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高的视角洞悉世界 | 尖端科学与先人智慧

欢迎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来讲述的是古代佛学与现代尖端科学(物理学/量子力学)中互相印证的有趣现象,
现在请放松下来,让我们一同踏上奇妙的旅途。

现如今,人类科学已有400年的历史,科技的诞生与不断进步,使得我们将自己以“万物之灵长”自居,人类逐渐达到了可以在地球上为所欲为的地步。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当我们从地上随便捡起一块石子,它的年龄可能就是上百万年左右。
科学家对地球年龄的最佳估计值为45.5亿年,这通常所说的地球年龄是指它的天文年龄,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年龄是43.74亿年 ,地球的地质年龄一定比这个数值大。
通常,哈勃年龄是宇宙年龄的上限,可以作为宇宙年龄的某种度量。由于新技术和科技的进步,宇宙年龄被估算为137.97亿年。
如果使用数学计算,一颗石子的年龄是我们人类科学历史的上万倍。目前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文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例如伏羲氏,
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 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传说伏羲因为制造八卦,人奉之为天神,尊其为八卦祖师。
伏羲画出了八种不同图案即八卦图。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世本作篇》)。《帝王世纪》称:“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长沙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出土地点是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创世神话记载,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其珍贵是不言而喻的。
他在距今2万年前画出卦象以表达表达世间宇宙万物。也就是说,目前这个世界上指导现代人类观测历史的“科学史观”以及我们的科学成就,理应只达到了一个极其幼稚极其渺小的境界。
可是如今,绝大多数人往往会认为“科学与科技”已经囊括了宇宙万物,几乎可以蔑视一切,我认为这样的思想方式往往源于无知。
这种无知表现在——现代人对于祖先与远古文明的认知水平一无所知,甚至贬低为“迷信”。
罕有人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古文明的文献里记载了一些“高科技领域”的东西,和现代科技讲的一模一样。
今天我就由浅到深把这些震撼无比的实例分享出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神奇的世界。

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所有文献,都是可以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找到的,实打实的历史文献。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生物学以及光学。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句话非常常见,想必大家都听过,那便是——“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
这句话出自《毗尼日用》中的第十二节,饮水。
十二、饮水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
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唵 嚩悉波啰摩尼 莎诃(三遍)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在清乾隆时,由宝华山第七代祖释福聚奏请入藏,收于《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15 (律部类的诸述部)。“毗尼”为律(梵vinaya )之旧音译,新译毗奈耶。“毗尼日用”即指日常应遵守之戒律,“切要”即指要领、纲要。该典籍内容除有甚多涉及出家人日常衣、食、坐、卧应诵念之偈、咒外,并含有在家、出家之戒条。
当然这个84000并不意味着就是准确的84000个,例如数字7、21、84000等数字都是用来表示一个数量级。
84000就是表示很多,近代荷兰贸易商、科学家以及光学显微镜之父——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发现,如果一杯水不进行消毒的话,里面会充满小虫子,这个“小虫子”说的便是微生物。
在佛学经文中有个术语叫太末虫,
微生物在佛经中被称作户虫、太末虫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身品第七》:「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不退相品第二十之一》:「复次,善现!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身心清净,非如常人身中恒为八万户虫之所侵食。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善根增上出过世间,所受身形内外清净,故无虫类侵食其身。」
意为这种虫子处处能生,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存活,唯独不能源于火上,不能在火上面生长。
现在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这句话,好像的确如此。
同时我们联系另一个例子,在《法苑珠林》这本书中提到——人有“十时”,就是说一个人从他最开始存在到他自然死亡,一共有十个时辰。
《法苑珠林》是唐释道世撰佛教类书。一百卷。别本作一百二十卷。
全书分为一百篇六六八部,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博引诸经、律、论、纪、传等,共计四百数十种,其中有现今已不存之经典。又以内容之不同而分类,故使用极为方便。其引用之文并非照经文抄录,而系录其要义。为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之一部书。宋高僧传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阅藏知津卷四十三。
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时,四者肉团时,五者肢时,六者婴孩时,七者童子时,八者少年时,九者壮盛时,十者衰老时。
那我们着重看前两个膜时和疱时。
具备生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受精卵(oosperm),指的是精卵相会。
这个过程就是受精的过程。受精过程约需24小时。当一个获能的精子进入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透明带时,受精过程即开始。到卵原核和精原核的染色体融合在一起时,则标志着受精过程的完成。
以人为例,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里会合后,形成一个受精卵,生命开始了。卵子受精后,分裂为两个细胞,大约每隔12小时分裂一次。这团细胞从输卵管进入子宫时,分泌出液体,于是膨胀成一个空心球,叫做胚泡。这个空心球在几天内会变成两层,球内含有微量液体,细胞团堆在球的一侧。球壁以后会变成胎盘和羊膜,里面的细胞则会变成胎儿。受精卵靠输卵管的收缩来到子宫,输卵管内壁的许多纤毛,不断推动管内的液体,对输送受精卵也起辅助作用。一般在排卵后4天左右受精卵到达子宫腔,约在卵子脱离卵胞的第9天,胚胎钻进子宫内膜,发育长大。
受精后约第6-8天开始着床,至第11-12天完成。一般着床于子宫体后壁比前壁略多,中线多于侧壁。
1.附着:随着透明带的局部穿孔或整个消失,靠近内细胞群一端的滋养层迅速分裂,并贴近子宫内膜上皮。两个相对组织面的微小绒毛跨过空隙,广泛地呈指状互相交错,随后绒毛互相交织。
2.植入:囊胚(又称胚泡)附着在子宫内膜后,内膜上皮细胞的胞膜逐渐消失,变为多核细胞体。滋养层也分化为两层,内层保留细胞膜,称细胞滋养层;外层细胞膜消失,称合体滋养层。合体滋养层有很强的侵蚀力,侵蚀子宫脱膜,形成小缺口,使胚泡慢慢地陷入到子宫内膜致密层下。到受精后约第10天,整个胚泡位于子宫内膜中,第11天在子宫内膜处有小血块和细胞碎片构成的闭锁栓,第12天胚泡几乎全部被增生的上皮所覆盖,并形成一个小隆起,着床即完成。

