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女中豪杰

2023-04-01 17:00 作者:我心之烛光  | 我要投稿

即便现在,我奶奶也是我家说话影响力最大的人。她现在可能说话不算了,但她唠叨的,你不得不听几句。在我的记忆中,我奶奶绝对属于实力派!有一个词能概括出来:女中豪杰!


从我回到河南爷爷奶奶老家之后,我就发现我奶奶才是掌握家庭决策的人。家中之事,悉决于她!这也因为她极有主见,做事很有章法,她有她合理的考量,为人也算强势。还有一张不停啰嗦的嘴,让人听了比较信服。我在思想独立之前,基本都是听她的,即便有些不同她的看法,在她的劝说之下,也还是会听她的。因此,家里人如果没有比她更好的主意,一般都是听她的。爷爷则是不论怎样都会听她的。

我奶奶的生肖是狗,她比我整整大五十岁。当年奶奶看管我时,应该是五十五岁,但根本看不出来是那个年纪的人。她属于那种仍然年富力强的。她做事干净利落,条理分明,她不仅指挥,也亲自劳作。她很勤快,不管地里农活,还是家里洗衣做饭、买东西、甚至是逢年过节买礼品啥的乱七八糟的事都是她来管。奶奶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现在明白了奶奶是多么的辛苦!当家人真是不容易。这家可真是不好当,看看我爸我妈这一团糟的日子就知道了。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理财都不会理。我奶就分得很清,自己家、儿子家、娘家兄弟家。我妈就有些糊涂,宁可自己没钱花,还要帮她姐、她哥借钱,他们却都比她过的好,也不曾见她娘家人来帮她。搞不懂她!我奶当家,一切井井有条。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亲朋好友、婚丧嫁娶、农活事务等都解决的很有条理。我从小跟我奶不知不觉学了很多。我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奶奶的户口本,知道了奶奶的名字。那可真是一个好名字啊!我只看了一眼,就记了二十多年。我奶奶叫周桂芝。想必给我奶奶取名字的也是很有学问的人。比着我们家的其他女性的名字,像什么俊丽啦、娇娇啦、彩云啦、喜英啦,她的名字当排第一把交椅。小时候感觉有什么事跟奶奶说一说,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家里的主心骨果然具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她极其聪明,假如她要上学,能力想必更加了得。我爷爷能力就差很多。我奶奶由于当时环境原因,她没有上学,她是文盲,但她认识钱,也认识简单的字。我小学时曾经想教给她学认字,教了几天,我后来就忘了。现在想想,应该坚持下去的。假如我现在穿越回去,我一定要教会她识字。


人的性格因素与其兄弟排行密切相关

我虽然没有做过社会调查,但凭我接触到的人来说,这是成立的。家中排行老大的,一般多有担当;一般喜欢指挥、当家、强势;一般语言交际能力强。这是因为,从小成长中,他/她们就会协助照顾家里以及弟弟妹妹,他们就懂得事早,做的事多,相较于其他兄弟姐妹,他的能力就强一些,又加上其为年纪为长,兄弟姐妹都会尊重他,这无形中为其性格培养塑造了大环境。我通过观察,我奶奶就是如此。奶奶是吃尽了苦的人。奶奶是家中兄弟姐妹老大。下边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奶奶的父母好像去世很早,奶奶16岁就顶一个全劳力,去挖人工运河了。那是60年代吧,那个时候还是毛主席时代,他们那一代人吃了太多的苦。奶奶跟我讲过挖运河、生产队的事,那都是后来我学历史了才知道的依靠人力修建全国各地的大型水利工程、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事。原来这都是真的。奶奶干一天的活,全是重体力活,就是把河沟里的土扔到上边去,挖河道么。挣的工分,补贴家用。这份担当,从这其中历练出来的人物,像爷爷那种父母呵护养着长大的,又怎么会是对手?关于奶奶年轻的事,都是听他们说的,要记录下来!奶奶说,她跟爷爷结婚以后,也还吃了十几年的苦呢。当时爷爷的母亲还没去世,爷爷的爷爷好像也还没去世,按照那个时代的习俗来说,当然是媳妇伺候婆婆了。为此,奶奶刚嫁过来,想必是势单力薄,说话肯定是不算的,再加上那时还年轻。应该是等到我老奶奶去世以后,我奶奶才慢慢掌握话语权的。我老奶奶是我三堂哥出生之后没多久去世的,我大堂哥是见过的,他也记事。人可能就是这样传承的吧!可见奶奶经历了多少事,她是真正的多年媳妇熬成婆,她之前的家中排行老大以及早早当家做事的经历让她变得更强。我甚至看到了潜跃身上也有一点这样的特质。

