场质问我:“你个外来人,想干啥?”
第一年年终评议会上,有4个人给我投了不合格票。我的委屈突然爆发,回到屋里就哭了,觉得自己表现的挺优秀,关键是我也一直想要给村里干事,怎么还受这气?当时,村支书跟我讲了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你坚持原则是对的,关键是在怎么做。有理还不够,在村里要想办法和老百姓把理说通。要把理说通,首先你得和大家干在一起。”他建议我,每天到老乡家干农活,一次两小时。
从那以后,我开始努力学说方言,走水田地、学农活。每天“服役”两个小时,每次换一家。手掌上的血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汗水湿透了衣服。我慢慢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也理解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了多少激情”的含义。一段时间下来,和大家熟络了,村民们从自家娃读啥学校、看病到哪个医院、添置家电买啥牌子,到调解邻里矛盾都愿意找我帮忙。村里一户人家因为不满征地补偿,不断上访。那段时间,我不时到他们家串门、唠家常,见他们家生活困难,就帮着申办救济,这户人家深受感动,后来再也没去闹过事。我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成功创建本村优质杂粮品牌并打入南方市场, 为大家创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去年,我被市里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官。
现在,村里人对我的称呼,渐渐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吴”。
“小吴来了啊!”“小吴吃了吗?”上了年纪的,则直接叫我“小吴闺女”,我之前不太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体会到这些关心来之不易后,每次听到心里都暖暖的。
问题一:根据“给定资料”,请分析小吴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得村民们对她的称呼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吴”。(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恰当提炼,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问题二:小吴得故事,对于你从事基层选调生工作,有何启示?
要求:深刻,鲜明,300字。(15分)
四、文章写作(1题,分值30分)。根据题目要求,请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活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的作答无效。
材料一:
曾经,求学的过程被比作“十年磨一剑”,学成之后,便可以“仗剑走天涯”。
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感觉是“十年磨刀枪剑戟”,学成之后,还要边走边磨,或者半路多次更换“兵器”。出现这样的局面,首先是外部环境变化了,时代在快速进步。
当下知识与技术迭代更新较快,很多行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不少职场人开始担心自己没有一技之长,陷入“本领恐慌”,随时都有可能被替换,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焦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大致分为专业型和复合型两类。你要成为复合型人才就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改进思维方法,不断总结经验补短板。要成为专业型人才就要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材料二: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治理挑战频出,一些年轻干部“本领恐慌”问题日渐凸显,成为了干事创业的“绊脚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本领恐慌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自身的学识经验和能力如不能及时“更迭”,在知识的更新换代下就必然会发生“过时”,进而产生“恐慌”。因此,年轻干部务必要正确对待“本领恐慌”,主动改进应变,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来破解这一难题,不要让“本领恐慌”乱了阵脚。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储备、不断破解“本领恐慌”的过程。学习,必须要弄清楚学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我们补足“精神之钙”,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着重要意义。
问题:问题:请围绕“本领恐慌”为主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30分)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参考给定资料,不拘于给定资料。(3)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4)篇幅800字左右。(40分)
需要备考资料的同学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