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上海,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2023年那个炎热的午后,当青年再次回到这片土地时,他仍会回想起多年前在上海南站的那个遥远且闷热的下午……」
不知何时,我迷恋起了上海这座城市,便开始不住地想,想它的繁荣,想它的平凡,想它的胜景,想它的一切。如同身在异乡的游子思念故乡般,在脑海中不停地回忆与它的点点滴滴……
《上海2015》
那年2015
我 是小小山城的一个点
沪 是点点灯光的一座城
2015年7月4日,上海南站。这是一个闷热潮湿的午后,仅一年级的我初次踏上了上海这片土地,拥挤的人群,宽阔的广场以及火车站里不时响起的广播等等,这些新奇的事物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原来是这样繁荣的城市啊!”当时尚年幼的我想道。
记忆中的第一站,即是在上海地铁三号线上。在前往父亲公司的路上,那时仅7岁的我第一次乘上了这种穿行于高架与地下的神奇交通工具,对它们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兴趣。
那天正好是父亲的生日,在到达公司后,为庆祝他的生日,似乎还特地买了一个小蛋糕,不过当时尚年幼的我不知过生日的乐趣何在,只尝了口蛋糕,便很快失去了兴致。很快,像被小鱼干儿吸引的小猫般,我被窗外的地铁站与高架轨道所吸引,就趴在公司大楼的一扇大窗户旁,聚精会神地盯着那一辆辆如长龙般奔腾在轨道上的3、4号线进进出出。
正值下班高峰期,地铁在站点间穿梭得十分频繁,使得黄鱼的阿尔斯通电机与奶嘴的西门子电机声常常交织在一起,恰似一个交响乐团,在有规律的行止和无形的指挥中谱写了一曲充满现代风格的乐章,而我便沉醉于这美妙的音乐中,逐渐忘记了时间,待父母找到我要回家时,已在窗边呆坐了几个小时的我抬起头,再次眺望这座发达的城市,发现竟已是华灯初上,夜幕已然悄悄地降临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之中。
我急忙收回目光,匆匆转头跟父母回家,或许年幼的我还未意识到,上海地铁已在我小小的脑袋里留下了一份“感情”,并且这种感情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放大,最终战胜了众多景点,成为我对上海最深的回忆之一。
11号线,人称板凳线、嘉定生命线,世界第一长线。也是我在上海最常乘坐的地铁,虽已时隔多年,但若有时能于B站首页刷到,仍会回想起曾与它度过的点点滴滴。脑中回响起那句:
“下一站,嘉定新城,开左边门,要往嘉定北方向换乘的乘客,请注意换乘列车的首末班车时间……”
在门灯闪烁的“嘀 嘀 叮咚 叮咚”的蜂鸣声中,我们一行人走出地铁站。作为上海的郊区(当年如此,不知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嘉定新城到了晚间,大马路上仅有零星的几辆小车不时急驰而过,人烟更是见不到几个,但在路旁草丛中蟋蟀们卖力的演奏声下,似乎也不太显得萧索。
兜兜转转几个路口后,龙湖郦城小区映入眼帘,这是座封闭式的(或半封闭式)小区,面积较大,分为两个部分,西边是别墅区,东边多是商品房大楼,一条蜿蜒的柏油路从中穿过。小区内的景色不错,不过当时已是深夜,我们一行急着回家,便无暇关注。
龙湖郦城,一座在我心中地位比肩其它景点的小区,不因其风景有多秀丽,而在于其人文情怀。在其一旁,一条棕红色的巨龙呼啸而过,那便是嘉定生命线——上海十一号线。小区门口有一座小小超市,我们一天的伙食皆来自它。
在小区里,住着许多孩子们,他们或与我同龄,或比我大出两三岁,因为当时正放着暑假,不需顾及课业,便成群地聚在一起玩。我常常在一旁看着他们欢笑的样子,内心有些羡慕,但当我终于想鼓起勇气走向他们时,却又因胆怯而却步徘徊。
那是7月中旬的一个平常的下午,我因无聊而在小区里孤单地滑滑板,忽然碰上了一个孩子,他正和其他孩子在找着什么,我壮起胆子询问他,问他们在干什么。他那充满阳光的笑容至今仍残留在我的脑海里,那富有活力的声音仍然时不时回荡在脑海里,清晰如初
“我们在捉天牛,来和我们一起吧!”
我便高兴地加入了他们。后来,通过进一步沟通,我知晓了他的名字,虽已时隔8年,他的大名已然模糊不清,但我仍然十分清晰地记得他的小名:牛纽。据他说,他的星座是金牛座,是牛年出生的,他的家人便给他取了这个小名。
那个下午,我们虽然两手空空地回家了,但我的内心却收获颇丰
此后在上海的那一个月里,我们与朝霞共舞,与晨风同行,与骄阳相照,与夕日赛跑,与月光争晖。在指缝间遥望落日,在霞光中相互守望,在虫鸣中嬉闹戏逐,在路灯下留下影迹。孩童们的欢笑声,为龙湖郦城的夏日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幸福。
“该走了,回家吧。”母亲说道,确实该走了,二年级的生活即将到来,是时候离开了。离开前,我回头看了一眼小区,神情中带点忧伤,但我不怀念在这里的生活,因为母亲承诺:“明年暑假再来玩!”