潜跃是她们小家庭姐弟中的老大,但在大家庭中则是中等次序。此外,潜跃的成长过程更加复杂。她也是留守儿童,她在舅舅家住过一段时间,想必那段时光一言难尽!(每每念及于此,我都会忍不住地心疼这个姑娘。其实,早早就懂事的孩子是蛮可怜的。一个孩子如若被很好的呵护着,谁又会想着早些当家,早些懂事呢?长大了就明白了,长大之后的事只会更多、更苦!)这就导致她的性格比较复杂。这应该跟她成长历程也有关系。她聪明能干,但心思细腻;通情达理,但会陷入自己封闭的世界中,一方面人情练达,一方面又自强独立。她想干某些事时,很有热情,很积极谋划,不想干某些事,也会顾全大局而兼顾。记得听过一句话,当你能理解所有人时,那委屈的一定是自己。她就很注重人际交往中其他人的感受,有时甚至会委屈自己。她这种复杂的性格可能导致她在跟不同的人相处交往时,所处的模式差别极大!希望她真真正正的找到一种与所有人相处中都能快乐的、舒服的模式,幸幸福福的、快快乐乐的、舒舒服服的、自自在在的。不迎合,不勉强、不委屈自己,一切都是出自内心尊重的、亲和的、自愿的。如果有的交往模式不是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些说不上来的不舒服、不自在,那或许是有些地方出了问题,那也就让人没有了主动性、积极性。人活一世,过了今日,就是过往,自己对自己一定要好!不要期望别人对你多好,别人当然也会对你好,但再好,他不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他不可能比你自己对你自己更好!不过这也不一定,说不定真有那种完全懂一个人的人呢!就算有,他应该做不到时时刻刻地与你所思所想保持动态一致。

关于家中兄弟排行如何影响人的性格,后来,我发现我大伯是如此,我大舅是如此,我大姨夫在他们兄弟排行中是老大也是如此,我小姨夫在他们兄弟排行中也是老大也是如此,我大堂哥也是如此。明白了兄弟姐妹排行对人的影响,这我就明白了我爸为何跟我妈她们那边亲戚相处位居下风了。我爸不善言辞,善良温和,老实本分,踏实肯干,他有的是力气,心眼却少的可怜。和我舅、两个姨夫那些强势、擅交往的人交往总是吃亏。因此,我爸并不想跟他们交往。我猜我爸的主观感受是,他们对他并不友好(可能我那些舅舅姨夫他们主观也并不是这样想,但那种模式是客观的),他不适应,不习惯,不舒服,不如在家。我爸在家是老小,不太有主见,到那边,那些大舅哥、姨夫他们也不会像我大伯、二伯亲哥那样照顾他。原来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我想起了这句话: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的性格一般都是从人过往的事情、成长经历中塑造的。人后来的行为都能在其早年成长过程中找到某些缘由。由此观之,我爷爷也是老小,我老奶奶快五十岁了才生了我爷爷,老来得子,村里的跟我爷爷一辈的,都比他大十几岁,他这性格想必也是万事不自己做主造就的。凡是自己不做主的,人就没被历练过,能力就不强,以后碰到什么事,就做不来。这也就是慢慢的没主见了。我妹妹就是如此,被我妈管的毫无能力。我总是鼓励她尝试各种没做过的事,但无奈。

我本人则是例外,我不能按老大去算,但也不能按老小去算。在我性格塑造之前,我一直都是独立的,后来跟着奶奶,才有了老小的感觉。但后来,我感觉我应该自己说了算。我下边还有妹妹呢,在我们小家中,我又是老大,应该有些担当。我遇到比我强的,那就由她来做主;要是不如我的,那就我来!其实,不论是谁,我感觉我都能做主。我自己也是算要强的,但也能妥协。我感觉我耳根子软,别人说的话,跟我想着是差不多的话,我就会按他说的做。我是很容易就被说通的,只要有些道理,我的工作很容易就做通了,可能我当时只是不服气,赌气,生气,暂时不情愿那样做,但等我冷静下来,我自己其实也会按照道理去做。我小时候在宁夏幼儿园、在闫庄小学绝对也是硬刚实力派。随着后来的转学,异地他乡的,少不了受欺负,不再敢硬气,后来后来,又不太自信,就更没魄力了。直到大学,恢复一部分,但后来又慢慢的被自己掩盖起来了,现在借着这个自述机会,重新绽放自己的本性……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做的一手好饭。

