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也想去学校,但是身体不允许 ——警惕心理问题躯体化陷阱

2023-03-08 11:12 作者:枫烨无住  | 我要投稿

咨询中常会遇到一些从其他科室转诊来的青少年,他们来就诊的原因并非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而是躯体上的各种不适,如头疼、头晕、呕吐、胸闷等。他们是在经过反复就诊和检查依然无果后,才选择来到心理科的。 这时候,家长们就会感到困惑——他们是不是装的?是不是以生病逃避上学?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他们得的是一种特殊的疾病, 被称为“躯体化障碍”,即心理问题折射到身体上的反应。

 

以下情况是否经常遇到?


昨天孩子说的好好的,可今天一出门就浑身难受、闹肚子、头晕、恶心?

说好了十一假期过后就回学校,7号晚上东西都收拾好了,8号送去学校的路上,孩子上吐下泻

……

我也想去啊,但就是身体不允许

为什么一到校门口就状况百出?有的孩子去学校还好,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身体不适?


躯体化的定义

      临床上看,躯体化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不适,且反复检查呈现阴性结果。躯体症状和持续出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

1. 脑部症状 :头痛呈慢性疼痛,时轻时重, 常伴随头晕 ;感觉头昏脑涨,仿佛快晕倒了。

2. 呼吸道症状,如闷气、呼吸不畅。有些 患者可能一生气就喘不上气,很难平静下来, 甚至引发哮喘。

3. 心脏症状 :心慌心悸等,严重时甚至有 濒死感。

4. 胃肠道症状 :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常 出现胃疼、胃肠道痉挛、腹泻等。

除了这些较常见的症状,还会出现神经性 皮炎、全身乏力等症状,上述不适易导致患者 反复就医,也易引发焦虑的心理症状。

除了这些较常见的症状,还会出现神经性皮炎、全身乏力等症状,上述不适易导致患者 反复就医,也易引发焦虑的心理症状。

问题成因

焦虑催促的父母+敏感好自由的孩子=躯体化

精神分析学说把躯体化的形成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如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达某种想法和情绪等。

躯体化症状是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而“继发性获益”则会加重躯体化症状。有意无意地借着症状获得好处,是人类在社会生存中的小聪明。通过疾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批准病退,得到劳保,避免指责和批评,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的关注和同情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并非病人完全的有意伪装,而是有意无意中的行为表现。

从以往咨询中大量案例可以看出,躯体化的孩子一般具备以下特征和关键词:

①焦虑、高要求、简单粗暴的父母

②个性好自由、敏感细腻、讨好的孩子

③关于上学的不愉快经历

据有的孩子描述:

我恨自己的父母,我宁愿他们从来没有生过我

人格侮辱

从小把握一个人丢在家里,从来没有一起过过生日

我讨厌我的妈妈,但我又感觉离不开她

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快乐过

我恨我自己,感觉自己很不争气

……

对策

整体策略:明确症状、梳理成因,逐层击破

要关注“一多”“一少”两个特征

1.明确诊断:

“一多”是指主观症状比较多。他们能够详细地描述出多种疾病对应的自身症状,如腰

腿痛、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反酸嗳气等。

“一少”是指客观检查出来的病变少。这类患者往往就诊了多个科室,如心内科、消化科、泌尿科、妇科、内分泌科等,做了很多检查,但各种医学检查都显示正常,无法找到躯体症状的真正原因。

2.三维治疗

正是因为认识到躯体化背后的系统原因,家庭整体疗愈方案才显得至关重要且一劳永逸,在助优正人,我们坚持以家庭系统理论思想为指导,从家长和孩子两方面深入分析,双管齐下,形成系统有效的疗愈方案:

S1:躯体症状诊断、排查(排除躯体疾病、创造呼吸缓冲区)

S2:认知层面(应该之暴虐,为孩子思想松绑)

S3:心灵层面(解放压抑的自我,取悦自己,减少对孩子的干预)




我也想去学校,但是身体不允许 ——警惕心理问题躯体化陷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