她兑现了承诺
2016年7月X日。那是二年级的暑假,我再次回到了上海,当年初至所产生的新鲜感早已消失殆尽,仅余高兴,以及旧识重来之欣喜。
记得当时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仅与牛纽他们相处了一个月多,而我第二年回上海时,他们竟都还记得我。
回龙湖郦城时,碰巧遇到牛纽正和朋友们玩,我便高兴地和他们问好,他们也热情地与我打招呼,牛纽还兴奋地对我说,他现在和猫玩得很好,懂得猫语,还买了猫食。我自然不信,也没多放在心上。不想到了明天下午,我刚吃完饭,他就跑到楼下大喊我的名字,叫我下来,手里还抓着个类似食品袋的东西。我急忙跑下楼,以为是他买了什么新奇的零食,要同我分享。结果跑到他面前才知道,这是猫食,是用来喂小区里的流浪猫的。正说着,我们来到一丛灌木前,他忽然竖起食指,让我安静,自己却“屏息凝神”念起“猫语”:咪咪咪咪咪咪咪咪,喵~喵~
忽地,一只黑猫从树丛中蹦出,我大呼神奇,牛纽则看似习以为常,将猫食倒出部分,放在岩石上喂给它。
“你可以摸摸他。”他说着,打算亲手做个示范,不过那黑猫可不领情,朝我们眨了眨碧绿的眸子,像一道黑色的闪电,飞快地蹿到树丛中去了,尾巴一扫,只留下牛纽尴尬地傻笑
“看来我跟它还不是很熟……”
《上海2016 》
如若说2015年的暑假是我美好童年的开端与发展,那么2016年的暑假便是它的高潮与尾声。
与对2015年的记忆相比,我对2016年的记忆显得格外清晰与完整。不仅仅在小区,这次来上海还仔细规划并参观游览了许多知名景点。现在忽地回想起,内心为之所动。有感而发,写了一首现代诗,特于此展示,以怀当年:
《繁华·上海》
「如若那繁华能被赋予色彩,
那么这魔都便是那调色盘。
如若那魔都是片辽阔星海,
那么这繁华便是点点星光。
而我会扬起小小风帆,
在这海洋里扬帆远航……
晨曦中,古漪园的莲花涟漪荡漾
天微亮,大观园的牌匾熠熠生辉
朝阳升,建筑群的剪影渐显江畔
晓雾散,豫林园的宫室古色古香
早峰起,地下铁的轰鸣耳旁回响
阳光下,佘山上的森林郁郁苍苍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即将到来……
解往事,晓革命博物馆的峥嵘岁月
知历史,慑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锋芒
赏艺术,品中华艺术宫的优秀文化
面生态,闻自然博物馆的狮吼绕梁
向未来,感科技博物馆的技术力量
“潜”海底,观上海海洋馆的“洋下”奇观
一幅美丽动人的图景正在展拓开来……
笑颜中,充满着武康大楼的文艺气象
红旗飘,裹挟着一大会址的赤色微光
梧桐下,掩映着前法租界的旧沪风采
合照后,闪烁着东方明珠的靓丽灯光
高楼旁,见证着浦东新区的飞速发展
霓虹前,展现着南京东路的商贸繁华
一段历经沧桑的往事逐渐浮现出来……
虎啸猿啼,是野生动物园的蓬勃生机
姹紫嫣红,是辰山植物园的花草独好
白墙红瓦,是泰晤士小镇的英伦风情
童真童趣,是迪士尼乐园的欢声笑语
钟声禅音,是三国静安寺的曲径通幽
中西结合,是上海新天地的时空交错
……
这一切的一切,
打造了这魔都。
我常常在想,
如若繁华是章美妙的诗篇,
那上海是它最透彻的诠释。
如若繁华是段华丽的乐章
那上海无时无刻不在奏响。
如若繁华有形,
那它定是上海的模样。
我愿乘着小舟,
航向那遥远的彼岸。
以自己的双手
揭开她无色的面纱」
除了特色景点与地标建筑,还有一位友人同样令人难忘
她 或许可以算是我第一个交到的女性朋友。
“她是一位较文静的女生,话或许不大多,但性格很好。这便是我对她的印象。”
当我回到小区时,我便听父亲说,之前隔壁房的租户搬走了,新租进来的一家三口中有位女生,与我是同龄人,我们或许有共同话题,可以交个朋友,相互讨论云云
我起初是不太在意的,自己有牛纽他们这些朋友,平时也不缺玩伴,况且当时我尚年幼,不大懂得与异性交流,也对此不感兴趣。
不过,毕竟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邻居,过了几天,我们便很快熟络起来,无聊时会找对方玩,平时写完作业也会一起下飞行棋。我见她除了有时会去某些景点玩玩,或在晚饭后带着弟弟去散步外,其余时间一整天皆宅在家里,便想教她滑活力板,也可锻练下身体,可惜她拒绝了,原因我记不清了,或许是因为不感兴趣,又或许是因为太难了,我也没坚持。我又与她说起牛扭,令我惊讶的是,她竟不认识他,在当时的我看来,牛扭是小区里的风云人物,是大家的开心果,怎么可能会有人不认识他呢?不过从现在想来也合理,在我的故乡,县中邻里间的小孩有些都互不相识,更何况是拥有上百上千家住户的大小区呢?