她会的很多,做馒头,做面条,做饺子,炖鸡,炖鱼,炒各种小菜。我奶奶做的馒头有弹性,我妈、我大伯母至今也没有达到她的水准,就目前来看,未来也难以赶上她的水平。她还会尝试各种新花样,她很会创新。一些常见菜的做法,她可能就换一种烹饪方式。说起来鱼,我最爱吃的是我自己钓的鱼。我小时候就学会了钓鱼,钓的鱼有大有小,她都会给我蒸着吃,那鱼是真好吃。我再也没吃到这样的鱼了。我小时候就爱吃辣椒了,各种辣椒,还有辣椒粉用开水、油这些调料拌一拌,蘸着馒头吃,很辣,但下饭。

不同的季节,我们会吃不同的食物。春天,我们吃榆树钱子做的馍,槐花开了,我们吃槐花蒸的菜,地里的野菜长出来了,我们吃野菜拌面。夏天,小麦长粒了,我们蒸麦子,把麦子下锅喝粥,自己的菜园子种的瓜果蔬菜熟了,我们去摘着生吃或者下锅。秋天,豆子长出来了,我们蒸毛豆,花生长出来了,我们吃花生,玉米长仔了,我们吃玉米。冬天地里没得吃了。但是有留存的红薯,我们烤着吃,蒸着吃,下锅吃。一年吃四季,过了时节,只能等来年了,每种食物的窗口期不过十天左右。我最想吃的是玉米,但是我们老家的玉米跟我后来在城市里边吃的玉米,味道不一样。我还是更爱吃老家的玉米,可能有感情因素加成,但是我觉得老家的玉米真的很香。多年以后,我仍然会想起奶奶给我一年四季做的不同的吃的。

其实,冬天,我奶奶搞了一样好东西,我特别爱吃。那就是成袋买的冻鸡头。那年头,吃肉还是一件不常见的事,我不像我妹,挑食挑的不吃肉,我最爱吃肉了。在我奶奶绝好的厨艺之下,我们堂兄弟几个,跟爷爷奶奶五六个人,吃一大盆鸡头,鸡头的脖子上有一点点肉,我们吃的津津有味。我吃鸡头贼擅长,皮一扒,骨头一分开,用嘴一吸,带着汤汁,咬下一口馒头,至今难忘。对了,除了吃鸡肉,我小时候最常吃的就是吃鸽子肉了,我奶奶不像我妈这么懒,我奶奶都会很勤快的收拾鸽子,她并不嫌弃鸽子小,不像鸡那么大,就感觉不值当费功夫。鸽子最有肉的地方是胸脯上的,还有就是两条腿了,她都会留给我吃。我四堂哥也不咋爱吃。小时候我几大爱吃的有:我钓的鱼,养的鸽子,炖的鸡肉,煮的鸡头,拌的辣椒粉。再回家时,我真想再找找这熟悉的味道。


最怀念的就是在那个小屋子的时光

那时爷爷奶奶原来的老房子,是土胚墙做的,房屋也不高,总共三间房,就是正门的堂屋和左右各一间的里屋。我们日常睡觉在左手边的里屋,堂屋算是客厅加餐厅。堂屋里有两张高脚桌,上边有上供用的香炉,各种瓶子装的东西,还有一台老式的黑白电视机。然后摆了两张床,一张方桌,用来吃饭。门后边有一个大面缸,我们吃馒头的面都是装在那里。那台电视机能看的节目并不多。别人家有彩电,有大锅卫星信号,能看各种动画片。我从小基本上都是在别人家看过一些片段。但我对动画片也并不是很喜欢看,看也行,不看也行。相反,我跟着我奶看一下电视剧感觉很有意思的,我们看的《走西口》,我印象特别深刻。