如果我们将上述的复杂过程进简单总结一下,那便是——当受精卵的受精完成后,它在通往子宫的路上会不停的开始分裂。
从一个膜,一个泡泡分解成两个泡,两个分解成四个,四个分解成八个,最后分解成无数个泡泡。
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胚胎,在最后这个充满了泡泡的胚胎着床到子宫上,这时便会形成一个小肉包,在母亲的这个子宫上开始生长。
现在我们再对比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时,便会发现这个描绘很细致,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我们之前提到的“太末虫”微生物,这里遇到的“三时”受精卵,可能会有不少朋友发问说:“即使在古代,人的受精卵通过活体解剖不就看见了吗?”
要知道人的受精卵是肉眼无法看见的,胎儿一般4周的时候才可以看见胎芽;8周的时候才初具人形。
所以胎儿从一个细胞长到肉眼可见需要很长时间,肉眼是不可能看得见微生物的,也更加不可能看见受精卵。
我们的近代科学是直到近200年前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近距离观察水才发现,我们这个世界原来这么热闹,到处都是生命。
可是佛经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揭示了这一真相,将水里面的84000虫与人的胚胎全部进行了清楚的阐述,这真的非常奇怪。
现在,我们继续往更尖端的科技进发,我们接下来讲述的内容可能与大家印象里天天烧香,做法会,超度他人的佛教完全不同。
在当时古印度的佛学世界中,经常是一群修行者坐在一起讨论这个世界的起源,物质的组成以及人性的本来面目。
所以佛教里面有很多很多讨论物质本身组成的文献,在《俱舍论》中就对构成我们这个世界基本单位进行了命名,术语叫做“尘”。
《阿毗达磨俱舍论》
【颂曰】
极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尘
蚁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 此八逾缮那
【论曰】
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后后皆七倍增。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水尘量。水尘积至七为一兔毛尘。积七兔毛尘为羊毛尘量。积羊毛尘七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穬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世所极成。是故于颂中不别分别。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谓寻。竖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一俱卢舍许是从村至阿练若中间道量。说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如是已说逾缮那等。今当辩后年等量别。
在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继而我们发现了光子,并认为“光子、电子、质子、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所以把它们叫“基本粒子
粒子 (particle),是指能够以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组成部分。最早发现的粒子是原子、电子和质子,1932年又发现中子,确认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比起原子来是更为基本的物质组分,于是称之为基本粒子。
以后这类粒子发现越来越多,累计已超过几百种,且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此外这些粒子中有些粒子迄今的实验尚未发现其有内部结构,有些粒子实验显示具有明显的内部结构。看来这些粒子并不属于同一层次,因此基本粒子一词已成为历史,如今统称为粒子。粒子并不是像中子、质子等实际存在的具体的物质,而是它们的统称,是一种模型理念。
比如尖端科学中所说的最小单位原子,一个原子的直径差不多是十的负十次方米,大家可以记好这个数字,在《俱舍论》里面也同样说到,物质分析到最后也有一个极小单位,这个经文上叫它“极微之微”“极微色”。