尽管如此,在我的劝说下,她终于肯下楼一起玩了,不过她似乎直到暑假末都没能融入牛扭他们。当我与他们欢快的玩捉迷藏时,她总是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或在运动器材上静静地望着我们,我曾多次邀请她加入,但被她婉拒了。
“这样挺好的,我更喜欢看你们玩。”她如此说道。
后来我们各经历了一次搬家,说是搬家,其实只是房子的租期到了,被迫从小区的一栋楼迁到了另一栋楼。在这之后我们不再是邻居,但巧合的是,我们仍住同一栋楼。因此,若是要邀请她一起玩,常常需坐电梯上楼通知,如今想起来好笑的是,当年的我曾很害怕坐电梯,总是担心电梯突然断电卡在电梯井里,或者是缆绳忽地断了cos跳楼机,于是我便常常徒步从第1层奔上第28层,每次都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差点两眼一黑昏厥过去。现在看来权当是锻炼身体了吧!
试问各位读者,在儿童时期,于小区或校园内,最常与伙伴们玩的游戏是什么呢?或许大家能够一口气说出许多童年经典,例如警察抓小偷,老鼠偷米,一二三木头人,老鹰捉小鸡云云。但一定有一项,是大家的童年中必不可少的,那便是——捉迷藏(也称躲猫猫)
在龙湖郦城这种楼多且高、面积大、植被茂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内,玩捉迷藏是再适合不过了。
起初我们什么规则都没定,躲藏者可以躲在各种千奇百怪的地方,例如29层楼顶,电梯里,甚至还有躲回家的。导致寻找者在小区里转悠了半个小时仍一无所获。后来还是牛纽提出玩游戏要“银杏”,于是我们在坐下商量了一番后,成功约法三章,例如不能上楼,不能躲电梯和家里,不能使用交通工具等等。经过修改,这个游戏终于开始有趣起来了。
仍记得260栋旁通往地下车库的楼梯,在天气炎热时,父亲常常叼着根烟,坐下那楼梯口的台阶上,从地下车库吹出的凉风尤如一台天然空调,沁人心脾。
而在玩捉迷藏时,这个车库便成为了我们的乐园,车库里停着的一辆辆车就像一堵堵墙,在其间穿行如同行走在迷宫中。躲藏者可以借汽车当掩体巧妙地避开寻找者,寻找者也可利用其打掩护,以悄悄靠近躲藏者。可惜的是,后来这里因沟通不便(太大了)而在ban位荣获一席,最后可躲的地方便只剩下滑梯与树丛了。
除了捉迷藏外,滑活力板也是我在上海生活的一大乐趣。正因为我精湛的技巧,滑得和德芙般丝滑,还收了一些“徒弟”。在我的指导下,他们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我也很享受当“师傅”的过程。
可惜,快乐总是为短暂而生
别离,无论古今,都是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所作的送别诗数不胜数,从李白的《送友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席慕容的《送别》,别离,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诗篇与佳话,为人传唱,为人歌颂。
“又要离开了吗?”
“是啊,马上就要开学了。”
“那我们还会回来吗?”
“或许会吧!”
在与上海做最后的告别前,我与母亲去了一趟新天地,想买些礼品送给牛纽他们做纪念,也是为了在上海留下最后的印记。我们在商场徘徊了几个小时,考虑了很多很多,但最终还是空手而归
“它们配不上他们!”我失望地说道
……
我终于离开了,悄无声息,没通知任何人,没留下任何痕迹,也没带走任何东西。
但我还是留下和带走了什么
“我能留下什么吗?”走出大门时,我小声呢喃道
“你说什么?”母亲没听清。
“没什么。”我回头看了一眼那绿意盎然的小区。
“花红柳绿,鸟语花香,阳光明媚,多美好的清晨啊……”
“是啊。”
母亲没有料到那个孩子对上海怀抱如山的情感。
甚至他自己一时都未尝意识到:
在上海的各处,每条街道,每个拐角,他留下了所有童年的美好记忆
而他自己,却带走了所有离别的遗憾与痛苦……
乘坐三号线,到了上海南站已是下午,空气闷热潮湿。
“又是那碗牛肉面。”
“是啊,一年前离开时也是在这里吃的。”
“味道真好!”
“快吃完了吗?要剪票了。”
“嗯,走吧。”
这是我最后关于在上海的记忆
我的童年总计四个月,
始于黄鱼,也终于黄鱼,
始于七月,也终于八月,
始于暑假,也终于暑假,
始于南站,也终于南站,
始于上海,也终于上海,
于2015年7日4日那个闷热的下午始,
于2016年8月24日那个闷热的下午终……
[上海2023?]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