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张迁碑》临帖,对异体字与错别字,该如何区分∣京氏易聪


一、京

二、氏

三、易

识读碑文,这个字该是“京氏《易》”的“易”字。
所谓“京氏《易》”,是汉代非常著名的一个研究《周易》的学术流派,其创始人名叫“京房”,故而这一派的学说便被称作“京氏《易》”。
“易”字在汉隶碑刻中常见的字形是这样的:

(上图中左边一字选自《曹全碑》,右边一字选自《西岳华山庙碑》)
和上面两个字的字形相比,《张迁碑》写的“易”字多了中间一横。但是我们切不要因为这多出来的一横便轻率地认定《张迁碑》写的是一个错字。
事实上,有或者没有这一横的写法,在更早的篆书时代就是并存的,它们都是关于“蜥蜴”这种动物的象形文字。
说到更近一点的渊源,《张迁碑》的这个“易”字可能受到了秦简字形的影响:

而且受此影响的汉隶碑刻也不止《张迁碑》一个。比如《石门颂》的“易”字也是有一横的: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易”字:

四、聪

这个“聪”字书写的难点是:它的声符“怱”含有七个点画。这七个点画该如何布置呢?
我个人的体会,这七个点画,我们得先分做三组,然后在每一组的两个或者三个点画里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样写起来,结构就容易严谨一些:

另外,从造字原理上来说,“聪”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由声符“聪”和义符“耳”组成。可《张迁碑》怎么会把这个字的义符写作了“身”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要我们参详一下“聪”的篆形就知道了。《说文解字》中保存的“聪”字篆形是这样的:

对比《张迁碑》的字形,不难看出:《张迁碑》写“聪”字,实际上是采用了篆体隶写的办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书写的讹误,误将“耳”写作了“身”,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奇怪的字形。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