左边里屋除了一张大床之外,还有一个衣柜,一个长条桌子,那上边有电话。当年我们家也是装了电话的,我奶也算是赶时尚的人。那个电话,就是我们沟通外界的唯一通道,我在那接过我爸妈的电话,我二伯二伯母、大伯大伯母的电话,也接过其他亲戚的电话。那个电话号码我现在依然记得,0394--6842377,我当年在朱口镇一中的时候打过这个电话。我让我爷爷帮我送衣服送户口本。我在上初中时的生活并不好过。这个在初中篇再讲。里屋还有一个压面条机。

在右边那个里屋就是各种杂乱东西了,但是爷爷奶奶的钱在那边藏着呢。爷爷奶奶曾给我们讲过隔壁村的有一个小孩偷了他爷爷的钱,我们大概知道这是不好的,我和我四堂哥,从未碰过我爷爷奶奶的钱。后来爷爷奶奶逢人就在别人面前夸赞我们懂事。右边里屋还有一个大菜柜,我们家暂时没吃完的饭菜,就放在那个大柜子里。听过那个大柜子是奶奶最看重的东西,那是她花大价钱打造的纯槐木柜子。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有三个抽屉,不过都放些乱七八糟的大螺丝、铁钉之类的了。下层放各种菜之类的;上层干净,也防老鼠。饭菜就放这上层。其实堂屋和左右两间里屋也是有个隔档的,就是用高粱杆连起来的像一个席子一样的东西,给人一种三间屋子的感觉,其实就是它们都是连着的。

还有就是厨房了,厨房是那种带风箱的大锅台,没有烟囱,每每做起饭来,屋里水蒸气、烧火冒的烟,云雾缭绕的。在厨房中,爷爷就是烧锅的,这锅烧了五十多年了,每次仍能听到奶奶抱怨,火大了,锅都烧干了,火小了,红薯都没熟透……那些交谈之声如在耳旁,让人听了,心好像早已回到了那个时空,我的嘴角就会扬起浅浅的微笑,是啊,真羡慕他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就走了一辈子。奶奶总是会吵爷爷,爷爷能熬到现在真是不容易。爷爷现在烧了一辈子锅也还不是不行啊!我印象中,爷爷实在委屈的受不了的时候屈指可数,爷爷也会委屈的落泪。我也真见识过,那真叫人可怜。我妈安慰过他,这都一辈子了,你离了她,连做饭都不会,你别忘心里去不就行了,她就那一说,过个嘴瘾。是的,奶奶那个嘴,真的是太毒了,一般人根本受不了。我们家里的人,他们都不会认错,你能分辨出来他们认错的时候,就是态度缓和了,这便就是他们的认错了。那个小厨房是一家最温馨的地方,那个地方冬天很暖和,大家都会聚在厨房,等饭吃,随便说说话。那真是不讲理的地方,那是讲亲情的地方。

爷爷奶奶家的老院就是我们现在的院子。只是一切都变样了。原来的院子是土地,但是很平。感觉院子也很大,很干净,因为奶奶每天都会打扫。院里有四五棵枣树,两棵槐树,一口水井,需要人力取水的那种。每年夏天,我跟我四堂哥,小老表都会自制洗衣服水,吹泡泡玩儿。老家的大门口搭了一个简易棚,大门口的位置跟我们家现在的位置一样。大门口旁边就是一棵现在还在我们家的枣树,这个枣树是我们孙辈和父辈共同的记忆。我爸拆房子的时候并没有舍得砍掉这棵树,而是把它移植到了现在的淋浴房附近。老院的环境很清幽,我小时候经常在院里写作业。