色就是能被我们肉眼所观察到的色相,这个东西有多大呢?比方说七个极微尘,它就是一个微量尘,七个微量尘则组成一个金尘。
金尘的定义是,这种微尘或者说这种粒子,具有在金属的缝隙里来回游走,来回穿梭的能力。
也就是说早在3000年前,先人们就知道金属的原子和原子之间是有缝隙的,并且知道缝隙能够容纳很多足够小的微尘不停穿梭。
当然,我们的近代科学也已经知道电子可以在金属里面来回穿梭,然后则是七个金尘为一个水尘的大小,水尘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在水的缝隙里面穿梭。
在这个不停积累的过程中,七个水尘为一个兔毛尘,在这之后还有羊毛尘、牛毛尘等等,一直积到最后则为我们刚才衔接的经文中所指——七蚁为一虱,七虱为一麦,七麦为一指节,那么一指节我们可以具体表示为3/4寸。
那么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一直乘下去,我们得到一指节为1977326743个极微之微。
也就是说在佛学里面3/4英寸的长度应该能容纳的下1977326743极微色,那么根据综上所述的计算,我们便可以得到极微色的直径是10的负12次方米。
也就是说,佛学认为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它的直径是十的负12次方米。那么极微之微它的直径仅仅和原子是相差了100倍左右。
对于尖端物理学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如果达到这么小的粒子状态,物质是没有一个确切的边界和实体的,它实际上是以概率云的形式存在着。
按量子力学计算的结果,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是沿着一定轨道运动,而是按一定的概率分布在原子核周围而被发现,人们形象地将这个概率分布叫做“概率云”。
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3000年前用来记载佛经的载体称之为“贝叶经”,是在叶子上写下来的。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无法确切的记述7.13456,他只能记载一个七,以七这样一个一个整数乘下去。
假如把这个七换成八,那差值就大多了。不过他们偏偏就选中了一个差值最小的七,乘了这么多次,仅仅只差了100倍,在3000年前那种条件下,这就非常非常奇怪不是么?
尤其这里面还有很多特别有趣的概念,例如极威之威还有个名字叫做——邻虚尘。顾名思义,也就是说这种最小的微尘,这类粒子跟虚空做邻居。
《楞严经》卷三笔记22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我们如果静静品味一下其实是很耐人寻味的,也就是说在佛教世界观里面,物质缩小到最后并不会一直存在。
物质也不可以无限的拆分下去,所以最后结构的结果是变成虚空。
这里让人豁然开朗的地方在于——佛学世界观中,本来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实体物质,因为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也就是“尘”组成的,而尘分到最后就是虚空。
那么今天的前言物理学恰恰也揭示了这一点,即为——当一个粒子质量小于普朗克质量的时候,量子效应开始产生。
普朗克质量是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分界点,当物质的质量大于普朗克质量时,它的行为是确定的,表现出宏观的物质特性;当物质的质量小于普朗克质量时,它的行为是不确定的,表现出微观的量子特性。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特性,是由于引力场效应所产生的结果。
也就是说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小于普朗克质量时候,我们所熟知的这个世界(这个能够被五感感知到的世界)法则就开始分崩离析。
也就是说牛顿经典物理从这个地方开始瓦解了,由于物质分到最后,就会完全变成一种能量场并以一种场的波动形式存在。
这里并不存在所谓的“物质”,这些毫不争议的,我们现代科学家用尖端仪器旷日持久研究出来的结论,和3000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而且综上所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很奇怪是不是?

第一章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