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行测备考高效梳理技巧「常识判断-党政篇」(2)

2022-11-30 17:03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2022国考】下列举措不属于需求侧改革的是:
(A)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C)严格落实「房住不炒」
(D)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下列举措不属于需求侧改革的是:
(A)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C)严格落实「房住不炒」
(D)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正确率59%,易错项B

这道题难度中等(对于有上岸实力的考生则属于较简单的题),可以通过推理来解析。

首先还是要明白:备考时不能单纯去「背题」,而是要透过考查方式琢磨出题者的想法,做到有的放矢。

题干考查的「需求侧改革」很有意思,因为它属于典型的「一知半解」类知识点——大部分考生对其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话题,可以说凡是重要会议,几乎都会提到相关内容。

但与此同时,这两个词相对来说比较「务虚」。它不像「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物联网」等其他热门词语那么容易理解,从字面含义上不太好推测。

其实,这就是出题者的倾向——

围绕既「热门(在官方表述中经常提到)」又「一知半解」类的概念来出题。

切记:公考的题目一定会越来越难,但不会「偏、怪、冷」。出题者更倾向于创造「看上去不难,但正确率偏低」的题目。

就以这道题为例,「供给侧、需求侧改革」可是年年大会都会强调的超级热门话题,但就算这样,如果考生不去主动接触相关知识点并吸收,那么还是难以理解。

同样的,「收入分配制度」「房主不炒」等概念也是超级热门话题,但如果仅仅听过概念而对具体内容一无所知,那这道题想要做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假如考生对本题所有知识点都「一知半解」,即「仅仅听说过概念,但不太了解具体含义」,这道题也可以做对。

题干问法为「下列举措不属于需求侧改革的是」,是一道选非题,也就是说4个选项必然是:

3个属于需求侧改革,1个不属于需求侧改革

另外根据「供给侧」「需求侧」常相提并论的情况,推测「不属于」那个很可能和「供给侧」有关。

接下来分析其字面含义,很明显「侧」是「一侧」的意思,指的是某事物的一个方向。也就是说,4个选项是从「供给」「需求」两个方向来表述的。

具体分析选项:

(A)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A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它涉及到「企业办社会」这么一个颇有历史感的名词。

企业办社会,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国有企业而言的,企业建立和兴办了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设施,承担了产前产后服务和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

关键词:国有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社会职能

「企业办社会」在特定的时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兴趣可以找父母、长辈了解下相关情况。

回到正文。在行测考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陌生知识点,例如这道题的A选项。如果对「需求侧改革」和「企业办社会」都不熟悉,该如何判定A选项正误呢?

——答案还是「结合字面含义」来分析。

「企业办社会」的字面含义,就是「企业办理了某些社会职能」。简单推理一下,就是对「商品买卖」这种企业正常会做的事情,不会专门用「办社会」来表述。

据此推理:「企业办社会」的「社会」,一定是「企业正常情况下不会做的,偏向于政府和公共事务性质的社会职能」。

——也就是上文说的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比如历史上大型国有企业自带的学校、医院、公园等。

推理后进一步分析,「企业不办社会」了之后,这种变化属于「供给侧」呢,还是「需求侧」呢?答案是「供给侧」。

原来是「企业办社会」,现在是「其他事物办社会」,意味着「提供『办社会』」的主体变了,即「供给侧发生了变化」。

但与此同时,「需求侧」却没有变化。以前「企业办的学校、医院」需要学生上学,病人看病,现在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A选项变化的是「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可知A选项不属于「需求侧改革」,符合文意。

通过对A选项的推理可以梳理出下面的备考技巧:

①虽然「常识判断」考察面广,但一般不会「偏、怪、冷」,出题者更倾向于选择「一知半解」类素材。

上文已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

②对于「常识判断」板块来说,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推理」正确答案非常重要。

本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59%的正确率说明题目并不难,而且「需求侧改革」和「企业办社会」的确对大部分考生来说不是特别熟悉。

但与此同时,「不熟悉」不意味着「不能做」。通过分析「需求」「社会」等词语的字面含义,简单推理即可确定。

在平时遇到不熟悉的「常识判断」题目时,尽量不要随便蒙一个然后直接对答案,而是尽量去推理。你不熟悉的题目,很可能别人也不熟悉,这时决定胜负的,就是推理水平。

③「字面含义」的推测往往能增加正确率。

「字面含义」通常情况下不是什么褒义词,潜在含义是「掌握不了事物的本质,只能根据字面含义推测」。

但在行测考试的「常识判断」板块中,「字面含义」往往十分重要。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哪怕是「根据字面含义推测」,只要推测得差不多即可帮助自己做对。

在推理之后,建议大家去了解下「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本质,从而彻底掌握该知识点。

供给侧/需求侧改革的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看过这个定义后,就很容易理解两类改革的特点。

从本质上来说,我国之前的经济结构不太健康,要素配置不够完善,经济增长有数量但质量较差,现在供给侧/需求侧改革就是要把这些内容改过来。

该定义记忆的核心就是和「需求侧」「供给侧」有关的关键词。

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
供给侧: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

*注意:「需求侧」的「投资」是指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和「企业投资」是不一样的。

「企业办学校、医院、公园」很明显是在「供给侧」对「土地、制度」等的创新,由此也可以判定A选项属于「供给侧」。

通过此处的分析也可以确定一个要点:①掌握要点永远比「推理」做题更舒服。

「推理」再怎么说,也是要分析不熟悉的事物,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其他情况进行一个大致的猜测。