黄昏下的学习顿悟

记得有一次从闫庄小学放学回来,夕阳西下,我趴在小凳子写作业,那是数学作业,我不是太会。但又没人商量,家里没人,我就在那自己思考,我暗自里想,我应该能做出来,没过多久,我果然想通了,这件事对我后来学习帮助极大。它从内心深处给我一个明确的相信自己的场景。后来,每当我遇到难题时,我都会想到这一幕,我肯定能做出来的。这个念想不停地激励我!那天下午,我自己做出来那道数学作业之后,整个人都是对学习感觉很有兴趣的。我从小就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我并不是爷爷奶奶逼迫的去学习,而是我学得会,我也愿意学。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从小也挺要强的,我钓鱼、干活这些事,好像没有我小老表心灵手巧,但我不服气,我在学习上占据了优势,我很得意。基于此,我甚至并不乐意去教他,当然,他也不找我去问。但我也很乐意他不问我(这都是小时候狭隘的自私、妒忌)。其实,初三刚开学没多久,他就下学出去打工了,我就有些后悔,他成绩从小学到初中,慢慢越来越差了,我真该早些帮助他的。至于帮他能不能有效先不说,但应该去尝试。从此以后,我就不能跟他一块了。自从朱大千小学之后,我们一块儿上学同行两年,小学的时候我们已经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这就要分别了,我当时真是伤感。就这样,他就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而我则一直在上学(这一晃也就是12年)。我们也时常联系,感情也没有淡。我这样从小的自驱动学习,爷爷奶奶他们就真的很省心,很省事。我们村里有一家,他们比我爷爷奶奶有本事,他们的孙子却不比我们学习好,他们就对他们的孙子管的很严,他们孙子还是学的不咋滴。我爷爷奶奶就很得意。对于我们的学习贡献,说实话,爷爷奶奶零辅导,基本没贡献,除了买一些本子、笔之类的。我爸妈更是这样,对于我在河南我长大的教育、养育,他们从未出过半分力,我爷爷奶奶则是出了养育之力,这也真是我的造化!

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的下午,在老院的小凳子上,我完成了我自学能力最原始的自驱动力源构建。人的成长真的是顿悟、开窍的,一个顿悟就上升了一个阶段。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顿悟。我在往后的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学习新东西的生涯中,正是凭借着这个自学能力,我即便不再拔尖了,但我也绝不会坠落到底。我自信只要我想做一些事,做到一般水准绝对没问题。只要我想做,应该也能有些成就(只是我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而第二次顿悟就是到了大学之后了……


奶奶巧治我的挑食

小的时候,我极其挑食。我有几不吃:不吃面条,不吃水饺,不吃青菜,不吃肥肉,不吃鸡蛋黄。只爱吃馒头,吃辣椒。我吃水饺不吃馅,只吃面皮。这种奇葩要求,我现在想起来也是觉得不可思议。可我小时候就那样。我奶奶想了一个绝妙的法子,全家吃饺子的时候,专门留下一批擀好的饺子皮,不包馅子,把这些跟包好的饺子一块下锅煮,就这样他们吃饺子,我吃饺子皮,这还是我自己要求的,并没有谁不让我吃,我吃饺子皮吃的还自得其乐。当然,还会有其他的菜,我奶奶还会单独再热一两个菜,那菜不是炒的菜,就是酱豆子之类的,就那也可以。大家都兼顾了。面条就没办法了,我不吃青菜,他们不能不吃青菜,只能不给我碗里放青菜。当然,我奶也会再热一两个馒头。以备我吃。吃鸡蛋的话,我四堂哥喜欢吃鸡蛋黄,正好,一个鸡蛋,我俩分。我的这些要求,无形中也改变了我奶的做饭习惯。即便如今,她做饭还是那样,一个锅里能放好几样的饭。说是吃面条,但是也会有馒头和菜,即便是吃水饺,说不定也会有馒头和菜。我想我是幸运的。我奶是真迁就我。这或许也是我一次一次与她抗争来的。我跟我奶发生了很多次别扭。但她从来没有打过我。我真的是有恃无恐了吧!但我当时真没意识到。我想我即便跟着我妈,她也不会这样迁就我。我妹就是一个例子。我妹就是完完全全地跟着她长大,我妹想吃的也就那两样,很简单的,但她也并不是处处按着我妹的要求来,可见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做某些事,是她发自内心地去做的。我妈就不会千方百计地为我妹去做,这是为什么呢?她对子女的爱我感觉没有奶奶这样浓厚!奶奶为了我们,宁可委屈自己,我妈不曾这样。可能也存在一类人,啥都不会,但是也不愿意去做。我感觉我妈跟我奶就差一些。


