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脑科学日报| Cell:皮肤细菌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引起瘙痒
第1927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12月4日
科 学 时 讯
1,Cell:首次证明一种常见的皮肤细菌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而引起瘙痒
来源:生物通
科学家们首次证明,一种常见的皮肤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而引起瘙痒。这项研究为长期存在的瘙痒之谜增添了重要的一环,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等常见皮肤状况通常伴随着持续的瘙痒。
研究人员说,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我们皮肤健康的微生物的平衡经常被打破,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得以繁殖。到目前为止,湿疹和特应性皮炎引起的瘙痒被认为是由伴随的皮肤炎症引起的。
2,《自然》:为什么“细嚼慢咽”吃不胖,越吃越瘦的秘诀终于有人解释清楚了
来源:学术经纬
食物吃进嘴里与直接输注到胃部时PRLH神经元的反应不同
有大量研究证明,对于健康人来说,吃得快更容易超重。细嚼慢咽可以避免吃得过量,众所周知的一种解释是:胃会向大脑传递“吃饱了”的信号,细嚼慢咽才能让大脑及时对饱腹感信号做出反应
然而,科学家最近首次利用前沿的神经记录技术在清醒的小鼠身上对这种说法进行了直接检验,却出乎意料地发现,真相不完全是这样:实际上,让大脑停止吃吃吃的信号不仅来自胃,在细嚼慢咽的过程中,大脑能根据来自口腔和舌尖的信号让我们停止进食。
3,JCI:新的神经发育障碍的相关的基因及其机制
来源:BioArtMED
神经发育障碍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神经系统及相关神经精神疾病,主要症状为发育迟缓和智力缺陷,有时还会伴随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数年以来,研究人员通过整合临床表型分析、果蝇模型与人类多能干细胞模型,致力于鉴定新的神经发育障碍致病基因。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了多个与RNA剪接相关的基因,其新发突变会导致类似的神经发育障碍,从而揭示了一个与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生息息相关的基因网络。
4, JACC:刷新认知!科学家首次发现,中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竟能完全消退
来源:奇点网
一直以来,动脉粥样硬化都被认为是一种进展性、不可逆的疾病。近期一项研究进一步强化了“应在生命早期对心血管风险因子进行控制,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恶化”这一新兴观点。3DVUS是一种简易无创的外周动脉评估方法,可用于确定哪些人已经开始发病。处于早期阶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可能被“治愈”,这改变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希望Fuster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能改变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范式。
5,BJSM:多动症儿童体力活动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睡眠重要吗?
来源:BMJ医学
近日,一项研究,探讨了多动症(ADHD)儿童体力活动与执行功能的关联,同时还研究了睡眠行为机制在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运动干预对改善ADHD儿童和青少年的执行功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2)中等至高强度的体力活动(MVPA)可以减少ADHD儿童的入睡时长,进一步改善工作记忆及认知灵活性;(3)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运动干预可以显著改善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并提升睡眠质量。
6,Science:老鼠有类人的想象力
来源:返朴
“想象能力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发明都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在想象中,第二次在现实中。”近期,研究人员揭开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秘密:和人类一样,老鼠也有想象力。它们会用想象,让自己置身于之前探索过的空间,或将远处的物体移动到某个特定位置。
7,Nature 子刊:微陷阱可以提供关于难治性疾病的新知识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形成团块的蛋白质出现在许多难治性疾病中,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很难研究。近期,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用纳米大小的陷阱捕获许多蛋白质的新方法。在陷阱中,你可以研究单个的蛋白质团,这比同时研究多个蛋白质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例如,团块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形成,具有不同的大小和不同的结构。只有逐一分析,才能观察到这些差异。
8,如何对网络游戏成瘾说不?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成瘾。研究发现,自我分化对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即随着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的提升,其网络游戏成瘾倾向会降低。本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在自我分化与网络游戏成瘾间起中介作用,自我分化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来降低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