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什么有“七分实,三分虚”的评价?

2020-08-04 10:12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根据真实历史创作的小说。正因如此,《三国演义》从成书以来就存在其与历史差异的相关讨论,出现了“七分实,三分虚”的评价。那么这个评价是怎么得出的?

首先,《三国演义》的整体故事走向是基本符合历史的。罗贯中虽然“尊刘反曹”,但他仍然按照历史写了季汉的败亡,而没有虚构一个“季汉统一天下”的美好结局,使得小说具有一种史诗般的悲壮。

其次,《三国演义》对各方势力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都尽可能接近真实,这也是《三国演义》被不少人视为兵书的原因。《三国演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基本是才德人谋、地形兵力以及天命。

可以说《三国演义》有英雄,但没有“超级英雄”。就算是“万人敌”的关羽也会绝境中“走麦城”,“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的诸葛亮难以改变季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最终只得“星落五丈原”。

第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凡是与创作理念符合的史书记载,罗贯中基本都会照搬进小说。比如《三国演义》的“隆中对”几乎照抄了史书原文,只是具体词句变得更通顺易懂。

而有些章节虽然是罗贯中的原创,但依然以真实历史为原型。比如刘备、关羽、张飞在历史上没有“桃园三结义”,但他们三个确实“恩若兄弟”。关羽和张飞的家族在季汉一直具有“准宗室”的特殊地位。

最后,虽然《三国演义》会对重点人物进行艺术改变,但其形象与历史不会相差太远。比如《三国演义》夸大了曹操的奸诈,但同样刻画了雄才大略;夸大了关羽的义气,但同样刻画了历史上的骄傲。

正因如此,《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形象相差不大, 彼此之间基本能兼容。真正的三国爱好者是同时接受三国人物的历史形象与演义形象,而不是左手拿演义、右手拿史书的“左右互搏”。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什么有“七分实,三分虚”的评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