穿衣打扮全靠奶奶的审美

我奶奶带我一块赶集,给我买一些衣服之类的。我的穿衣打扮全靠奶奶张罗。其实,小时候,穿衣年年风格还不一样,她是懂审美的。什么格格小褂啦、类似工装裤啦,我们也都穿过。在穿衣这方面上,似乎并不落后于其他的同龄人。鞋子小学的时候倒是很少买,因为奶奶会做布鞋。最喜欢奶奶做的布鞋穿啦,新布鞋不是很合脚,也不是很好看,最好的时候是穿了个半月左右。这时候,鞋子也磨好脚了,那个时候的鞋子最舒服啦!那是我穿过最好的鞋子。鞋子中再含有情感价值的鞋子就要等到多年以后我跟潜跃一块儿在东莞买的鞋子了。到了初中,鞋子更多的就是买的了。不过,买的都是一些比较便宜的集市上的杂牌鞋,很不耐穿。穿着硌脚。小时候最喜欢那个格格褂子了,只系一个领口的纽扣,就像大将军的披风,小时候感觉很酷,特别是一跑起来,衣服往后飘摆,感觉很神气!我跟我四堂哥都喜欢那样穿,记得那是在夏天,我俩经常那那种玉米杆,互相对打,我常常不是他的对手,他也不让我,老是吃亏。后来更多的就是跟我小老表玩对抗了。奶奶买衣服很会砍价,我砍价的技巧全是跟她学的。就一招,就这个价了,不行就不买了,就走了。往往这时候,老板就会挽留我们,然后我们就会拿下这些衣服了。我们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辆小小的“飞翔”脚踏小三轮车。


奶奶讲的聊斋也吓人

奶奶其实也是迷信的。她相信一些解释不清事情背后都有灵异力量。她给我讲过水鬼抓游泳的人,给我讲过喷马狗精,眼睛有铜铃那么大,尾巴像扫帚。还讲过我姑遭灾的故事,还讲过我大伯夜间遇鬼的故事,她还讲过她亲自追鬼的故事……不过据我妈说,她追鬼的事,是因为我奶奶年轻的时候有梦游症,那不过是她做梦而已。

水鬼抓人的灵异事件,就是人的生死自有定数。话说,有一个人去赶集,路上路过一个水坑,他的秤和锤都掉水里边了,结果,他的秤锤竟然浮起来了,他想去捞,但是他突然想起来,有人告诉他这个水坑的水鬼到了要轮回的时候,需要找一个人替水鬼。这个水鬼靠这个手段准备溺死捞秤锤的人。因此,这个赶集的人没有去捞,这个水鬼就没得逞,然后,这个水鬼就对泄密的这个人很有怨言。其实,关于水鬼抓人的故事还有。

喷码狗精的事,则是一个狗精被上天追拿,有一天跑到我们村一家门前,向主人乞求道:希望帮他避一避天上的追兵。这家主人就帮了这个狗精,只见天上电闪雷鸣(雷就是天兵天将,来拿各种精灵),过了一段时间,没有拿住这个狗精,就走了。后来,这家人蒸馒头,本来就是一锅的馒头,结果连着从蒸笼里出了一天一夜的馒头,这就是那个狗精暗中帮助。他们家的牲口也是生的很多,活的很好,没几年光景,他们家就变富了,置了很多地,变成我们村唯一的富农,不过,后来在毛主席时期被打倒了。

我姑遭灾则是我姑的腿为什么变瘸的故事。话说有一天正午,我姑拉着一辆空架车子,走过一个水坑,车子竟然拉不动了,那是平路,然后轮子也没有问题,然后我姑就吓坏了,那个地方,就是他们说的邪门的地方,有“邪气”,后来,我姑就持续发高烧,然后腿就瘸了,送到医院看了好久也没保住腿,爷爷奶奶大伯他们新烧的一窑砖头卖的钱全给我姑治病了。要不是我姑这一桩不幸的事,我们家可能从此就步入好日子了。那一窑砖头不少值钱啊!我姑生病是我们家的一次重大打击。损失了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还损失了一大笔财富!后来我姑就残疾了,她腿瘸了一条,然后没办法,嫁人只能选那些条件不太好的。这就是我小老表他们一家了。我敢肯定的说,假如我姑健健康康的,大概率不会嫁他。当然,这话不能乱假设。家里人都会骂我胡说八道!但我都会顶回去,这是事实!虽然让人听了不太舒服。我姑也是比较聪明的人,她毕竟没有上过学,她身体上的不方便给她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啊!从小我也心疼我姑,因为,她是除了我奶,也对我很好的人,家娘侄子嘛。我小时候偶尔跟着我小老表一块儿住在他家(每到周末,我俩都换着住,我小老表来我奶家住,他是名正言顺,去姥娘家;我则是少见一些,住姑姑家)。

还有我大伯半夜赶路遇鬼的故事,在一口水井边,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人在那坐着等人,等走近了又没有了。小时候,每次都把我吓得心惊肉跳的。后来,我妈也说,你爷爷奶奶讲起故事来,跟那聊斋一样,绘声绘色,跟真的一样。看样子,她也听过不少遍了。这是奶奶讲的部分“聊斋故事”。我也不知道这些故事那听来的,还是自己又加工的,但我确信他们是没有看过聊斋。这我就能理解蒲松龄为啥能写《聊斋志异》了,民间生活的题材真是丰富多彩!