而掌握要点后,很多题目稍微一分析就能锁定正确答案。

对于参加2022国考的小伙伴来说,「供给侧/需求侧改革」是听的耳朵起茧子了的知识,它几乎在每次重要会议讲话中都会出现,只是很多人习惯性地忽视了,觉得这种东西太「务虚」而没有了解其本质。

事实上,这两个改革不仅前几年热门,未来几年也一定热门,至少十几年内被多次提及是没问题的,因为两种改革涉及的事物广,程度深,且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紧密绑定,是必须要重点记忆的内容。

接下来分析其他选项。

(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直接影响消费,因此和需求有关,符合题干,排除。

关于B选项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把10万元分给10个人:

①收入分配不合理——1个人拿9万,其他9个人只能拿1000多一点

这种情况下,9个人最多只能拿出500来消费,而拿9万的那个人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一般人一天吃一两个水果,土豪吃的水果多一点贵一点,也不可能吃10个人的量),最多也就1万,总消费量不到1.5万。

②收入分配合理——每个人都拿1万左右

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5000的消费能力,总消费量能达到5万。

也就是说,在创造的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合理的总消费量要远超过不合理的,「消费」明显和「需求」有关,由此可推测B表述符合题干。

上面的模型是非常简单粗糙的,但对于公考来说足够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题目。

此处对备考的启示为:①「建模」是个非常好用且实用的技巧。

在解析「数量关系」难题时,我们经常通过「建模」的方式分析题干,其实这个技巧在其他行测板块中也很好用,且实用。

以本题为例,我们不需要动纸和笔,直接在脑中快速建立一个简单粗糙的模型,在供给侧不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仅改变分配状况,即可显著提升消费需求,据此判定B表述为「需求侧改革」。熟悉的话,整个流程只需要十几秒即可完成。接着看C选项。

(C)严格落实「房住不炒」

很明显,C强调的是「房子的用途」。

从「供给」的角度看:房子无论是住还是炒,房子本身的规划、建造、售卖过程都不会受到影响。

从「需求」的角度看:很显然,如果炒房热度不加以遏制,会带动房价明显上涨,居民被迫为同样的房子花了更多价钱,导致消费需求被遏制。

因此可确定C属于「需求侧改革」,表述符合题干。

C选项代表了出题者的一个策略。

①通过简单选项来推理分析。

可以这么理解,「文字题中必有简单选项」。

在文字类题目(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中的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中,出题者一般至少会设置至少一个特别简单的选项,从而中和一下题目难度。

很明显,对于这道题来说,A「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解析难度远远超过C「严格落实『房住不炒』」。

即使是对「需求侧改革」一无所知的小伙伴,也不太可能误选C。这就意味着:

考生可以通过C选项,结合「供给」「需求」的文字定义,更好地进行推理分析。

因此,如果大家以后遇到非常陌生的知识点,就可以尝试从相对简单的选项中入手,说不定有奇效。

最后看下D选项。

(D)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这里又是一个很典型的出题方式,即通过「细枝末节」来干扰「主体」。

首先说下「智能+」的定义:

「智能+」:通过更智能的机器、更智能的网络、更智能的交互将创造出更智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

那么了不了解这个定义,对D选项有关系吗?——没有任何关系。

无需额外考虑,直接将D选项理解成「构建一种新的消费生态体系」即可。既然和「消费」有关,显然是「需求侧」而非「供给侧」,确定D的表述也是符合题干的。

根据D选项可知:①不要纠结于细枝末节的东西。

对于本题D选项来说,通过「消费」这一个词已经可以锁定其与「需求侧」有关了,那「智能+」究竟是什么意思都无伤大雅。

反过来说,过度纠结于细节,反而会影响考生的正常思路,把能做对的题目做错。

而本题的整体设置又揭示了新的规律:

①有的题目的难度低,并不一定是正确选项容易选出来,更可能是错误选项容易排除。

再看一下这道题的4个选项:

(A)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C)严格落实「房住不炒」
(D)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很明显,A选项的分析难度远远超过BCD选项。

C选项极为简单,D选项无视「智能+」也可以快速判定,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有一定理解难度,但只要建立一个简单模型,还是很好分析的。

只有A选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无论是选项本身的理解难度,还是其中的内涵,都和其他3个选项不是同一级别。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企业办社会」是一个具有历史年代感的词,且需要理解「社会」的内涵;同时,还要理解「企业办社会是为了提供供给,而不是为了解决需求」这个概念。

所以对于这道题来说,与其使劲琢磨A选项是否正确,不如快速分析相对简单的BCD选项更为高效。

②做难题时心态要平和,一定要先看完所有的选项。

本题相对简单一些,有59%的正确率;但同样采取「概念复杂,文字较多」和「正确选项难度很高,错误选项相对简单」策略的题目,有的正确率连30%都不到。

由此可知,很多考生在做题时的心态并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在遇到较为疑惑的选项时容易钻牛角尖,没有考虑到「曲线迂回」等其他解题思路,导致推理过程受阻,把能够做对的题目做错。

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即使难度不高,但只要用心梳理,也能够找到很多备考的思路。

总的来说,对于「常识判断」板块正确率在60%左右的题目,要尽量保证80%以上的正确率,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正确率60%,就意味着大部分考生能将其做对,也就是说一定有各种通往正确答案的技巧。以本题为例,通过较为简单的选项来迂回,结合字面含义推理,就很容易做对。

各位小伙伴如果刷题量足够,就一定要学会梳理备考技巧,从而使自己做一道有一道的收获,做难题能雪中送炭保正确率,做简单题能锦上添花提升效率。

行测备考高效梳理技巧「常识判断-党政篇」(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