最黑的夜

我小时候,地里的农活还是人力去干。我跟着我奶摘过棉花。我奶跟我做了一个布包,用来装棉花,这个布包,我还用它来装过书,当过书包。我感觉摘棉花挺好玩的。跟着她走在地里,手轻轻地摘棉花,她就这样慢慢陪着我,边走边摘。我很想跟我奶奶在一块。跟她在一块儿,感觉很舒服。很安心。后来,我还碰到一个让我很安心的人,那应该就是潜跃了。跟她一块儿,我也很安心,并不着急。她身上或许有我奶奶的影子。我奶奶还会做棉花墩子,剩下的墩子可以用来种菜,她随便撒了一些种子,然后用一块儿塑料布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棚,各种菜都在里边渐渐的发芽了。我当时感觉她心灵手巧,什么都会做。记得有一年收麦子,还是用镰刀割的。在地里先割出一块儿空地,然后其余麦子都放在这里脱粒。这个地方叫做“场”,也就是打麦场。记得那天往家里运麦子,天已经黑透了。我就躺着场里的麦袋子上。我在哪看夜空。那夜真的好黑啊!简直伸手不见五指。爷爷奶奶用人力拉架子车运粮食。那一袋麦子有一百多斤重,爷爷精瘦,但是有劲儿,他能扛起来这一袋麦子。我当时也觉得很辛苦。现在我更觉得底层人民都艰苦!在那个麦场里,我就那样静静的躺着,那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夜晚,我就这样,在他们忙碌的身边,躺在麦袋子上慢慢睡着了。那天,夜很黑,但我一点也不害怕。爷爷奶奶就在我身边,虽然他们会暂时离开,但他们会回来带我一块儿走!


对外也强硬

奶奶对外处理事务也是强硬派!我参与过奶奶跟其他人的纠纷,其实就是相互的理论到骂战。就是各种土地边界纠纷,边界上的树之类的问题。切身利益在那,只有针锋相对,我奶奶一般都在第一线,她从不避让,担当勇敢,独当一面。这时并不看到我爷爷的身影。唉,我看也是,嫁人真得看准了!嫁、娶对了的人,后半辈子才可能幸福一些。他们结婚这事当年他们都是媒人介绍,父母同意即可,不同于现在个人做主,自由恋爱,这更得看准了!!!看准了,想好了,就娶,就嫁。平心而论,奶奶比爷爷有本事,但是谁有规定,一家之中必须男的有本事呢?谁有本事听谁的,况且所属领域不同,谁都有擅长的领域。按照数学概率论来说,男女各有本事的大概也差不多。夫妻之间到底是需要互补还是相同相似呢?这恐怕不好说。看个人的意愿吧!想怎样便怎样。这不就是现代自由社会带来的好处么。看着奶奶真的很有安全感,感觉很靠谱!这便是人的主观感受了。后来,我长大以后,发现奶奶的处理方式也并不是那么稳妥。奶奶似乎很侧重讲道理(她想的可能也会有些片面),而忽视了人情世故。有时候说话似乎忘了站队,维护一方的利益,可能同时得罪了两家,我大伯这样评价她,我二伯也这样说过。她当然有她的不足,但人就是性格鲜明,各人有各人的特点,人人皆有不同,人人千篇一律,岂不无趣?完美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跟我爷爷相比,我爸更有本事一些,也更有主见一些(但不多,但凡有了主张,很难听劝,很执拗),跟我妈结婚之前,主要是听我奶奶的,跟我妈结婚之后,大概率听我妈的。后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变故,现在我爸基本上自己随意,但一般会听进去我的意见。每个不同性格的人,都一定存在一个能处得来的人。我奶奶为人强势,喜欢控制别人,喜欢当家做主,我爷爷则一切看淡,听你们指挥,你们咋说我咋干,一个劳心,一个劳力。很难说那种人更好!像我爷爷这般想的少的,没啥大本事的,反而更可能长寿!我奶奶想的太多,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烦恼就多!烦恼多的人要么自己能解决这些烦恼(思想开导、谈心、想开的力量,例如哲学、心理学、人生感悟之类的),要么就不要产生这些烦恼,否则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经年累月甚至影响寿命。


一碗水端的真平

我们堂兄弟五人,大堂哥、二堂哥、三堂哥他们个仨是亲兄弟,但是,我大堂哥是从小跟着我奶长大的,当年我大伯大伯母外出打工过一阵。后来,我大伯母就不常年在外了,因此,我二堂哥、三堂哥仅仅是在我奶家吃饭,并不跟我奶一块儿住,他们兄弟俩跟她娘关系更为亲近。而我跟我四堂哥,由于父母常常一整年都不回来一趟,我们兄弟二人虽然是他们唯一的儿子,但我们亲子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再加上我们年纪小,我们俩一回到老家就跟奶奶衣食起居一块,基本上一天24小时都在一块儿,因此,我跟我奶奶相处的时间更长。再加上,我们两家的地让我奶奶种着,算是顶了我们的生活费,除此之外,还有父母每年给我爷爷奶奶的一些钱,而我大伯家孩子多,大伯不曾给爷爷奶奶钱。因此,奶奶出于公平还有我们年纪小需要长身体为由的这些因素,会给我们单独买一些东西,或者单独给我们留一些东西。我大伯母知道这件事心里可能就不舒服。因此,小时候,我和四堂哥我俩,跟二堂哥、三堂哥他们哥俩关系并不是那么亲密无间。再加上他们也比我们年龄大一些,认知有点不一样,层次有点代沟。只是有一点很好,我们兄弟不曾打过架,也没吵过架,只是没有那么敞亮。我直到如今,仍然认为我奶的做法丝毫没有问题,即便大家都知道,也行得正走的端。受奶奶影响,我从小 学到的就是公平!其实,她一碗水端的最是平了。她对她的三个儿子也是公平的。哪家儿子需要农活帮忙,她总是比本家还要上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她对我们几个孙辈也是一样的照顾。后来,等我更大一些,我感觉我奶应该是最疼爱的是我大堂哥。那毕竟是第一个孙子,也是跟在身边的。但他跟我不在一个时空,我不知道。等我们都长大了,也就能看的出来了。我奶奶念叨的谁最多,她就最在意谁;谁跟我奶联系的多,谁就是最念我奶奶情的人,这显然是我大堂哥跟我。我这辈子就算不为自己活,也得为这些爱我的人活。我奶当排第一号位,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没法说。


感情最无价

这人世间难道不是感情最贵吗!人活一世不也是活一个情字吗?爱情、亲情、友情……人终归是感情动物。如果让我选,我真的不想太理性,可不理性我就不明白事理,人就很笨。这些年不停的长进,才有了些看明白各种道理的能力。今后要情、理交融。我始终相信真心换真心,就像有人说的,真诚才是必杀技。这就需要看人得看准了。人品最关键!看准了就处,然后就随缘去吧!有情有义的人,重情重义的人总该会有朋友,总该会有爱人,总该会有幸福!我要做这样的人!我扪心自问,我不是铁石心肠,相反,我偏是个多愁善感的、胡思乱想的人,我最受不了那些伤感的。我的心会疼,有些事情对我的影响极大,我几乎不能集中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那就简简单单,潇潇洒洒,自由自在。要学李太白,不要学杜甫!多少次,我都不敢想以后将要发生的事,爷爷奶奶今年七十八、七十七岁了!我要早日实现经济独立。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我这当孙子的就当替我爸尽责,这当然也有我该做的,为我奶的养育之恩。也很想带他们出去转转,看看外边的世界,外边的风光,奶奶好像从未更远地走出过那一方水土,前几年我大堂哥带着她出去了一趟,那也只是我们太康县旁边淮阳县太昊陵,她应该是喜欢去的。毕竟只要不劳累,又能溜溜转转,开开眼界,见识见识新东西,谁又能拒绝呢。只是需要有人做好这些工作,只是需要照顾好她……


女中豪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